坐標:27°34′35″N 83°03′18″E / 27.576455°N 83.054978°E / 27.576455; 83.054978
迦毘羅衛城(Kapilavastu),又譯劫比羅伐窣堵(《大唐西域記》)、迦毘羅蟠窣都、迦毗羅婆蘇都、迦維羅竭(《佛國記》)、迦毗羅、迦毗梨等,意思是妙德城或黃頭居處、蒼城、黃赤城等。迦毗羅衛是以吠陀聖人之名而命名的。 [1]是今尼泊爾境內的一座古城,爲古代釋迦族的國都,也是釋迦牟尼的故鄉,位置大約在大雪山南麓,尼泊爾與印度的交界處[2]。迦毘羅衛城是喬達摩悉達多居住廿九年的地方。

該城可能位於今天尼泊爾南部的道拉赫瓦(英語:Taulihawa, Nepal)[3],也有學者主張位於北印度的比普羅瓦[4]。尼泊爾與印度學者各自主張該城位於本國境內,學術界對於其位置並無共識。 [5][6][7]

目錄

歷史[編輯]

據現代考古考證,公元前七世紀,釋迦族人有可能從東歐移至迦毗羅衛城定居,他們以馬為圖騰。他們居住範圍包括提婆妥訶、車頭、舍彌、庫馬突沙、石主、彌樓離、散楁等。
釋迦牟尼之父凈飯王(Suddhodana),又名首圖馱那,為迦毗羅衛城推選出來的執政官,是一位剎帝利王。

迦毗羅衛城與天臂城是聯親關係,天臂城由拘利亞家族控制,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是天臂城公主。這兩個家族都聲稱是傳說中的伊克什瓦庫王朝的後裔。依巴利聖典記載,淨飯王在悉達多出生後,聽到三個國師預測兒子要不成為偉大的國王, 要不成為強大的精神領袖的預言後,他採取措施確保悉達多永遠不會體驗那種可能導致他追求精神道路的痛苦,並將迦毗羅衛城變成一個巨大的快樂城,希望讓他感到人世的至高快樂並確保他能夠繼承王位。可惜悉達多意外地相繼見到窮人、病人、死人及出家人[8],使他決定出家尋求終極的消滅人間煩惱的方法,最終成為強人的精神領袖。

迦毗羅衛城與末羅(Malla)、迦屍(Kasi)、拘薩羅(Kosala)、摩揭陀(Magadha)、般闍羅(Panchala)和跋耆(Vajii)為鄰。疆土略約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約是臺灣大臺北地區的面積),王城周圍十公里。由於國內血統純正,具尚武精神,頗受鄰國尊敬,奉拘薩羅為宗主國。

摩訶男(Mahanama)執政時,憍薩羅國毘琉璃王攻打迦毗羅衛城,釋迦族被戰象踐踏,數萬釋迦男子死,毘琉璃王將五百名釋迦族貴姓女召在一起,準備姦淫,婦女們叱罵毘琉璃王,最後毘琉璃王將這五百名婦女斬斷手足,全部活埋,並以大火毀滅迦毗羅衛城。 [9][10][11][12][13][14]《十誦律》僅記載毘琉璃王殺迦
迦毗羅衛國釋子。 [15]

東晉高僧法顯曾到過此城,在《佛國記》中稱此城為「迦維羅衛城」。 [16]唐代高僧玄奘也到過此城,在《大唐西域記》中對此有所描述。

考古[編輯]

迦毗羅衛城是喬達摩悉達多生活了29年的地方,在29歲那一年,他離家前往森林出家成為沙門,被稱為喬達摩沙門“samaṇa Gotama”,[17]開始其六年的苦行出家生活。六年後,他到達現在印度境內的菩提迦耶,在此證覺成世尊。
在世尊生活的時代,迦毗羅衛城是僑薩羅國的附屬國,由於釋迦族人以婢女聯親僑薩羅國,因此在琉璃王執政時期,為報舊怨而對釋迦族人大行屠殺(約公元前 7 世紀至公元前 5 世紀),釋迦族人自始流落四方,國破埋土。但釋迦族人並無滅絶,巴利聖典的長部《大般涅槃經》有記載八王分舍利,其中一族正是釋迦族。而在1898年西方考古學家尋得佛陀舍利子亦是由釋迦族人所保存。
現代考古確認,迦毘羅衛城的宮殿遺址在尼泊爾中西部省迦毘羅衛(Kapilvastu)縣提勞拉歌村(Tilaurakot),地理坐標:北緯27.5739916度,東經83.0520061度。在此現已發掘了公元前1000年-前600年陶器碎片。
公元404年,法顯到達迦毘羅衛城,記錄佛陀故國已經“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師子,不可妄行。”[18]
此城位置仍未確定,一說在今尼泊爾南部的道拉赫瓦(英語:Taulihawa, Nepal)提羅拉科特(英語:Tilaurakot),另一說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的比普羅瓦,臨近藍毘尼(lumbini)。現已不存在任何建築物。

尼泊爾境內迦毗羅衛城一些房舍(疑似王宮)的遺址。

尼泊爾境內迦毗羅衛城的東門遺址。

尼泊爾境內迦毗羅衛城的西門遺址。

佛塔

佛舍利瓶

瓶上銘文「佛世尊舍利」

坐標:27°34′35″N 83°03′18″E / 27.576455°N 83.054978°E / 27.576455; 83.054978 迦毘羅衛城(Kapilavastu),又譯劫比羅伐窣堵(《大唐西域記》)、迦毘羅蟠窣都、迦毗羅婆蘇都、迦維羅竭(《佛國記》)、迦毗羅、迦毗梨等,意思是妙德城或黃頭居處、蒼城、黃赤城等。迦毗羅衛是以吠陀聖人之名而命名的。 [1]是今尼泊爾境內的一座古城,爲古代釋迦族的國都,也是釋迦牟尼的故鄉,位置大約在大雪山南麓,尼泊爾與印度的交界處[2]。迦毘羅衛城是喬達摩悉達多居住廿九年的地方。

該城可能位於今天尼泊爾南部的道拉赫瓦(英語:Taulihawa, Nepal)[3],也有學者主張位於北印度的比普羅瓦[4]。尼泊爾與印度學者各自主張該城位於本國境內,學術界對於其位置並無共識。 [5][6][7]

目錄

歷史編輯

據現代考古考證,公元前七世紀,釋迦族人有可能從東歐移至迦毗羅衛城定居,他們以馬為圖騰。他們居住範圍包括提婆妥訶、車頭、舍彌、庫馬突沙、石主、彌樓離、散楁等。釋迦牟尼之父凈飯王(Suddhodana),又名首圖馱那,為迦毗羅衛城推選出來的執政官,是一位剎帝利王。

迦毗羅衛城與天臂城是聯親關係,天臂城由拘利亞家族控制,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是天臂城公主。這兩個家族都聲稱是傳說中的伊克什瓦庫王朝的後裔。依巴利聖典記載,淨飯王在悉達多出生後,聽到三個國師預測兒子要不成為偉大的國王, 要不成為強大的精神領袖的預言後,他採取措施確保悉達多永遠不會體驗那種可能導致他追求精神道路的痛苦,並將迦毗羅衛城變成一個巨大的快樂城,希望讓他感到人世的至高快樂並確保他能夠繼承王位。可惜悉達多意外地相繼見到窮人、病人、死人及出家人[8],使他決定出家尋求終極的消滅人間煩惱的方法,最終成為強人的精神領袖。

迦毗羅衛城與末羅(Malla)、迦屍(Kasi)、拘薩羅(Kosala)、摩揭陀(Magadha)、般闍羅(Panchala)和跋耆(Vajii)為鄰。疆土略約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約是臺灣大臺北地區的面積),王城周圍十公里。由於國內血統純正,具尚武精神,頗受鄰國尊敬,奉拘薩羅為宗主國。

摩訶男(Mahanama)執政時,憍薩羅國毘琉璃王攻打迦毗羅衛城,釋迦族被戰象踐踏,數萬釋迦男子死,毘琉璃王將五百名釋迦族貴姓女召在一起,準備姦淫,婦女們叱罵毘琉璃王,最後毘琉璃王將這五百名婦女斬斷手足,全部活埋,並以大火毀滅迦毗羅衛城。 [9][10][11][12][13][14]《十誦律》僅記載毘琉璃王殺迦 迦毗羅衛國釋子。 [15]

東晉高僧法顯曾到過此城,在《佛國記》中稱此城為「迦維羅衛城」。 [16]唐代高僧玄奘也到過此城,在《大唐西域記》中對此有所描述。

考古編輯

迦毗羅衛城是喬達摩悉達多生活了29年的地方,在29歲那一年,他離家前往森林出家成為沙門,被稱為喬達摩沙門“samaṇa Gotama”,[17]開始其六年的苦行出家生活。六年後,他到達現在印度境內的菩提迦耶,在此證覺成世尊。在世尊生活的時代,迦毗羅衛城是僑薩羅國的附屬國,由於釋迦族人以婢女聯親僑薩羅國,因此在琉璃王執政時期,為報舊怨而對釋迦族人大行屠殺(約公元前 7 世紀至公元前 5 世紀),釋迦族人自始流落四方,國破埋土。但釋迦族人並無滅絶,巴利聖典的長部《大般涅槃經》有記載八王分舍利,其中一族正是釋迦族。而在1898年西方考古學家尋得佛陀舍利子亦是由釋迦族人所保存。現代考古確認,迦毘羅衛城的宮殿遺址在尼泊爾中西部省迦毘羅衛(Kapilvastu)縣提勞拉歌村(Tilaurakot),地理坐標:北緯27.5739916度,東經83.0520061度。在此現已發掘了公元前1000年-前600年陶器碎片。公元404年,法顯到達迦毘羅衛城,記錄佛陀故國已經“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師子,不可妄行。”[18] 此城位置仍未確定,一說在今尼泊爾南部的道拉赫瓦(英語:Taulihawa, Nepal)提羅拉科特(英語:Tilaurakot),另一說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的比普羅瓦,臨近藍毘尼(lumbini)。現已不存在任何建築物。

尼泊爾境內迦毗羅衛城一些房舍(疑似王宮)的遺址。

尼泊爾境內迦毗羅衛城的東門遺址。

尼泊爾境內迦毗羅衛城的西門遺址。

佛塔

佛舍利瓶

坐標:27°34′35″N 83°03′18″E / 27.576455°N 83.054978°E / 27.576455; 83.054978
迦毘羅衛城(Kapilavastu),又譯劫比羅伐窣堵(《大唐西域記》)、迦毘羅蟠窣都、迦毘羅婆蘇都、迦維羅竭(《佛國記》)、迦毘羅、迦毗梨等,意思是妙德城或黃頭居處、蒼城、黃赤城等。迦毘羅衛是以吠陀聖人之名而命名的。 [1]是今尼泊爾境內的一座古城,為古代釋迦族的國都,也是釋迦牟尼的故鄉,位置大約在大雪山南麓,尼泊爾與印度的交界處[2]。迦毘羅衛城是喬達摩悉達多居住廿九年的地方。

該城可能位於今天尼泊爾南部的道拉赫瓦(英語:Taulihawa, Nepal)[3],也有學者主張位於北印度的比普羅瓦[4]。尼泊爾與印度學者各自主張該城位於本國境內,學術界對於其位置並無共識。 [5][6][7]

目錄

歷史[編輯]

據現代考古考證,公元前七世紀,釋迦族人有可能從東歐移至迦毘羅衛城定居,他們以馬為圖騰。他們居住範圍包括提婆妥訶、車頭、舍彌、庫馬突沙、石主、彌樓離、散楁等。
釋迦牟尼之父淨飯王(Suddhodana),又名首圖馱那,為迦毘羅衛城推選出來的執政官,是一位剎帝利王。

迦毘羅衛城與天臂城是聯親關係,天臂城由拘利亞家族控制,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是天臂城公主。這兩個家族都聲稱是傳說中的伊克什瓦庫王朝的後裔。依巴利聖典記載,淨飯王在悉達多出生後,聽到三個國師預測兒子要不成為偉大的國王, 要不成為強大的精神領袖的預言後,他採取措施確保悉達多永遠不會體驗那種可能導致他追求精神道路的痛苦,並將迦毘羅衛城變成一個巨大的快樂城,希望讓他感到人世的至高快樂並確保他能夠繼承王位。可惜悉達多意外地相繼見到窮人、病人、死人及出家人[8],使他決定出家尋求終極的消滅人間煩惱的方法,最終成為強人的精神領袖。

迦毘羅衛城與末羅(Malla)、迦屍(Kasi)、拘薩羅(Kosala)、摩揭陀(Magadha)、般阇羅(Panchala)和跋耆(Vajii)為鄰。疆土略約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約是台灣大台北地區的面積),王城周圍十公里。由於國內血統純正,具尚武精神,頗受鄰國尊敬,奉拘薩羅為宗主國。

摩訶男(Mahanama)執政時,㤭薩羅國毘琉璃王攻打迦毘羅衛城,釋迦族被戰象踐踏,數万釋迦男子死,毘琉璃王將五百名釋迦族貴姓女召在一起,準備姦淫,婦女們叱罵毘琉璃王,最後毘琉璃王將這五百名婦女斬斷手足,全部活埋,並以大火毀滅迦毘羅衛城。 [9][10][11][12][13][14]《十誦律》僅記載毘琉璃王殺迦
迦毘羅衛國釋子。 [15]

東晉高僧法顯曾到過此城,在《佛國記》中稱此城為“迦維羅衛城”。 [16]唐代高僧玄奘也到過此城,在《大唐西域記》中對此有所描述。

考古[編輯]

迦毘羅衛城是喬達摩悉達多生活了29年的地方,在29歲那一年,他離家前往森林出家成為沙門,被稱為喬達摩沙門“samaṇa Gotama”,[17]開始其六年的苦行出家生活。六年後,他到達現在印度境內的菩提迦耶,在此證覺成世尊。
在世尊生活的時代,迦毘羅衛城是僑薩羅國的附屬國,由於釋迦族人以婢女聯親僑薩羅國,因此在琉璃王執政時期,為報舊怨而對釋迦族人大行屠殺(約公元前 7 世紀至公元前 5 世紀),釋迦族人自始流落四方,國破埋土。但釋迦族人並無滅絕,巴利聖典的長部《大般涅槃經》有記載八王分舍利,其中一族正是釋迦族。而在1898年西方考古學家尋得佛陀舍利子亦是由釋迦族人所保存。
現代考古確認,迦毘羅衛城的宮殿遺址在尼泊爾中西部省迦毘羅衛(Kapilvastu)縣提勞拉歌村(Tilaurakot),地理坐標:北緯27.5739916度,東經83.0520061度。在此現已發掘了公元前1000年-前600年陶器碎片。
公元404年,法顯到達迦毘羅衛城,記錄佛陀故國已經“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師子,不可妄行。”[18]
此城位置仍未確定,一說在今尼泊爾南部的道拉赫瓦(英語:Taulihawa, Nepal)提羅拉科特(英語:Tilaurakot),另一說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的比普羅瓦,臨近藍毘尼(lumbini)。現已不存在任何建築物。

尼泊爾境內迦毘羅衛城一些房舍(疑似王宮)的遺址。

尼泊爾境內迦毘羅衛城的東門遺址。

尼泊爾境內迦毘羅衛城的西門遺址。

佛塔

佛舍利瓶

瓶上銘文“佛世尊舍利”

坐標:27°34′35″N 83°03′18″E / 27.576455°N 83.054978°E / 27.576455; 83.054978 迦毘羅衛城(Kapilavastu),又譯劫比羅伐窣堵(《大唐西域記》)、迦毘羅蟠窣都、迦毘羅婆蘇都、迦維羅竭(《佛國記》)、迦毘羅、迦毗梨等,意思是妙德城或黃頭居處、蒼城、黃赤城等。迦毘羅衛是以吠陀聖人之名而命名的。 [1]是今尼泊爾境內的一座古城,為古代釋迦族的國都,也是釋迦牟尼的故鄉,位置大約在大雪山南麓,尼泊爾與印度的交界處[2]。迦毘羅衛城是喬達摩悉達多居住廿九年的地方。

該城可能位於今天尼泊爾南部的道拉赫瓦(英語:Taulihawa, Nepal)[3],也有學者主張位於北印度的比普羅瓦[4]。尼泊爾與印度學者各自主張該城位於本國境內,學術界對於其位置並無共識。 [5][6][7]

目錄

歷史編輯

據現代考古考證,公元前七世紀,釋迦族人有可能從東歐移至迦毘羅衛城定居,他們以馬為圖騰。他們居住範圍包括提婆妥訶、車頭、舍彌、庫馬突沙、石主、彌樓離、散楁等。釋迦牟尼之父淨飯王(Suddhodana),又名首圖馱那,為迦毘羅衛城推選出來的執政官,是一位剎帝利王。

迦毘羅衛城與天臂城是聯親關係,天臂城由拘利亞家族控制,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是天臂城公主。這兩個家族都聲稱是傳說中的伊克什瓦庫王朝的後裔。依巴利聖典記載,淨飯王在悉達多出生後,聽到三個國師預測兒子要不成為偉大的國王, 要不成為強大的精神領袖的預言後,他採取措施確保悉達多永遠不會體驗那種可能導致他追求精神道路的痛苦,並將迦毘羅衛城變成一個巨大的快樂城,希望讓他感到人世的至高快樂並確保他能夠繼承王位。可惜悉達多意外地相繼見到窮人、病人、死人及出家人[8],使他決定出家尋求終極的消滅人間煩惱的方法,最終成為強人的精神領袖。

迦毘羅衛城與末羅(Malla)、迦屍(Kasi)、拘薩羅(Kosala)、摩揭陀(Magadha)、般阇羅(Panchala)和跋耆(Vajii)為鄰。疆土略約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約是台灣大台北地區的面積),王城周圍十公里。由於國內血統純正,具尚武精神,頗受鄰國尊敬,奉拘薩羅為宗主國。

摩訶男(Mahanama)執政時,㤭薩羅國毘琉璃王攻打迦毘羅衛城,釋迦族被戰象踐踏,數万釋迦男子死,毘琉璃王將五百名釋迦族貴姓女召在一起,準備姦淫,婦女們叱罵毘琉璃王,最後毘琉璃王將這五百名婦女斬斷手足,全部活埋,並以大火毀滅迦毘羅衛城。 [9][10][11][12][13][14]《十誦律》僅記載毘琉璃王殺迦 迦毘羅衛國釋子。 [15]

東晉高僧法顯曾到過此城,在《佛國記》中稱此城為“迦維羅衛城”。 [16]唐代高僧玄奘也到過此城,在《大唐西域記》中對此有所描述。

考古編輯

迦毘羅衛城是喬達摩悉達多生活了29年的地方,在29歲那一年,他離家前往森林出家成為沙門,被稱為喬達摩沙門“samaṇa Gotama”,[17]開始其六年的苦行出家生活。六年後,他到達現在印度境內的菩提迦耶,在此證覺成世尊。在世尊生活的時代,迦毘羅衛城是僑薩羅國的附屬國,由於釋迦族人以婢女聯親僑薩羅國,因此在琉璃王執政時期,為報舊怨而對釋迦族人大行屠殺(約公元前 7 世紀至公元前 5 世紀),釋迦族人自始流落四方,國破埋土。但釋迦族人並無滅絕,巴利聖典的長部《大般涅槃經》有記載八王分舍利,其中一族正是釋迦族。而在1898年西方考古學家尋得佛陀舍利子亦是由釋迦族人所保存。現代考古確認,迦毘羅衛城的宮殿遺址在尼泊爾中西部省迦毘羅衛(Kapilvastu)縣提勞拉歌村(Tilaurakot),地理坐標:北緯27.5739916度,東經83.0520061度。在此現已發掘了公元前1000年-前600年陶器碎片。公元404年,法顯到達迦毘羅衛城,記錄佛陀故國已經“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師子,不可妄行。”[18] 此城位置仍未確定,一說在今尼泊爾南部的道拉赫瓦(英語:Taulihawa, Nepal)提羅拉科特(英語:Tilaurakot),另一說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的比普羅瓦,臨近藍毘尼(lumbini)。現已不存在任何建築物。

尼泊爾境內迦毘羅衛城一些房舍(疑似王宮)的遺址。

尼泊爾境內迦毘羅衛城的東門遺址。

尼泊爾境內迦毘羅衛城的西門遺址。

佛塔

佛舍利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