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歷史,不算清朝建立後的南明小朝廷的話,總共278年。根據民國時期的明史專家孟森教授的劃分,大概可以分成幾個精彩的階段,都是大家多少聽說過的。

  比如朱元璋“建國”的故事,朱棣以“靖難”開始,把侄子趕下台“篡位成功”的故事。相關比較有趣的電視劇可以參看《穿越時空的愛戀》。

  還有“土木堡之變”到“奪門之變”的故事。也就是最近熱播的《女醫明妃傳》那個時候,明英宗朱祁鎮和他弟弟,我當皇帝,你當皇帝,我再當皇帝的故事。

  再然後就是神神秘秘的的神宗皇帝,以討論皇帝要不要認親爸爸的“大禮議”為開場,開始的嘉靖一朝的故事。具體人物形象可以去看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

  然後還比較有趣的就是皇上消失三十年的萬曆時期。這位皇帝沒啥電視劇,因為萬曆一直都不見人,所以沒法拍電視劇。

  以及最後明朝末年窘迫混亂的天啟,崇禎時期。

  當然,這中間還穿插了其他很多皇帝,但是因為他們都死得太早了,沒有“作”出什麼太猛烈的故事出來,就被劃分在這些相對較長的大時代裡面了。

 

讓我們從朱棣的故事說起

  首先第一個故事要從朱棣開始講起。

  朱棣,號稱永樂大帝。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一點。比如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特別能打仗,被封為燕王鎮守在北京。結果他大哥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把位置傳給了皇長孫朱允炆,而他這個侄子年輕氣盛,上台立刻決定削番,他就怒了,一路從北京打到了當時的首都南京,他侄子不知所踪,他就繼承了皇位。

  我們可以看一下他的星圖。

 

  事前說一下,歷代皇帝的出生日期基本都是有史料記載的。而具體出生時間,本文並沒有自己進行生時校正,而是根據一些玄學研究者,對這些歷史人物的一生進行比較認真的逆推,在網上或著作里分享而來。

  當然這些研究者主要用的是咱們國家的一些傳統方法,因此出現的問題是咱們國家對命理的解析都只是精確到時辰的,也就是兩個小時一變,所以對應到占星的命盤上多少可能會有一個小時之內的誤差。

  所以為了弱化這個問題,我之後貼出的星盤所選用的宮位制也採用“整宮制”。在此特別說明。當然,這就是個討論的基準而已,在後文裡也就不再討論宮位制、誤差或著逆推方法的問題啦。

  我們可以看到,朱棣的火星在一宮,又和月亮成相位,一來暗示了他一生生於戰場,死於戰場的命運:他的地位從藩王到皇帝都是靠打仗得來的,當上皇帝后依然親征了五次蒙古,最終,也是死在了最後一次親征蒙古的路上。二來,這也暗示位爺極其火爆的脾氣。

  比如狂熱的、各種各樣的對不順從自己的人的進行屠殺。這位爺的“豐功偉績”上有一筆就是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下令“株連十族”。而原因只是因為他請著名學者幫他寫登基詔書,並且威脅對方“不聽話小心我誅你九族”,對方說,“誅我十族又何妨”。然後他一氣之下就誅了人家十族,不在乎留下污點罵名。

  另外,他的海王星合相上升點,天王星對分中天,天王星和海王星成四分相。這個就不多說了,他一生的巔峰就是如潮水般吞噬了他侄子的王朝,推翻了他父親他建立起來製度,比如對待宦官的態度,對待北方邊境的部署,對待法制的態度,也同時改變他父親建立起來的朝臣諫言的風尚等等。這些表面上是製度性的轉變,實際上更是思想性的種子。而這些播下去的毒種從他開始,歷經百年,終於長成惡果,從之後的宦官專權,到覆滅時崇禎感概的那句“朝臣誤我”,到最後真的被北方邊境的民族吞噬。當然這都是後話。

  最關鍵的,我想在這裡提一下的,是他的水星合相冥王星並且四分土星的相位。在原型占星的課程中,塔納斯老師提到過這個相位,而例子用的是福爾摩斯和龍紋身的女孩的形象。他們都是非常專注的,像獵犬一樣,專注挖出真相的偵探的樣子。

  而朱棣作為幾百年前的大明皇帝,雖然不能去當“偵探”,但是這種狂熱的,要把秘密翻出來的動力也依然沒有被埋葬。

  話說,在朱允炆登基開始削番的1398年到朱棣入主南京的1402年間,正是海王星和冥王星緊密合相的時候。那時不僅僅是一場混戰爆發,更是一場大夢的破碎,對於大部分臣子來說,本來已有的國家已經趨向穩定,法令頒布、崇尚理學、懲治貪腐,也開闢了諫言的風氣。但是突然的,他們所有的人都要扔掉所有的根深蒂固的傳統的效忠觀念,要不去死為建文帝朱允炆“殉葬”,要不就被迫去接受一個篡位成功的皇帝。

  而對於朱棣來說來說,這時的海王星和冥王星相位卻有另一種涵義。很多事面上都好辦,不聽話殺人就行,但是有些事卻很關心但又沒辦法,比如建文帝怎麼消失了,是不是去海上了?還有就是那些表面順從的人,到底都是怎麼想的。

  在這個相位的持續下,於1405年又開始加入了土星和冥王星成四分相。而就在這段時間裡,明朝歷史上發生了幾件大事。一是已經早被朱元璋廢除的錦衣衛開始肆無忌憚的活動,二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還有《永樂大典》成書。

  表面上看上去,這幾件事也沒什麼特別的關聯,而實際上是卻非常映襯了土星代表的權威的一次巨大的冥王式的穿透和重建,同時,這種權威的穩固也是帶有地下組織的性質,或者實際的目的並不能見光。而在那次土星和冥王星成四分相結束的11年後,也就是1420年,土星和冥王星再次四分,而成祖朱棣又“開創性”的加設了東廠,由宦官執事。

  其實在朱元璋的時候,就對宦官非常戒備,朱允炆也沿襲了這個思路,不親宦官。但是在靖難之役時,朱棣“策反”了很多建文帝身邊的太監來打探朝廷內幕,因此宦官也算是為他打天下立了汗馬功勞。

  當然,這位有著水星、土星和冥王星相位的皇帝,不僅在戰時喜歡“打探內幕”,在之後的兩次土星和冥王星成四分相時,通過錦衣衛和東廠去打探官員們的私密;他更是不遺餘力的派鄭和遠渡重洋,去挖掘建文帝的下落。他還編纂大典,把從古至今,該挖的東西都挖出來,順便把不利於自己的東西統統毀掉。想想這些動力的原型,他的所作所為也就可以理解了。

 

土冥相位:變革後的返潮

  理查德·塔納斯在他的《宇宙與心靈》(Cosmos and Psyche)裡提到土星和冥王星相位時,說這個相位的原型是巨大的保守主義的支配力量(Conservative Empowerment)。而且在文中他也把土星和冥王星相位和海王星、冥王星聯繫到一起。

  塔納斯舉的例子是在1960-1972年,海王星和冥王星成相時,爆發了巨大的解放思潮,包括性別、種族、政治等等。但是到了80年代上半期,土星和冥王星成相的時間,這種解放的思潮出現了倒退。在60、70時年代製定的一切開放的法律政策,包括對婦女權益,還有環境政策等等,又轉向所謂另一邊。 

  而在遙遠的十三世紀的中國,也曾有過海王星和冥王星相位接著土星和冥王星相位的時候,同樣出現了巨大的變革。而這場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變革並不是婦女環境,而是傳統的道統正義,而土星和冥王星相位接替後出現的,不僅是原來政策的風向轉變(當然,這也有體現),更多則是體現在了權威的強烈而又隱秘的爆發。

  最後,還要提到的一點是: 廠衛制度除了我們熟知的東西兩廠錦衣衛,還有一個內行廠,也同樣由宦官執事。

  在明朝歷史上,土星和冥王星第一次合相時,是1381年到1382年間,此時的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設立錦衣衛制度。東廠設立於1420年,土星和冥王星開始呈四分相。西廠設立於1477年,土星和冥王星成六分相。

  但是幾個月之後就被裁撤,直到1479年、1480年才開始辦起“大案”那時正好也開始進入合相位。到了這個合相位結束時,當時西廠的創始人汪直被調離京城,西廠沒落。

  直到了1505年西廠才又被復開,那時土星和冥王星正好又在經曆三分相。而內行廠設立於1508年,土星和冥王星成四分相,並且開始了一段東西兩廠、內行廠、錦衣衛四家並行的黑暗時代。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廠衛制度,還是保守政策,實際上,土星和冥王星的相位帶給我們的都是一種已經構建成型的“權威”的一種瘋狂的自我保護與防衛反應。為了這種“守護”,不惜放棄掉已經建立起來的光明正大的法制規則,並代替以一種並不自由的,反而是更陳舊保守的意識形態,甚至是“不擇手段”的加強放大。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