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英語:Nile,阿拉伯語:النيل‎,埃及語:Ḥ’pī / iteru,科普特語:ⲫⲓⲁⲣⲟ / phiaro)是一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非洲南部的贊比西河以及西非地區的尼日河並列非洲最大的四個河流系統。尼羅河長6650公里,是世界上第一長的河流[2]。 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3]。尼羅河有兩條主要的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是尼羅河下游大多數水和營養來源,但白尼羅河則是兩條支流中最長的。它源於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區,其最遠的源頭位於盧安達(2°16′55.92″S 29°19′52.32″E / 2.2822000°S 29.3312000°E / -2.2822000; 29.3312000),向北它流經坦尚尼亞並注入維多利亞湖,再從此湖中溢出注入艾伯特湖,往北流入烏幹達和蘇丹共和國南部,並於後者處形成大面積沼澤濕地。藍尼羅河源於衣索比亞的塔納湖(12°2′8.8″N 37°15′53.11″E / 12.035778°N 37.2647528°E / 12.035778; 37.2647528),從東南流入蘇丹。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白尼羅河藍尼羅河相匯,形成尼羅河。尼羅河泛濫定期於每年7-11月。 [4]

尼羅河從蘇丹首都向北穿過蘇丹和埃及,所經過的地方均是沙漠。從古代開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羅河而形成和興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數居民住在亞斯文以北的尼羅河畔,幾乎所有的古埃及遺址均位於尼羅河畔。在其入海口尼羅河形成一個巨大的三角洲,在這裡它注入地中海。

目次

詞源[編輯]

尼羅河這個詞來自於阿拉伯語,而阿拉伯語又來自於希臘語Νειλος,原意是河谷的意思。

古埃及語中尼羅河的發音是iteru,意思是「大河」,其聖書體顯示在右圖中[5]。

在科普特語,尼羅河被稱為piaro或者phiaro,意思是「河流」,它也來源於古埃及名稱。

水文[編輯]

尼羅河的流域總面積為3,254,555平方公里,佔非洲總面積的10%[6]。

尼羅河有兩條主要支流:源於東非赤道附近的白尼羅河和源於衣索比亞的青尼羅河。這兩條支流均位於東非大裂谷的西側。另一條較不重要的支流是阿特巴拉河,它只在下雨時流過衣索比亞,而且此後很快就乾枯了。

有人認為尼羅河的源頭是維多利亞湖。但是有一些相當大的河流注入維多利亞湖。其中最遠的源頭位於盧安達的紐恩威森林。通過魯卡拉拉河、穆沃戈河、尼亞巴隆哥河和卡蓋拉河在坦尚尼亞城市布科巴附近注入維多利亞湖。

在烏幹達金賈附近尼羅河通過瑞本瀑布離開維多利亞湖,在這裡它被稱為維多利亞尼羅河。它長約500公里,它流經基奧加湖注入艾伯特湖,此後被稱為艾伯特尼羅河。然後它流過蘇丹,在這裡被稱為賈貝爾河(山河)。

在Mongalla艾伯特尼羅河的流量基本上終年恆定,平均每秒流過1048立方公尺,此後尼羅河進入蘇丹南部的巨大沼澤地。在這個沼澤地中尼羅河由於蒸發和蒸騰作用喪失其一半的水量。到沼澤地末端其水流量降低到每秒510立方公尺。

在與720公里長的加扎勒河匯流後它被稱為Bahr al Abyad,或白尼羅河。白尼羅河這個名字來自於懸浮在河水中的白粘土顆粒。

在馬拉卡勒白尼羅河的平均流量為每秒924立方公尺,十月初水流量最高,可以達每秒1218立方公尺,四月末水流量最低,為每秒609立方公尺。這個波動的原因是索巴特河,它在十月時流量僅每秒680立方公尺,在三月初則達每秒99立方公尺。在旱季(一月至六月)白尼羅河提供了尼羅河70%到90%的排放總量。

白尼羅河流過喀土穆。它漲水時留下營養豐富的淤泥。古埃及人使用這個土壤來種田。

青尼羅河源於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至喀土穆它長約1400公里。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匯流後形成尼羅河。尼羅河90%的水和96%的懸浮物來源於衣索比亞[8],其中59%的水來自於青尼羅河。但是只有在夏季衣索比亞高原上雨季雨水充沛的時候對土壤的侵蝕和運輸大,而在其它季節裡從衣索比亞注入尼羅河的水比較少。八月末的潮濕季節裡青尼羅河的流量往往可以超過每秒5663立方公尺。

過去坦噶尼喀湖通過東非大裂谷注入艾伯特尼羅河,這條支流比現在最長的支流還要長約900英里。但是在中新世裡由於維龍加山脈火山爆發將這條河道堵住了。

在蘇丹境內,尼羅河與其下游非常不同。從蘇丹的喀土穆到埃及的亞斯文段是尼羅河落差最大的一段。這一段長約1400公里,多峽谷,多拐彎,海拔從喀土穆的460公尺降到亞斯文的180公尺,總落差280左右。由於河流沿途所遇的岩石硬度不同以及地質構造活動,這一段河床被侵蝕形成六個瀑布,自下游而上,分別命名為第一至第六瀑布。尼羅河從喀土穆往北約80公里,流經第一個峽谷–沙巴羅加峽(Sabaloka Gorge)。峽谷長約12公里,最大谷深150公尺左右,河面從峽谷上游的500-1000公尺突然縮小至寬150-250公尺。第六瀑布就位於該峽谷的北出口處,瀑布沒有明顯的落差,只是可以看到河兩岸的石頭,河水相對遄急一些。第六瀑布也就是尼羅河最上游的一個瀑布,位於喀土穆北90公里。從喀土穆北部的第六瀑布開始它轉向南,流相當長的一段後才轉向北。

阿特巴拉河是尼羅河最後一個大的支流。阿特巴拉河源於衣索比亞,塔納湖以北,於喀土穆以北約300公里處注入尼羅河。

從一月至六月乾燥季節中阿特巴拉河沒有流量,而白尼羅河的河水佔尼羅河總流量的70%至90%,與此同時青尼羅河的流量僅為每秒113立方公尺。不過上游的水壩對流量有一定的調節。

尼羅河與大多數其它河流不同,從它總長度的一半開始(阿特巴拉河)它沒有支流了。從這一點開始向北它由於蒸發而不斷變小。

在造壩前在亞斯文每年河水流量的差異可達15倍。八月末九月初高潮時流量為每秒8212立方公尺以上,四月末五月初低潮時流量為每秒552立方公尺。但是由於尼羅河河谷非常複雜,因此其主流的流量受到氣候、分支、蒸發和地下水水流的影響。

在開羅以北尼羅河分為兩個分流:羅塞塔河位於西部,達米埃塔河位於東部,形成尼羅河三角洲,注入地中海。

政治[編輯]

多年來對尼羅河的利用是東非和非洲之角的政治議題之一。許多國家,包括烏幹達、蘇丹、衣索比亞和肯亞抱怨埃及對尼羅河水資源的霸權。尼羅河流域計劃是促進「尼羅河流域國家」和平協作和平等使用得著最重要的項目[9]。但是許多人依然對於埃及在當地的支配作用而感到不安。

尼羅河(英語:Nile,阿拉伯語:النيل‎,埃及語:Ḥ’pī / iteru,科普特語:ⲫⲓⲁⲣⲟ / phiaro)是一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非洲南部的贊比西河以及西非地區的尼日河並列非洲最大的四個河流系統。尼羅河長6650公里,是世界上第一長的河流[2]。 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3]。尼羅河有兩條主要的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是尼羅河下游大多數水和營養來源,但白尼羅河則是兩條支流中最長的。它源於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區,其最遠的源頭位於盧安達(
2°16′55.92″S 29°19′52.32″E / 2.2822000°S 29.3312000°E / -2.2822000; 29.3312000),向北它流經坦尚尼亞並注入維多利亞湖,再從此湖中溢出注入艾伯特湖,往北流入烏幹達和蘇丹共和國南部,並於後者處形成大面積沼澤濕地。藍尼羅河源於衣索比亞的塔納湖(
12°2′8.8″N 37°15′53.11″E / 12.035778°N 37.2647528°E / 12.035778; 37.2647528),從東南流入蘇丹。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白尼羅河藍尼羅河相匯,形成尼羅河。尼羅河泛濫定期於每年7-11月。 [4]

尼羅河從蘇丹首都向北穿過蘇丹和埃及,所經過的地方均是沙漠。從古代開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羅河而形成和興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數居民住在亞斯文以北的尼羅河畔,幾乎所有的古埃及遺址均位於尼羅河畔。在其入海口尼羅河形成一個巨大的三角洲,在這裡它注入地中海。

目次

詞源編輯

尼羅河這個詞來自於阿拉伯語,而阿拉伯語又來自於希臘語Νειλος,原意是河谷的意思。

古埃及語中尼羅河的發音是iteru,意思是「大河」,其聖書體顯示在右圖中[5]。

在科普特語,尼羅河被稱為piaro或者phiaro,意思是「河流」,它也來源於古埃及名稱。

水文編輯

尼羅河的流域總面積為3,254,555平方公里,佔非洲總面積的10%[6]。

尼羅河有兩條主要支流:源於東非赤道附近的白尼羅河和源於衣索比亞的青尼羅河。這兩條支流均位於東非大裂谷的西側。另一條較不重要的支流是阿特巴拉河,它只在下雨時流過衣索比亞,而且此後很快就乾枯了。

有人認為尼羅河的源頭是維多利亞湖。但是有一些相當大的河流注入維多利亞湖。其中最遠的源頭位於盧安達的紐恩威森林。通過魯卡拉拉河、穆沃戈河、尼亞巴隆哥河和卡蓋拉河在坦尚尼亞城市布科巴附近注入維多利亞湖。

在烏幹達金賈附近尼羅河通過瑞本瀑布離開維多利亞湖,在這裡它被稱為維多利亞尼羅河。它長約500公里,它流經基奧加湖注入艾伯特湖,此後被稱為艾伯特尼羅河。然後它流過蘇丹,在這裡被稱為賈貝爾河(山河)。

在Mongalla艾伯特尼羅河的流量基本上終年恆定,平均每秒流過1048立方公尺,此後尼羅河進入蘇丹南部的巨大沼澤地。在這個沼澤地中尼羅河由於蒸發和蒸騰作用喪失其一半的水量。到沼澤地末端其水流量降低到每秒510立方公尺。

在與720公里長的加扎勒河匯流後它被稱為Bahr al Abyad,或白尼羅河。白尼羅河這個名字來自於懸浮在河水中的白粘土顆粒。

在馬拉卡勒白尼羅河的平均流量為每秒924立方公尺,十月初水流量最高,可以達每秒1218立方公尺,四月末水流量最低,為每秒609立方公尺。這個波動的原因是索巴特河,它在十月時流量僅每秒680立方公尺,在三月初則達每秒99立方公尺。在旱季(一月至六月)白尼羅河提供了尼羅河70%到90%的排放總量。

白尼羅河流過喀土穆。它漲水時留下營養豐富的淤泥。古埃及人使用這個土壤來種田。

青尼羅河源於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至喀土穆它長約1400公里。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匯流後形成尼羅河。尼羅河90%的水和96%的懸浮物來源於衣索比亞[8],其中59%的水來自於青尼羅河。但是只有在夏季衣索比亞高原上雨季雨水充沛的時候對土壤的侵蝕和運輸大,而在其它季節裡從衣索比亞注入尼羅河的水比較少。八月末的潮濕季節裡青尼羅河的流量往往可以超過每秒5663立方公尺。

過去坦噶尼喀湖通過東非大裂谷注入艾伯特尼羅河,這條支流比現在最長的支流還要長約900英里。但是在中新世裡由於維龍加山脈火山爆發將這條河道堵住了。

在蘇丹境內,尼羅河與其下游非常不同。從蘇丹的喀土穆到埃及的亞斯文段是尼羅河落差最大的一段。這一段長約1400公里,多峽谷,多拐彎,海拔從喀土穆的460公尺降到亞斯文的180公尺,總落差280左右。由於河流沿途所遇的岩石硬度不同以及地質構造活動,這一段河床被侵蝕形成六個瀑布,自下游而上,分別命名為第一至第六瀑布。尼羅河從喀土穆往北約80公里,流經第一個峽谷–沙巴羅加峽(Sabaloka Gorge)。峽谷長約12公里,最大谷深150公尺左右,河面從峽谷上游的500-1000公尺突然縮小至寬150-250公尺。第六瀑布就位於該峽谷的北出口處,瀑布沒有明顯的落差,只是可以看到河兩岸的石頭,河水相對遄急一些。第六瀑布也就是尼羅河最上游的一個瀑布,位於喀土穆北90公里。從喀土穆北部的第六瀑布開始它轉向南,流相當長的一段後才轉向北。

阿特巴拉河是尼羅河最後一個大的支流。阿特巴拉河源於衣索比亞,塔納湖以北,於喀土穆以北約300公里處注入尼羅河。

從一月至六月乾燥季節中阿特巴拉河沒有流量,而白尼羅河的河水佔尼羅河總流量的70%至90%,與此同時青尼羅河的流量僅為每秒113立方公尺。不過上游的水壩對流量有一定的調節。

尼羅河與大多數其它河流不同,從它總長度的一半開始(阿特巴拉河)它沒有支流了。從這一點開始向北它由於蒸發而不斷變小。

在造壩前在亞斯文每年河水流量的差異可達15倍。八月末九月初高潮時流量為每秒8212立方公尺以上,四月末五月初低潮時流量為每秒552立方公尺。但是由於尼羅河河谷非常複雜,因此其主流的流量受到氣候、分支、蒸發和地下水水流的影響。

在開羅以北尼羅河分為兩個分流:羅塞塔河位於西部,達米埃塔河位於東部,形成尼羅河三角洲,注入地中海。

政治編輯

多年來對尼羅河的利用是東非和非洲之角的政治議題之一。許多國家,包括烏幹達、蘇丹、衣索比亞和肯亞抱怨埃及對尼羅河水資源的霸權。尼羅河流域計劃是促進「尼羅河流域國家」和平協作和平等使用得著最重要的項目[9]。但是許多人依然對於埃及在當地的支配作用而感到不安。

歷史編輯

從石器時代開始尼羅河就已經是古埃及文明的命脈。埃及大多數居民和所有城市位於亞斯文以北的尼羅河畔。前八千年以前由於氣候變化或者由於對乾燥草原的過分畜牧利用導致尼羅河沿岸沙漠化,迫使人類越來越集中在河谷兩岸生活,了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農業經濟社會的形成。

在有史紀錄中,尼羅河曾於829年[10][11]和1010年[12]兩次封凍。

在埃及尼羅河也擁有精神意義。在古埃及神話中專門有一位對尼羅河年度洪水負責的神哈比。他和法老均控制尼羅河的洪水。同時尼羅河也被看作是生命、死亡和死後生命的一條通道。東方被看作是出生和生長的地方,西方則是死亡的地方,每天太陽神拉都經歷出生、死亡和再生。因為埃及人相信要獲得死後再生,他們必須被埋葬在代表死亡的一方,因此所有的墳墓均位於尼羅河西岸。

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沒有尼羅河水的灌溉埃及文明可能只會曇花一現。尼羅河為一個旺盛的文明和它三千多年不衰的歷史提供了一切條件。

希臘人和羅馬人均試圖尋找尼羅河的源頭,但都沒有成功。因此在古典希臘和羅馬的圖像中尼羅河總是被顯示為一名將頭和麵用枝葉蒙蓋起來的男神。阿伽撒爾基德斯報導說托勒密二世派遣了一支遠徵軍,這支軍隊至少能夠確定青尼羅河夏季的洪水是由衣索比亞高原上的雨季導致的,可以確定的是這支遠徵軍最遠到達了麥羅埃,但是在古代沒有任何歐洲人到達了塔納湖。

直到15、16世紀歐洲人對於尼羅河河源所知甚少。 15、16世紀裡歐洲人來到了衣索比亞,見到了塔納湖,並且找到了湖南山里青尼羅河的源頭。詹姆斯·布魯斯自稱是第一個到達青尼羅河源頭的人,但是現代歷史學家認為耶穌會教士佩德羅·波埃茲(Pedro Páez)是第一名找到青尼羅河源的人。不過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人就已經居住在衣索比亞了,因此很可能他們中有人在波埃茲之前就已經到達了青尼羅河河源,但是無法將這個消息傳出衣索比亞。

對白尼羅河的知識就更少了。古代錯將尼日河當作是白尼羅河的上游。比如老普林尼稱尼羅河源於「下茅利塔尼亞的山裡」,在地面上流過「許多天」的距離,然後轉入地下,然後又出現到地面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此後又沉到沙漠下,流過「20天距離,直到衣索比亞附近」。 [13]

1858年英國探險家約翰·漢寧·斯皮克在隨同理察·弗朗西斯·伯頓探查中非時到達了維多利亞湖的南岸。他是第一個看到維多利亞湖的歐洲人。斯皮克在第一次看到這個大湖時就相信他發現了尼羅河的源頭。他以維多利亞女王命名這個湖。伯頓這個時候正在坦噶尼喀湖邊養病,他對斯皮克稱發現了尼羅河的河源非常生氣。伯頓認為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兩人的公開爭吵很快就普及到了當時整個科學界,而且還引起了許多其他探險家的興趣。他們當中有聲稱證實,也有聲稱否定了斯皮克的發現的人。英國著名探險家和傳教士大衛·利文斯頓未能證實斯皮克的發現,他向西跑得太遠了,進入了剛果河的流域。最後美國探險家亨利·莫頓·史丹利環繞了維多利亞湖,在其北岸發現了瑞本瀑布,從而證實了斯皮克的發現。

2004年1月17日南非人亨德利·柯慈帶領的白尼羅河探險隊從烏幹達的尼羅河河源出發。他們利用了四個月又兩星期沿尼羅河一直到達埃及羅塞塔尼羅河注入地中海處。國家地理學會於2005年末發行了一部題為《最長之河》的關於這次探險的紀錄片。

2004年4月28日地質學家Pasquale Scaturro和紀錄片製片人戈登·布朗一起從衣索比亞的塔納湖一直到達地中海畔亞歷山大港海濱,成為第一次沿青尼羅河全程的人。雖然還有其他人參加了這次探險,但是他們兩人是唯一走過全程的人。他們使用了一台IMAX和兩台手提攝影機,將他們的探險拍成了名為《神秘的尼羅河》的IMAX電影。同時他們還出版了一本同名的書。他們在大多數路上使用機動的船。 2005年1月29日加拿大人萊斯·吉克林和紐西蘭人馬克·田納成為第一個完全使用人力劃槳走過尼羅河全程的人。

2005年4月30日一支由南非人彼得·梅瑞蒂特和亨德利·柯慈帶領的探險隊首次行過了尼羅河最遠的支流,從盧安達紐恩威森林發源的卡蓋拉河。

世界(英語:The World, 法語:Le Monde),是1枚從屬於塔羅牌大阿爾克那的卡牌。亦包含有宇宙之涵義。

“世界”的卡牌編號為21號,排在其之前的卡牌是“20 審判”。在早期的塔羅牌馬賽塔羅牌(英語:Tarot of Marseilles)中,會把沒有卡牌編號的“愚者”編為22號卡牌置於“世界”之後,但亦有反過來把“世界”編為22號、把“愚者”編為21號的塔羅牌體系存在。

目錄

牌義[編輯]

亞瑟·愛德華·偉特在其所著的《塔羅牌的圖畫鑰匙》中,把“世界”的牌義解釋為“完成、既定的成功、旅行”。

與卡巴拉的聯繫[編輯]

希伯來文字為Tav(ת‬)‬,但眾說紛紜。據黃金黎明協會的說法,其關聯是自王國和基礎(英語:Yesod)兩個質點的結合而來。

世界(英語:The World, 法語:Le Monde),是1枚從屬於塔羅牌大阿爾克那的卡牌。亦包含有宇宙之涵義。

“世界”的卡牌編號為21號,排在其之前的卡牌是“20 審判”。在早期的塔羅牌馬賽塔羅牌(英語:Tarot of Marseilles)中,會把沒有卡牌編號的“愚者”編為22號卡牌置於“世界”之後,但亦有反過來把“世界”編為22號、把“愚者”編為21號的塔羅牌體系存在。

目錄

牌義編輯

亞瑟·愛德華·偉特在其所著的《塔羅牌的圖畫鑰匙》中,把“世界”的牌義解釋為“完成、既定的成功、旅行”。

與卡巴拉的聯繫編輯

希伯來文字為Tav(ת‬)‬,但眾說紛紜。據黃金黎明協會的說法,其關聯是自王國和基礎(英語:Yesod)兩個質點的結合而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