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83b06] ○初別示禪天之相分四初明初禪三天二明二禪三天三明三禪三天四明四禪九天。
[0983b08] ○初明初禪三天分二初示初禪相二結初禪名。
[0984a01] ○初示初禪相分三初梵眾天二梵輔天三大梵天。
[0984a03] ○初梵眾天。
[0984a04] 阿難世間一切所脩心人(揀非脩出世心)不假禪那
(無正定)無有智慧(無正智此二句成上世間脩心)但能執身不行淫欲(明身不行)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明心不行此五句是本天因)無留欲界(捨欲界生)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得梵天生此三句明本天果)如是一類名梵眾天(結名)。
[0984a09] 此初禪第一天也阿難下通標四禪大意但能下方明本天行相又世間一切二句是總標能脩心人不假禪那
二句明上脩心之人不得真脩謂不依如來首楞嚴定真三摩地別脩有漏靜慮但能執身五句明上脩心之人既不得真脩但依身心妄脩執身不行超前天跡尚交愛染不生超前天心尚交因身心俱無欲染故欲界不能留又戒德成就梵行精純故上生梵世身為梵侶天名梵眾者即梵天庶
民而已葢自此天上去總有十八天雖有凢聖正邪不同俱有質礙之身同名色界又同超下界欲染梵行清淨亦名梵世又俱超下界散動脩有漏禪定亦名禪天正脉曰此天特脩六事行耳六行者厭欲界是苦是麄是障欣色界是淨是妙是離此即凢夫伏惑超欲界道也。
[0985a06] ○二梵輔天。
[0985a07] 欲習既除(承前天若行若坐想念俱無)離欲心現(即本天靜慮心生)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此因上離欲靜慮心生愛樂戒行清淨此即定共戒)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因隨順律儀令人觀儀自化故名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結本天名輔即臣也)。
[0985b02] 此初禪第二天也初句承前天身心俱已離交故欲習淨除次句明本天定心於諸律儀二句明上定心能生淨行是自利行即本天因是人應時二句明上定心能行淨化是利他行即本天果若戒因若戒果總不出本天靜慮即離欲心現結名梵輔者以能行梵德即下化梵眾上輔梵王即大梵王之臣佐。
[0985b09] ○三大梵天。
[0986a01]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
(牒前天能行梵德)清淨禁戒(承上二句)加以明悟(明本天因)是人應時能綂梵眾為大梵天(明本天果)如是一類名大梵天(結名)。
[0986a04] 此初禪第三天也初二句牒前天行相即能行梵德一句以身心妙圓威儀不缺
故能下化上輔次二句承上身心妙圓即生智慧初天唯戒二天兼定此天戒定妙圓又加以慧由戒定慧三行[且/八]
足故超前天而為梵王以明悟能知梵行淺深靜慮出入之相故主教化而統梵眾正脉曰明悟亦即六行之智等增明而已前天之德能輔王化臣道也此天之德能統梵眾猶體仁足以長人君道也故結名大梵天上示初禪相已竟。
[0986b05] ○二結初禪名。
[0986b06] 阿難此三勝流(指上梵眾梵輔梵王三類勝過欲界)一切苦惱所不能逼(既超欲界不為欲界八苦所逼)雖非正脩真三摩地(揀非正定)清淨心中(有漏定心)諸漏不動(已離散動欲心)名為初禪。
[0986b09] 此承上三種梵天結初禪之名也阿難下明三梵天樂果雖非下顯三梵天淨因又雖非正脩二句揀非真無漏定清淨心中二句正明所脩有漏靜慮已伏散動欲習故云清淨不動俱舍論云此名離生喜樂地謂離欲界雜惡趨生得清淨樂也孤山曰禪有四類一有漏禪即今四禪也二無漏禪謂九想八背等三亦有漏亦無漏禪謂六妙通明等四非有漏非無漏禪即今經首楞嚴王中道大定今言雖非正脩真三摩地此以第一簡非第四耳正脉曰此三天恐非[監-皿+立]
分夫天民天臣天王各居一層何成一統或居處雖有上中下如供後等事下二天暫昇上天侍王教命無事各退居本天此說
亦近理上明初禪三天已竟。
[0987b05] ○二明二禪三天分二初示二禪相二結二禪名。
[0987b07] ○初示二禪相分三初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光音天。
[0987b09] ○初少光天。
[0988a01] 阿難其次梵天(別前天)綂攝梵人(利他)圓滿梵行(自利)澄心(清淨心中)不動(諸漏不動)寂湛生光(明本天相)如是一類名少光天(結本天名)。
[0988a04] 此二禪第一天也統攝梵人三句牒前大梵天行相初句即前能統梵眾次句即前威儀不缺
三句即前清淨心中諸漏不動此三句總承前天行相以為此天之因寂湛生光一句即承上不動寂湛方生光明此句正示本天行相結名少光者以此天光方周一身未周世界也此光雖因心澄唯是色光以心澄色淨淨極生光也。
[0988b02] ○二無量光天。
[0988b03] 光光相然照曜無盡(身光)映十方界徧成瑠璃(世界光)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結名)。
[0988b05] 此二禪第二天也初二句明本天身光熾盛起越前天光光相然者以此天定力轉深光明轉勝即諸根俱發光明互生互然故照曜無盡次二句承上身光熾盛映于世界即身界內外俱光瑠璃即光明義。
[0989a01] ○三光音天。
[0989a02] 吸持圓光(以定力持光不散曰吸持)成就教體(令人觀光自化成就梵行故曰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明上教體之用)如是一類名光音天(結名)。
[0989a05] 此二禪第三天也初二句明本天教體即以圓光為教體圓光即身世俱光次二句明本天教用即發揚梵教應用無盡應用即隨機圓應教法不缺
也正脉曰此以光明代其言音以宣彼梵行教化如世間以文字代其言音而亦以宣諸教化與用光明作佛事者同也上示二禪相已竟。
[0989b03] ○二結二禪名。
[0989b04]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懸即慮)所不能逼雖非正脩真三摩地清淨心中麄漏已伏名為二禪。
[0989b06] 此指上三種梵天因果勝妙以結二禪之名也阿難下明此三天樂果初禪離苦受多於身尚麄尚浮二禪離憂受切於心且沉且細是則所離苦憂既從麄至細而所得樂果亦從淺而深雖非下明此三天淨因麄漏已伏者以靜慮轉深故除惑亦漸進初禪止能不散動此二禪能制之不起
俱舍云此名定生喜樂地謂有定水潤業憂懸不逼也吳興曰地持論目第二禪名喜俱禪此定生時與喜俱發故上明二禪三天已竟。
[0990a07] ○三明三禪三天分二初示三禪相二結三禪名。
[0990a09] ○初示三禪相分三初少淨天二無量淨天三徧淨天。
[0990b02] ○初少淨天。
[0990b03]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牒前天)披音露妙(披閱
圓光之教發現梵行之理)發成精行(依露妙起
梵行)通寂滅樂(依精行證涅
果)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0990b06] 此三禪第一天也阿難下二句牒前光音天即承光音而進少淨也披音露妙三句正明本天因果又初句是教二句是理三句是行四句是果即教理行果俱備寂滅樂者謂此定力深入一切憂苦所不能動唯空淨自安故曰寂滅非不生滅性之寂滅結名少淨者以此天方通寂滅未及成就故。
[0991a04] ○二無量淨天。
[0991a05] 淨空現前(牒前少淨現前即前通字)引發無際(本天因)身心輕安成寂滅樂(本天果)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0991a07] 此三禪第二天也前天空淨始得現前故言通唯心通而已此天定力又深於前其空淨開徧若身若心一切俱淨故曰引發無際結名無量淨者以下界憂苦無量故此天空淨亦無量。
[0991b02] ○三徧淨天。
[0991b03]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本天定因)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樂(本天樂果)如是一類名徧淨天。
[0991b05] 此三禪第三天也初二句標本天定境前天但身心俱淨此天身心世界一切空淨故曰圓淨此定力超前天遠矣次三句承上身界圓淨之德既成則歸寂滅之樂果葢認此圓淨為真實歸寧之地可依可託故曰勝託現前既認為可託故歸樂於此徧即圓也上示三禪相已竟。
[0992a02] ○二結三禪名。
[0992a03] 阿難此三勝流[且/八]
大隨順(世界身心圓淨無礙)身心安隱(定因)得無量樂(樂果)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定中)歡喜畢[且/八]
(妙樂)名為三禪(結名)。
[0992a06] 此通結三禪之名也俱舍云此名離喜妙樂地謂二禪喜心能障淨極此用捨心正知三心起
行離之方得淨樂正脉曰界內以三禪為極樂處也此地名離喜妙樂而仍言歡喜畢[且/八]
者以有安隱心中四字揀之故也良以喜是動心所發樂是淨心所融若在飛動心縱說樂而仍是喜支若在安隱心縱說喜而仍是樂支故也上明三禪三天已竟。
[0992b05] ○四明四禪九天分二初明凢居四天二明聖居五天。
[0992b07] ○初明凢居四天分二初示四禪相二結四禪名。
[0992b09] ○初示四禪相分四初福生天二福愛天三廣果天四無想天。
[0993a02] ○初福生天。
[0993a03] 阿難復次天人(總標)不逼身心苦因已盡(結初禪二禪)樂非常住久必壞生(結三禪)苦樂二心俱時頓捨(本天因)麄重相滅淨福性生(本天果)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0993a06] 此四禪凢居第一天也不逼身心結初禪二禪果即憂苦不能逼苦因已盡結初禪二禪因苦因者即諸欲為憂苦之因以絕諸欲故苦因淨盡樂非常住二句結三禪之樂不可耽着有變壞無常故苦樂二句承上樂既有壞故樂與苦俱捨是由觧而行麄重二句因上苦樂頓捨定力愈深故前樂境麄相即滅而寂淨福果即生是由因而果福即安泰義不為苦樂動故。
[0993b05] ○二福愛天。
[0993b06] 捨心圓融(即前捨行至成熟位)勝觧清淨(即前悟心轉勝清淨)福無遮中(本天果)得妙隨順(橫徧無遮
)窮未來際(竪窮無遮
)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0993b09] 此四禪第二天也初二句本天因即前苦樂捨心無常勝觧增進至於圓融清淨次三句明本天果福無遮
中即無遮
礙福中此一句總標福果之名次二句釋明無遮
之義妙隨順謂隨身心所在一切順意自在窮未來者謂此福果觸類而長漸漸增延不息此就世間時常而言非真常住結名福愛者以此天福樂非前天喜樂散動無常之福乃隨順淨性延長可愛樂故。
[0994a08] ○三廣果天分二初先明二路二正明本天。
[0994a09] ○初先明二路。
[0994b01]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
[0994b02] 此明福愛天中分二路上升也是天指福愛天二岐路者葢福愛天之天人有兩種人一從二禪三禪脩有漏靜慮而來者一從外道脩無想定而來者此兩種人以同捨苦樂二心故同感此天以知見邪正不同故分二路前往。
[0994b07] ○二正明本天。
[0994b08] 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無量淨指三禪無量光指二禪)福德圓明(承上二禪三禪福德圓明)脩證而住(脩是本天因即脩進前天福德證是本天果即證前天靜慮圓明廣大故)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0995a02] 此四禪第三天也初二句明本天來路先從無量淨光而來次二句明本天因果福德圓明一句承前二禪三禪至福生福愛一類脩進總是欣慕天福淨妙而已如是脩如是證至此圓明廣大安福而住為福極果故名廣果天。
[0995a07] ○四無想天。
[0995a08]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明本天分岐來路)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此三句明本天因)身心俱滅(但身意識俱不行非滅質同空)心慮灰
凝經五百劫(此三句明本天果)是人既以生滅為因(認妄)不能發明不生滅性(迷真此四句明其因地不真)初半劫滅(有滅)後半劫生(有生此二句明其果招紆曲)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0995b05] 此四禪第四天也初二句推岐路之所來精研捨道三句正與前天分岐而行前天以脩證福德為行雖云苦樂俱捨以愈捨而福德愈增廣是捨行即脩進行此天以雙厭苦樂為行故云精研捨心等此捨即斷滅行二天之岐岐於此也又初句唯精行精於捨不雜餘念次句唯進行勤勇無間不休息故三句是圓行謂捨行極圓身心諸想俱捨盡故身心俱滅即無想定心慮灰
凝二句明此定之劫數心慮灰
凝頂上滅字謂此身心滅定經五百劫之久遠此三句正明本天果相是人下究明此天因果俱妄亦明上身心俱滅之滅字謂此天雖是身心俱滅但生滅之滅非真寂滅原最初以六識生滅心為因未曾
發明不生滅性此推因地全生滅初半劫滅二句正明俱滅非寂滅故始滅復生此明果地全生滅結名無想者以心慮灰
凝故俱舍說初生此未全無想經半劫始無及報將盡復經半劫有想然後報謝總是此天謬計以有心為生滅故灰
滅身心以無想為涅
槃故脩無想定上示四禪相已竟。
[0996b07] ○二結四禪名。
[0996b08]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結示福果)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結明真妄)名為四禪。
[0997a02] 此依凢居四天結四禪之名也阿難下結示果德苦樂不能動者欲界苦境不能至前三禪樂境不能至故云苦樂不能動又此四禪深入捨定雖在苦樂境中而苦樂亦不能動溫陵曰四禪不為三災所動名不動地然彼噐非真常情俱生滅故非無為真不動地但有為功用至此已純熟亦名不動正脉曰通論四禪初禪共戒戒德增上二禪喜俱光明增上三禪樂俱淨樂增上四禪捨俱前三天福德增上後一天捨定增上此其別也上明凢居四天已竟。
[0997b03] ○二明聖居五天分三初總標其義二別示其相三結顯勝妙。
[0997b05] ○初總標其義。
[0997b06] 阿難此中(指四禪天中)復有五不還天(總標聖天名數)於下界中(指欲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推此五天欲界因盡)苦樂雙忘(推此五天前三禪因盡)下無卜居(此一句明五天於下三禪及欲界果盡)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0998a01] 此總標五那
含天之大意也以此五天無下三禪及欲界之因故三禪以下皆不能卜居第四禪是捨念同分之地故寄居於此捨念雖同斷惑不同故超越凢夫外道遠矣溫陵曰不復欲界受生故曰不還亦名五淨居謂離欲淨身所居習氣屬思惑與現行皆滅故曰俱盡正脉曰九品習氣即欲界九品思惑葢思惑於三界九地地各九品共八十一品此指欲界五趨雜居地之九品斷前六品證斯陀含斷後三品證阿那
含今言俱時滅盡約最後一剎那
斷盡證三果此一節明五天寄居四禪之由由其捨念同故同其處。
[0998b04] ○二別示其相分五初無煩天二無熱
天三善見天四善現天五色究竟天。
[0998b06] ○初無煩天。
[0998b07] 阿難苦樂兩滅(因)闘心不交(果)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0998b09] 此聖居第一天也此天當五品中下品似初斷欲界九品思惑盡以苦樂不受故寄居於此厭苦欣樂二心角立曰闘心今苦樂兩滅闘心亦無曰不交不交即二心不交戰于內也結名無煩者以闘心交戰如沸如焚今闘心不交如火息沸泠忽爾清涼故名無煩即無盛熱
也。
[0999a06] ○二無熱
天。
[0999a07] 機括獨行(即闘心不交)研交無地(此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熱
天。
[0999a09] 此聖居第二天也此天當中品似應斷離生喜樂地九品思惑機是弩牙即發動義括是括囊即收藏義亦即出入義謂苦樂兩滅出入自由此句承上心不交研交無地者謂前天止於心中不見苦樂猶有苦樂之境此天研究二交之地亦無是境上亦無苦樂結名無熱
者前心交[執/力]
盛曰煩此境交[執/力]
微曰熱
今究交地既無故無熱
即意地清凉了無熱
煩。
[0999b08] ○三善見天。
[0999b09]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善見)更無塵象一切塵垢(明上圓澄)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1000a02] 此聖居第三天也此天當上品似應斷定生喜樂地九品思惑也正脉曰十方世界即一大千之量妙見即天眼既與四禪同分天眼亦同四禪見大千總相圓澄即圓照清徹大千塵象約境言沉垢約心言謂善見外境內心俱了徹無礙結名善見者謂此天定體澄清善於鑑照也。
[1000a08] ○四善現天。
[1000a09] 精見現前(牒前天)陶鑄無礙(明本天)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1000b02] 此聖居第四天也此天似當上勝品似應斷離喜妙樂地九品思惑初句承前天善見見一物無隔礙次句由上無隔礙故能變化自抂如陶之燒瓦鑄之鎔金乃本天之妙用即十四神變是也。
[1000b07] ○五色究竟天。
[1000b08] 究竟群幾(究竟麄色至於極微)窮色性性(究竟極微至於空際)入無邊際(即究色性入空性故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1001a01] 此聖居第五天也此天似當上極品似應斷捨念清淨地九品思惑初二句是本天因行次一句是本天果相究竟即精研分柝義群眾也幾微也小乘謂麄色皆眾微塵和合而成今欲還空故柝麄色究竟至於微塵故曰究竟群幾窮亦究竟義色性即上眾微以能和合成麄色故名色性下一性字即空是空又為眾微之性此句即柝眾微至於鄰虗將入於空故曰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即與虗空相鄰非全入空結名色究竟者謂有質之色至此止矣再柝鄰虗即入空性過此無色故此為色之究竟處上別示其相已竟。
[1001b04] ○三初顯勝妙。
[1001b05] 阿難此不還天(指上五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指福生天至於無想)獨有欽聞(勝)不能知見(妙上法下喻)如今世間曠野深山(指無名深山)聖道塲地(指有名諸山)皆阿羅漢所住持故(喻上五聖天與四禪凢天同處一地)世間麄人所不能見(喻四禪天王獨欽聞五天之名不能悉知悉見五天實處)。
[1002a01] 此以四禪凢天不能知見五聖居天結顯聖天超勝凢天之神妙也正脉曰唯識謂二禪以上不分王臣此言四王者或推尊上首畧似於王有聞無知見者斷惑與伏惑無漏與有漏聖人與凢夫麄細懸殊故但仰佳名不知其受用不見其依正如今下取例人間以見五天寄居廣果如聖寄人間非上下懸絕上別示禪天之相已竟。
[1002a09] ○二總結禪天之名。
[1002b01] 阿難此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猶有質礙之身色究竟尚居色際)自此(指色究竟)已還(下至梵眾等)名為色界。
[1002b03] 此承上十八梵天俱有質礙色身以結色界之名也獨行無交者身獨行不與欲境交心獨行不與苦樂交上示四禪天因果已竟。
[1002b06] ○三示四空天因果分二初別示空天之相二總結空天之名。
[1002b08] ○初別示空天之相分二初別示行相二結屬分位。
[1003a01] ○初別示行相分二初兼明界外因果二正示界內因果。
[1003a03] ○初兼明界外因果。
[1003a04]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一岐直超界外一岐柝色入空)若於捨心(同色究竟)發明智慧慧光圓通(分界外岐路)便出塵界(直超界外)成阿羅漢(此約頓出三界名)入菩薩
乘(此約回小向大名)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結名)。
[1003a09] 此從色究竟天二岐路中先明界外一路成▆心大阿羅漢也有頂即色頂又過此入空亦名色邊際此二句為分岐所依之處其間復有二句總標二岐名若於下先明界外一岐發明智慧二句明界外因便出塵界三句明界外果其實廣果無想俱與空鄰俱能入空今從色究竟言者以就分岐故也以廣果無想二天無分岐事吳興曰色究竟天第三果人根有利鈍故分二路其利根者研窮色性發無漏智徹見真空斷盡脩惑頓出三界其鈍根者復由定心欣上厭下窮色入空生無色界正脉曰此之一類元是不定性人而又根利者反顯定性鈍根者方入四空天。
[1004a04] ○二正示界內因果分四初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非想處。
[1004a06] ○初空無邊處。
[1004a07] 若抂捨心捨厭成就(分岐之處)覺身為礙(界內岐路)銷礙(界內因)入空(界內果)如是一類名為空處(結名)。
[1004a09] 此明從色究竟天界內岐路入無色界第一天也初二句明前天為本天所自來次二句正明本天因果覺身為礙者謂覺知身形有礙為累不如無身無礙為脫故滅身入空銷礙者即柝色明空觀柝鄰虗色性成空也長水曰捨心有二一者若於有頂用無漏道斷惑入空即樂定那
含二者若於廣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即凢夫外道。
[1004b08] ○二識無邊處。
[1004b09] 諸礙既銷(牒前天)無礙(非色)無滅(非空)其中唯留阿頼耶識全於末那
半分微細(七識有二分一分不恒恒心與六識相應一分恒恒心與八識相應今是恒恒心故云微細)如是一類名識無邊處。
[1005a03] 此明無色界第二天也前天厭色依空此天厭空依識名識處定初句牒前天次句明本天因其中下明本天果唯留阿頼耶識者以非色非空故前六識分別亦無以無境故識不生以六識既無故七識半分不恒恒心亦隨六識已滅今唯八識抂故七識半分恒恒微細心與之相應俱抂言俱抂者以七識緣八識為自內我若無七識則八識同無若無八識則七識亦滅即根境互有互無之義。
[1005b03] ○三無所有處。
[1005b04] 空色既亡(牒前天)識心都滅(明本天因)十方寂然逈無攸往(明本天果)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1005b06] 此明無色界第三天也此捨識依無即無所有處定識心都滅者即八識與七識半分微細現行俱不起
寂然無攸往者即滅識定中之境界寂然即色空識都無冥
然無朕之相無攸往即冥
然無依無所趨進故。
[1006a02] ○四非非想處。
[1006a03] 識性不動(即前逈無攸往)以滅(即能空之道)窮研(加行)於無盡中發宣(即能證智)盡性(即所證理)如存不存(未盡謂盡)若盡不盡(謂不存實存)如是一類名為非想(若盡不存)非非想處(如存不盡)。
[1006a06] 此無色界第四天也初句承前天之果前天七八二識現行俱不起
唯八識自性即生死根本無前七波浪故云識性不動次句明本天因此天於不動識性復以滅道窮之欲滅故曰以滅窮研此天雖欲滅之終不能滅者以不悟真不生滅性故起
心欲滅即是無明轉滅轉熾豈能滅耶但悟本性當下即空豈待滅哉此天不能滅者欠此一悟於無盡中四句明本天果發宣即發明也於不動識中見其無有麄相生滅妄謂已盡故云發宣盡性以無盡為盡即是無明識性恒然不動如存不存二句明此超過有無二想定中之相以有微細生滅故云如存不盡以前七波浪不起
故云若盡不存此即流急不見非是無流結名非想非非想者即想與非想俱非即超出故也問八識二乘果地尚不能了此天屬界內何能研窮曰二乘果地與界內定性聲聞凢夫雖伏斷惑品不同其未破無明均也上別示行相已竟。
[1007a06] ○二結屬分位分二初但結屬非想二通結屬諸天。
[1007a08] ○初但結屬非想(分二)初總結理行二別結分位。
[1007a09] ○初總結理行。
[1007b01]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
[1007b02] 此總結四空天人不論聖凢雖是窮空不盡真空之理也以真空即色即空不待滅色心而後空此等滅色心而為空即斷空非真空故曰不盡空理正脉曰此字是非想等字是前三空天初天窮色令銷二天窮空令無三天窮識令滅四天窮性令[書-曰+皿]
葢前二窮境後二窮心欲令心境俱空故總謂窮空不盡空理者凢外未了人空之理小聖不逹法空之理何况圓頓之旨
心境本空豈待銷滅故總斷其不了。
[1008a02] ○二別結分位。
[1008a03] 從不還天(指本聖因)聖道窮者(牒定空天之人)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此結屬小聖)若從無想諸外道天(此指本倒因)窮空不歸(不歸真乘)迷漏無聞(迷有漏為無漏無聞真無漏因)便入輪轉(經屬外道報結入輪)。
[1008a07] 此但結空天分屬小乘外道二類也正脉曰此科專明住非非想者八萬劫滿聖類即出三界凢類即墜輪迴
各有終相而已若從五聖天窮空至此者八萬劫滿斷盡非想處九品思惑即出三界成阿羅漢名不回心者有二一始不回心謂在色頂不回心頓超即鈍根故也二終不回心謂縱出三界不回小向大耽住涅
槃即定性故也若從無想等外道天窮空至此者則八萬劫滿無所歸托即當下墜入輪迴
矣上但結屬非想已竟。
[1008b08] ○二通結屬諸天。
[1008b09]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凢夫業果酬荅荅盡入輪(此結屬實報凢夫)彼之天王即是菩薩
游三摩提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脩行路(此結屬寄位菩薩
)。
[1009a03] 此通結三界諸天實報凢夫寄位菩薩
也業果酬荅者業即十善八定之業果即六欲四禪四空有漏之果酬即酬還荅即報荅以業招果以果酬因因果相續故曰酬荅荅盡入輪者指荅十善八定功業已盡福報既謝即為下墜天王亦凢位但菩薩
脩三摩地寄位於此以漸增脩正脉曰以菩薩
位配諸天王諸經約教不同名位參差難以凖定但知大畧而已上示空天之相已竟。
[1009b03] ○二結空天之名。
[1009b04]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空理)定性現前無業果色(空相)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1009b06] 此按四空天以結無色界之名也下二界皆言從此以還即從此以下皆欲皆色也此界言從此逮終即從此以上終竟皆空也正脉曰初二天色空俱無故曰身滅盡後二天七八現行俱伏不行故曰心滅盡定性現前者約在定時有定果色即定自抂所生色葢隨化依正自抂受用而無業果色者約出定時身心俱寂依正皆空結名無色者但慿定力二十萬劫暫無依正非真蘊空又通論天趨欲界六天有男女身分故曰心跡尚交色界凢夫外道聖人共十八天皆禪定淨身無有欲境故曰獨行無交俱有色質故曰未盡形累無色界四天空定深入身心俱寂依正皆空故曰無業果色三界共二十八天欲界第四天有內外二院內院是補處菩薩
寄居從者皆聖人外院是凢夫色界四禪第二天依有漏道分二岐路一正業凢夫路去廣果天一邪見外道路去無想天色頂依無漏道分二岐路一回心大阿羅漢直超界外一不回心鈍阿羅漢銷礙入空昇無色界無色極頂後有二類一凢夫外道劫滿福盡便入輪轉一鈍根羅漢劫滿即出界外一畢竟昇一畢竟墜又畢竟墜復有二種凢夫隨業輕重散入諸趣外道邪見必入地獄是則二十八天中有凢夫魔王外道小乘大乘五種人同居但隨業染淨不同各人受用境界懸殊矣上別示三界因果之相已竟。
[1011a05] ○二通結三界因果之妄。
[1011a06]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迷真)積妄發生妄有三界(妄依)中間妄隨七趨沉溺(妄止)補特伽羅各從其類(妄識)。
[1011a08] 此通結三界之妄也此字通指二十八天不了妙覺明心者謂諸天人不悟不生滅性即迷本有真心向外馳求從迷生迷因妄生妄故曰積妄發生此即妄見妄有三界即世界相續中間妄隨二句即眾生相續補特伽羅二句即業果相續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趨即中有數數受生取於諸趣故此為業果者以中隂身為業果所依若無中有則酬業深脉感應懸絕是則數取趨即業果相續不斷此結示諸天既不悟真心雖有深禪大定不免皆隨七趨輪轉皆迷妄之過也上究竟天趣因果之相已竟。
[1012a01] ○七究竟修羅因果之相分二初總標名類二別釋行相。
[1012a03] ○初總標名類。
[1012a04]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脩羅類。
[1012a05] 此總標脩羅名與類也是三界中指脩羅所依處言三界是大槩說其實脩羅但居欲界以彼多嗔故不至上二界四種標其類阿脩羅此云非天以有天之福無天之行此從行立名亦云無端正此從貌立名。
[1012b01] ○二別釋行相分四初卯生鬼趨攝二胎生人趨攝三化生天趨攝四濕生畜趨攝。
[1012b03] ○初卯生鬼趨攝。
[1012b04] 若於鬼道(元趨)以護法力(脩因)乘通入空(感果)此阿脩羅(結名)從卯而生鬼趨所攝(分屬鬼趨)。
[1012b06] 此一脩羅即依鬼趨身發心護法而成也或護禪定戒律等以此護法功力感此鬼身發通能入空界往來自抂即成脩羅是即鬼身為脩羅非捨鬼身別生脩羅身以鬼身元從卯生故依本趨本生分屬鬼趨攝。
[1013a02] ○二胎生人趨攝。
[1013a03] 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因)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果)此阿脩羅從胎而生人趨所攝(結屬人趨)。
[1013a05] 此一脩羅自天中降下從人道受生有餘福未盡復感卜居鄰於日月也因從人道受生故從胎生人趨分攝正脉曰天中是前身也降德是因言在天中或有損德之過或天福已盡俱是降德貶墜是果即沉此趨。
[1013b01] ○三化生天趨攝。
[1013b02] 有脩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力大之實)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力大之事)此阿脩羅因變化有(化生)天趨所攝(福力與天等故)。
[1013b05] 此一脩羅乃脩羅中最尊大者故以王稱之執持世界者有云世界抂脩羅掌中執持有云化身十六萬八千由旬手撼須彌諸天震恐有云能驅使鬼神禍福人間皆執持世界事力洞無畏即力大通徹無有拒礙此句貫於上下上能執持世界下與諸天爭權皆力洞無畏之實事此類常與帝釋四天爭權今言梵王亦爭者有疑是譯人誤入有謂帝釋或不勝時則梵王以下俱與助力。
[1014a05] ○四濕生畜趨攝。
[1014a06] 阿難別有一分下劣脩羅(此標下劣之類)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明生處下劣)旦游虗空暮歸水宿
(明游處不勝)此阿脩羅因濕氣有(生大海心)畜生趨攝(與魚龍同宿
故)。
[1014a09] 此一脩羅又是脩羅中最下品者也此類以能游虚空有脩羅通力故名脩羅以生居同魚龍等故以濕生畜趨攝之正脉謂海心水口者予閱起世經言須彌入水八萬四千由旬脩羅分四級居即此類也上廣明因果之相竟此自八卷末云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起
至此止是歷明七趨昇沉因果之相上別示七趨之相已竟。
[1014b08] ○三結明七趨元妄分二初結示虗妄二結顯堅固。
[1015a01] ○初結示虚妄分二初結妄見二結妄業。
[1015a02] ○初結妄見。
[1015a03]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及脩羅(指實七趨)精研(能究竟智)七趨(所究竟境)皆是昏沉諸有為相(所究竟義)妄想受生妄想隨業(發明上昏沉有為四字二妄想明上昏沉受生隨業明上有為)於妙圓明無作本心(借真)皆如空華
(顯
妄)元無所着(無來處無去處)但一虚妄更無根緒(明上元無所着)。
[1015a08] 此結七趨本末全一妄見本無所有也上來世尊依首楞嚴三昧究竟七趨下從大阿鼻獄上至無色界頂精研分柝雖苦樂懸殊皆不了無作本心故曰昏沉皆是業果酬荅故曰有為此明全妄於妙下借真顯妄無因本無根究處此中雖言受生隨業借以顯妄重在明妄見本無因也此節文義又暗釋前阿難問意云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脩羅人天等道今云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
元無所着則知佛體真實中本無特妄見耳前問真不應容妄此釋真本無妄何言不容耶雖未明荅已暗銷阿難之意。
[1016a02] ○二結妄業。
[1016a03] 阿難此等眾生(指上七趨)不識本心(不悟本空)受此輪迴
經無量劫不得真淨(妄想受生妄想隨業不得真淨即不得停止)皆由隨順殺盜婬故(惡業)返此三種(返惡)又則出生無殺盜婬(善業)有(三業)名鬼倫(攝地獄畜生)無(三業)名天趨(攝人天及脩羅)有無相傾(善惡二業)起
輪迴
性(隨善惡業上下輪轉)。
[1016a08] 此結示七趨輪轉不息皆妄業之過也阿難下正標輪轉經劫不息皆由下出其經劫不止之由由妄業善惡相續不斷故輪轉上下經劫不停前科明真體本無因妄見故有此科明妄有不息由妄業不斷故也上結示虚妄已竟。
[1016b04] ○二結顯堅固。
[1016b05] 若得發妙三摩提者(即脩真三摩地悟無生忍者)則妙常寂(即不生滅性)有無二無(即善惡二業俱無此無世間因果)無二(之無)亦滅(此無出世間因果)尚無不殺不盜不婬(依真中善亦不立)云何更隨殺盜婬事(云何二字承上善既不有豈可容惡)。
[1016b09] 此結示真三摩地之妙以為出輪迴
之方也前二科由妄見成有由妄業不無經無量劫不能返本真淨在世間功業無可奈何故此示之以真三摩地即能停止以復本真淨有無二無以下皆真淨常寂義前云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
義見於此上詳示諸趨因緣已竟。
[1017a06] ○二結荅阿難問意。
[1017a07]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
(業由各人自造)因各各私
眾私
同分非無定處(業由私
造報有公處)自妄發生(妄習所招)生妄無因無可尋究(非本來有)。
[1017b01] 此承上歷明七趨因緣結荅阿難之問也前問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
受問意有二為有定處是有同分地同受報為復自然是無同分地各人私
作私
受今佛仍約三業以荅謂業雖各人有私
自造以眾私
共感一處受報即有一定同分之地故曰非無定處以破阿難各各私
受之意前問云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此又荅云自妄發生即自己妄習生起
末二句以破本來自有之意故云無因無可尋究前阿難問但約地獄一趨問同分私
受意該諸趨佛先究竟地獄既周已結明此義今究七趨已畢復結示此義者以見阿難問一該餘之意今佛又只約三業荅者以善惡二途皆由三業有無故也又約重言可以知輕上結荅阿難問意已竟。
[1018a07] ○三結示决定明誨分二初發明决定之義二結示决定之教。
[1018a09] ○初發明决定之義。
[1018b01] 汝(指阿難)最脩行(欲脩正因)欲得菩提(欲得大果)要除三惑(正標)不盡三惑(返明)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此不斷三惑决定不得菩提妙果返落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虚偽(此明不斷三惑决定不成禪那
正因)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欲真返偽欲進返墮故可哀憐)。
[1018b06] 此發明脩行决定之義以最脩行欲得菩提决定要遠離三惑也汝最下正標脩菩提决定要除三惑不盡下返明如不盡三惑决定不得菩提不唯不得妙果亦不成真因三惑即婬殺盜三業縱得神通落於魔道者即前六卷末云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殺盜必落魔道鬼道邪道是也前阿難請云惟埀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决定義謹潔無犯故佛究竟七趨業果既周即結示决定之義以酬阿難之請令諸眾生謹潔無犯以全出世道力。
[1019a07] ○二結示决定之教。
[1019a08] 作是說者名為正說(即諸佛清淨明誨)若他說者即魔王說(即决定成魔)。
[1019b01] 此承上决定之義結顯是諸佛决定清淨明誨也返此即决定是魔說非正教自八卷中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起
至此止一大科名究竟七趨情想未全道力已竟。
[1019b06] ○二究竟五隂迷悟未全道力分二初究竟五隂魔事二究竟五隂妄想。
[1019b08] ○初究竟五隂魔事分二初敘世尊將說之儀二正世尊自說之事。
[1020a01] ○初敘世尊將說之儀。
[1020a02]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爿*未]
攬
七寶几(將下座之儀)迴
紫金山再來凭倚
(有未盡將說之意)。
[1020a04] 此經家敘佛將說之威儀也正脉曰將罷法座表最後開示回身再來顯不盡真慈。
[1020a06] ○二正世尊自說之事分二初結明已說真脩二正示未說魔事。
[1020a08] ○初結明已說真脩。
[1020a09] 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趨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脩行法。
[1020b02] 此世尊將有未盡之說先結明正義已說也普告下告知所被機無學四隂已破但未破識隂魔事不能擾亂故特為有學告也今日回心三句明有學眾中有回小向大欲真脩行者吾今已說二句明汝所欲得者我已盡說即前已往所說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
最初方便等義皆脩行謹要之法無有餘說。
[1020b09] ○二正示未說魔事分三初特告魔事應知二分柝微細魔事三結勸防護真脩。
[1021a02] ○初特告魔事應知分二初世尊警示許說二會眾歡喜欽[聽-王]
。
[1021a04] ○初世尊警示許說分二初警示利害二許為詳說。
[1021a06] ○初警示利害分二初警示魔事二畧陳魔相。
[1021a07] ○初警示魔事。
[1021a08] 汝猶未識(承上已說已知證此未說未識)脩奢摩他毘婆舍那
微細魔事(即真脩行法中有此途路境相)魔境現前(識得是途路境相不住着即無妨)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自心不正隨彼所轉)落於邪見(壞其寳
覺全身其害非淺)。
[1021b03] 此世尊警示大眾真脩行法中便有許多魔事為害極大應先知之則無虞也汝猶下正標魔事謂我已說真脩行法汝雖知之汝猶未知真脩行法中所有魔事此魔事乃奢摩他中所現境所發智皆途路中所遇事非到家境界住着即入岐路展轉零落終不能到究竟田地奢摩他是定毘婆舍那
是慧即首楞嚴大定是真修行法魔境下明魔事之害亦由自心非正故隨入邪見若預先知之則不為害故佛無問自說使行人知之以護真脩也。
[1022a04] ○二畧陳魔相。
[1022a05] 或汝隂魔(即識隂行隂二種見魔及色隂境魔此非外魔)或復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此三種魔依受想二隂發乃外魔)心中不明(不識是暫現心境)認賊為子(認為實證)又復於中得少為足(認以為真便不前進小乘一向以少為足今既發大心脩此大定遇此不識依舊如前以少為足故云又復)如第四禪(即無想天)無聞比丘(不樂多聞唯脩癡定)妄言證聖(以無想為涅
槃故云妄言證聖)天報已畢(即定力已還)衰相現前(定力既無身心俱衰)謗阿羅漢身遭後有(羅漢本無後有自未得羅漢妄言已得今見衰相又妄言羅漢還遭後有是毀謗聖人)墮阿鼻獄(脩奢摩他本欲昇而返墮不可不慎)。
[1022b04] 此承上標微細摩事能毀正見故此畧陳魔種有如是類魔事如有此害也或汝下陳列魔之類相文中四類隂魔乃定中所現心境識則無咎
不識即墮邪見天魔有大通力不斷婬者神鬼亦有大通力不斷殺者魑魅即精靈妖邪不斷偷者此三類自不能免地獄又能擾亂脩禪定者同彼淪墜如第四禪下引證無多聞性得少為足以致墮阿鼻獄其害如此以警行人不可無師自昧也上警示利害已竟。
[1023a04] ○二許為詳說。
[1023a05] 汝應諦聼吾今為汝子細分別。
[1023a06] 正脉曰不但分別而更許子細者一以魔相幽微難見一以魔害酷烈難堪故勞真慈如此也上世尊警示許說已竟。
[1023a09] ○二會眾歡喜欽聼。
[1023b01] 阿難起
立并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王]
慈誨。
[1023b03] 正脉曰聞害悚動承慈感激見許歡喜故起
拜領上特告魔事應知已竟。
[1023b05] ○二分柝微細魔事分三初詳示動魔因緣二發明魔力優劣三分別魔事行相。
[1023b07] ○初詳示動魔因緣分二初明動魔因二明動魔緣。
[1023b09] ○初明動魔因分二初依真起
妄為本因二返妄歸真為生因。
[1024a02] ○初依真起
妄為本因分二初推原諸妄本真二曲示迷真起
妄。
[1024a04] ○初推原諸妄本真。
[1024a05]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推原諸妄)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漏依正)無二無別(聖凢同源縳脫無二)。
[1024a08] 此究諸妄本源與十方佛無二無別以顯妄本元真也此為佛魔之大本故為本因又此本中佛尚不有豈容有魔蓋因有此本故有返本歸真之舉因動魔機故為動魔本因。
[1024b03] ○二曲示迷真起
妄。
[1024b04] 由汝妄想迷理為咎
(迷真)癡愛發生(起
妄)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即迷妄有虚空)化迷不息有世界生(世界兼有情無情即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此五句總結諸有唯依妄立)。
[1024b08] 此究諸妄所起
本於迷妄自立也此妄本乃小乘凢夫外道天魔共所依止今欲返妄破迷與彼相返致魔生妬葢因妄知返因返致魔是則此妄為動魔之本因非無漏者一句揀無漏依正依智所現不與有漏迷妄同故上依真起
妄為本因已竟。
[1025a05] ○二返妄歸真為生因分二初明諸妄易消之由二明諸妄易消之相。
[1025a07] ○初明諸妄易消之由。
[1025a08] 當知虚空生汝心內(法)猶如片雲點太清裏(喻)况諸世界在虚空耶(法合諸妄微芒易消)。
[1025b01] 此明諸妄於本妙心中起
滅無從以顯微芒易化也知妄如此微芒不可耽着知妄如此虚幻不難消殞此為返妄歸真之據
。
[1025b04] ○二明諸妄易消之相。
[1025b05]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消殞(真中虚空空裏片雲易消易化)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根本既無枝葉安寄)。
[1025b07] 此承上妄於真中起
滅無從示此發真歸元妄自消殞也因消殞諸有生起
魔擾是則振裂等相為魔害之生因發真即開發顯露真常妙性又自內而出曰發真自外而入曰歸元總是悟入生佛不二之大本此處人多致疑疑謂佛明言一人歸真十方虚空皆悉消殞從無始至今歸真者豈可以數計而世界儼然恒抂不見消殞何耶曰此疑乃尋常之見不知消殞恒抂之所以葢因迷妄而有世界眾生是眾生世界分割迷妄各為分叚故有知頑不同如一人能一眼看破諸妄識取本真彼人心中還有虚空大地耶有云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欲將何法為虚空世界耶如人未能識破本真彼人心中豈可謂無虚空大地耶有云一念俄興世界安立如自念未冺豈可同彼無虚空世界耶是則悟人即虚空世界是本真迷人即本真為虚空世界本是一境迷悟自異悟人不待滅而自無不可謂歸真者多世界恒抂迷人不待生而妄有不可謂如何不見世界消殞是則今見世界恒抂者是自妄未消非歸真者未消今但據
現前一念信與不信即有無各別况妙契本元真光獨露者耶上明動魔因已竟。
[1027a02] ○二明動魔緣分二初明歸真與聖合二明返妄與魔異。
[1027a04] ○初明歸真與聖合。
[1027a05] 汝軰脩禪餙三摩地十方菩薩
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脗(智合)當處湛然(理一)。
[1027a07] 此依真源無二故脩真歸本即與諸聖同一真體脗合一如也此以理一智合互相安立故得蒙諸聖資發饒益增進不退飾亦脩義變文耳。
[1027b01] ○二明返妄與魔異分二初正明異緣驚魔二結成驚魔生害。
[1027b03] ○初正明異緣驚魔。
[1027b04] 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凢夫天(共依妄想)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異緣)凢夫昏暗不覺遷訛(揀除凢夫無通故不覺知振坼之緣)彼等(指上天魔鬼神等)咸得五種神通(故能知振坼之緣緣於某脩禪定者)惟除漏盡(故落魔道)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護其所依)。
[1027b09] 此正明生魔之緣緣於返妄之相也宮殿是天魔鬼神等共中不共業所感大地是天魔鬼神等共中共業所感此妄境由妄業妄業由妄念是則同依妄想安立今行人脩真破妄妄念破而妄境亦破故現此振坼等相抂行人為順真之境抂魔王為異常之變故驚悚護惜尋其所自來而惱之水陸飛騰二句有二義一是水陸虚空等鬼神見崩裂等相故驚慴一是水陸空行畜等見其振坼等相故驚慴二說俱有凢夫昏暗二句亦有二義一是凢夫為五欲沉迷雖遇此崩裂等相以為常然而不覺察何緣一是凢夫無有通力雖欲覺察不得正知訛為神鰲動目及災祥等兆彼等下正明魔有通力能知變異所自來。
[1028b05] ○二結明驚魔生害。
[1028b06]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三昧是破妄之[且/八]
欲惱不成)僉來惱汝。
[1028b08] 此結明上天魔鬼神共護惜所居恐其隳裂故僉來惱害也葢因有通力故能知是某處脩三昧人亦因有通力方能惱亂脩三昧者惱字如後受想二隂魔事即色行識三隂中亦有之上詳示動魔因緣已竟。
[1029a04] ○二發明魔力優劣分二初明悟則魔力[耳*少]
劣二明迷則魔力優勝。
[1029a06] ○初明悟則魔力[耳*少]
劣分三初發明魔力本劣二顯示定力本優三結明邪不害正。
[1029a08] ○初發明魔力本劣。
[1029a09]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怒其壞已宮殿)彼塵勞內(即黑暗中)汝妙覺中(即光明裏暗不勝明優劣自見上是法下是喻)如風吹光(風喻魔力光喻禪定)如刀斷水(刀喻魔力水喻禪定)了不相觸(結明魔不能害正)汝如沸湯彼如堅氷(湯喻禪定氷喻魔力)暖氣漸鄰不日消殞(上二喻喻魔不能害正此一喻喻禪定能破魔)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隂主人(客喻魔力自劣主喻行人自勝)主人若迷客得其便(正明成壞由主不由客以見客力自劣)。
[1029b07] 此以四種喻重重發明以顯魔力本劣也初二喻明魔力無能害正次一喻明正見能破諸魔後一喻明得失由禪定之主不由於魔正脉曰葢魔之擾定遠望分明近反不見故遠處發明近漸恐怖所以如暖消氷。
[1030a03] ○二顯示定力本優。
[1030a04] 當處禪那
覺悟無惑(定力本優)則彼魔事無奈汝何(暗不傷明)隂銷入明(化五隂為光明藏)則彼群邪咸受幽氣(同是迷頑妄想安立)明能破暗近自消殞(正能破邪)。
[1030a07] 此以覺悟光明能破邪魔幽暗顯發定力本優勝也正脉曰覺悟無惑魔不奈何者但惟照理一切不顧所謂山鬼伎倆有盡我之不采無窮則彼魔事真無可奈何矣近自消殞者則彼群邪欲近禪定如梟入曉如羅又向陽尚不可見豈能肆擾故必至於消殞矣。
[1030b04] ○三結明邪不害正。
[1030b05] 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1030b06] 正脉曰言其必喪
魄
而去矣上明悟則魔力[耳*少]
劣已竟。
[1030b08] ○二明迷則魔力優勝分二初示迷魔勝二舉劣况勝。
[1031a01] ○初示迷魔勝。
[1031a02] 若不明悟被隂所迷(示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魔勝)。
[1031a04] 此示迷則魔力優勝為魔攝受也自勝能轉魔今被魔轉與魔為子為魔眷屬是魔勝也正脉曰不明悟者五隂幻境現前不如實覺悟是虚幻是魔作被隂所迷者五隂幻境現前認以為真隨彼所轉。
[1031a09] ○二舉劣况勝。
[1031b01] 如摩登伽殊為[耳*少]
劣(此婬女比天魔最為[耳*少]
劣)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秪毀一戒(以事實證明[耳*少]
劣)心清淨故尚未淪溺(多行中毀一行見登伽之害是小事且一行尚未能毀可見最[耳*少]
劣前云將毀戒體今云尚未淪溺前後照應明白得在心清淨)此乃隳汝寶覺全身(此天魔等為害最大最慘)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害最大)宛轉零落無可哀救(害最慘)。
[1031b07] 此舉登伽[耳*少]
劣之事况顯魔害最甚最大也如摩登下舉劣此乃下况勝彼惟之彼字指登伽此乃之此字指諸魔登伽之害如全身中只撼一毛尚未能㧞
故云秪毀一戒諸魔之害如將全身皮毛骨肉盡為灰
飛烟滅故云隳汝寶覺全身其害優劣明矣孤山曰以婬女比天魔人[耳*少]
劣以一戒比全身事[耳*少]
劣正脉曰隳壞也全身者不但壞盡道果且入無間獄豈不與宰臣貴隣天子忽遭籍沒則不但喪
盡官位而且不免形律者事相類哉籍沒漢書除其屬籍是也上發明魔力優劣已竟。
[1032a09] ○三分別魔事行相分五初示色隂魔相二示受隂魔相三示想隂魔相四示行隂魔相五示識隂魔相。
[1032b03] ○初示色隂魔相分二初詳示微細魔事二結示妨護真脩。
[1032b05] ○初詳示微細魔事分二初先明色隂分劑二正明色隂現境。
[1032b07] ○初先明色隂分劑分三初明未破分劑二明已破分劑三明妄想分劑。
[1032b09] ○初明未破分劑。
[1033a01] 阿難當知汝坐道塲(約身言)銷落諸念(約心言)其念若盡(頂上銷落)則諸離念一切精明(離念精明即定心)動靜不移憶忘如一(此二句只一定字總此五句明上銷落諸念一句之相)當住此處(即正住此定心中)入三摩地(住此定心中始入真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正示色隂之相)精性妙淨(即上離念精明由動靜不移憶忘如一故云妙淨)心未發光(上句合明目人此句合處幽暗)此則名為色隂區宇(此結色隂之名)。
[1033a08] 此發明色隂未破之相也阿難下標示能破定心尚未發光當住下正示所破色境尚未洞開故名未破分劑坐道塲者有二義一事行即七卷中土壇鏡像等端坐於中習返聞正定二理行不假壇儀即以十方為大伽藍行住坐臥之中專注返聞禪觀即一切時一切處皆一道塲銷落諸念者非止絕諸念但注返聞自性入流忘所境不入心心不渉境諸念無因而起
故云銷落前云返流全一六用不行亦銷落諸念之相其念若盡下明上銷落諸念之相以示定心凝明若此如明目人處大幽暗者明目人喻離念精明之定心大幽明喻未破色隂之暗境此幽暗正喻目前所見種種色相散心人見一切色起
種種分別如病目人處幽暗妄見異相能見所見皆是昏暗定心人處一切境不起
分別如明目人處幽暗能見雖精明所見自幽蔽是心雖寂而色未融精性妙淨二句出色隂未破之故切示幽暗所以旨
在定心雖妙淨未能發光若定心發光幽暗頓朗色隂即破葢人人自性與諸佛無二無別俱是光明徧一切處但眾生由諸念昏擾故光明不得顯現今諸念既銷其心方定以初定故未發光若定久淨極自然生光光生群昏自盡理[執/力]
如此區宇者乃區分葢覆之義即形容一隂字葢自性猶如虚空本無內外及諸障礙為屋宇所局妄分內外隔礙為暗室之空雖與太空一體但被屋宇區分故有小大內外之相真性亦爾光明徧滿為色所局區分為人為物覆蔽妙明故云色隂區宇。
[1034b09] ○二明已破分劑。
[1035a01] 若目明朗(喻心發光)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喻色隂盡)名色隂盡(結名色隂已破)是人則能超越劫濁(明色盡之益)。
[1035a03] 此明色隂已破滅妄合真之分劑也滅妄僅除黑昏隔礙之境合真漸露自性光明之心洞開幽暗者正示色破之相前云空晦暗中結暗成色是知色隂屬無明晦昧故名幽暗今色隂一盡心光獨耀無復幽暗之相故云洞開超越刼濁者以晦昧一生即屬三際一切汩濁由此時起
故名劫濁今晦昧之色既盡不與空色相結相生故無劫濁故云超越劫即時分諸經論劫濁以四濁聚於一時名劫濁即惡世亂時此經明劫濁以心色相生即入三際名劫濁是則諸經論劫在末此經論劫抂本正脉曰洞開幽暗者即內徹五臟百骸外徹山河大地天上人間悉如指掌言十方亦隨工夫淺深所見亦有遠近不同或見一界或至小千或至大千乃至十方等名色隂盡者如五重衣服初脫最上一重也問諸色尚見何以言盡答此圓融中道豈盡色成空耶但盡色隂不蓋覆而已蓋色空不礙名色隂盡非滅色明空為盡也。
[1036a03] ○三明妄想分劑。
[1036a04]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1036a05] 此原色隂本體元無自性全是妄想所成也妄想無實全是真心此三句亦結示會色明心之旨
言堅固者即堅執凝結之心想成質礙之色今推其本故名妄想後四倣此上先明色隂分劑已竟。
[1036b01] ○二正示色隂現境分十初前境無礙現境二內身無礙現境三耳聲無礙現境四眼色無礙現境五空色無礙現境六明暗無礙現境七身觸無礙現境八染淨無礙現境九遠近無礙現境十心境無礙現境。
[1036b06] ○初前境無礙現境。
[1036b07] 阿難當在此中(即銷落諸念三摩地中)精研(即究竟二字)妙明(即堅固二字以究竟智精研妙明堅固之理)四大不織(現境)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明上不織二字)此名精明(即前離念精明即能究竟智屬定心)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觧即受群邪(此結示入魔之由)。
[1037a03] 此明色隂將破未破定中所現前境無礙之境也初二句明定心增進之相次三句正明定境出礙之相身能出礙者即銀山鐵壁不能隔礙此明下結示現境分劑非實證流溢者即定力[〦/兄]
足徧於前境境隨定心所轉故虚融不礙不作聖心下結示邪正之由謂此境現前不着不取此境亦是善相以從定力所發亦是證真之兆故名善境界若一念迷着認以為實證魔得便而入即為魔攝受故云即受群邪一失永失可不慎哉此中聖心聖觧是一義異字耳。
[1037b04] ○二內身無礙現境。
[1037b05] 阿難復以此心(即能精研定心)精研妙明(以智研理)其身內徹(前境無礙即外徹此身無礙名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五句證實上內徹二字)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此結示現境名分形體異前外境)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此結示現境非實精行深前功用)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觧即受群邪。
[1038a02] 此色隂將破未破定中所現內徹之境也內徹者即定心[〦/兄]
徧形體形體隨定心所轉虚融無礙故忽然照見身內五臟又能以手拾出蟯蛔而身相亦無傷毀此形體虚融之相是定力所融一時暫現非實證若取之即受魔攝。
[1038a07] ○三耳聲無礙現境。
[1038a08]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此標定心)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音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九句總明現境)此名精魄遞
相離合成就善種(此結示現境名分)暫得如是非為身證(此結示現境非實)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觧即受群邪。
[1038b04] 此色隂將破未破定中內外俱徹之境也初二句明定中深入之心內外標定心深進於前前初能外徹次能內徹此內外精研內外俱徹故深於前其時下正明現境魂魄等明現境之體聞說法聞蜜義明現境之用醫經謂魂藏於肝魄藏於肺意藏於脾志藏於膽精藏於腎神藏於心此六種皆第六意識分劑亦攝七識隨所住所用而立六名除執受身者即除第八阿頼耶識以頼耶執受四大為內身故名執受身除者以頼耶識果上方圓故此定中不隨魂魄等轉變餘皆渉入者即除執受之外其餘魂魄等都在因中能轉故皆渉入互為賓主即六七識轉變之相賔主者或魂離本位合於肺中即魄為主魂為賔或魄離本位合於肝中即魂為主魄為賔故曰互為所以互為者以內徹無礙故餘四倣此忽於空中下正明互為賔主之事或主聞賔說或賔聞主說又能聞無礙即內徹所聞無礙即外徹是內外俱徹之境此名下結示現境非實决不可取正脉曰五臟內境也空中十方外境也由工夫內外精研故內外合一而說聼交互周匝徧滿也。
[1039b07] ○四眼色無礙現境。
[1039b08]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此標能現定心)十方徧作閻
浮檀色(依報現境)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正報現境)干時忽見毘盧遮那
踞天光臺千佛圍繞(所現正報殊勝)百億國土及與蓮華
俱時出現(所現依報殊勝此十一句總標所現定境)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此結示現境名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此結示現境非實)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觧即受群邪。
[1040a06] 此色隂將破未破定中所現眼色無礙依正殊勝之境也初二句標能脩定心澄露皎徹即能究竟智似始覺明徹內光發明即所究竟理似本覺現前十方下正明現境以定中本覺薰始覺妙悟一切境是佛境一切身是佛身平等無二故靈悟入心忽爾依正皆化為佛境又前是心魂離合徧聞法音此是心魂靈悟徧見佛境前是耳聲無礙此是眼色無礙以聞見俱不思議故根境俱似無礙。
[1040b06] ○五空色無礙現境。
[1040b07]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總標脩心)觀察不停(別明觀力脩心)抑按降伏制止超越(別明定力脩心)於時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徧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正明所現定境)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此結示現境名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此結示現境非實)不作聖心名現境界若作聖觧即受群邪。
[1041a04] 此明色隂將破未破定中所現空色無礙之境也抑按降伏二句總是定力但於妄念已起
者抑按令其絕倒將起
者降伏令其回轉未起
者制止令其不生超越即過分也虚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即空不礙色色不礙空是空色無礙之境同時徧滿二句以諸色無壞正明無礙之義青黃赤白二句以諸色無雜明無礙之相此但就依報以明事事無礙之境此是定慧猛力逼拶心光變現如是。
[1041b04] ○六明暗無礙現境。
[1041b05]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此標定心)忽於夜半抂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標定心)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此結示現境名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此結示現境非實)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觧即受群邪。
[1042a01] 此明色隂將破未破定中所現明暗無礙之境也澄徹即定心微密澄瑩不亂即定心澄凝精一忽於夜半下正明所現明暗無礙之實境正脉曰不亂者即心光凝定不為明暗境移也先言種種物者非室中所有之物乃暗中出現之異物也葢鬼神精魅恒雜人居互不相見今為心光密澄幽隱發露之時故種種出現也平時此等諸物雖同處白日尚不能見况暗夜豈能見耶今因見澄故於暗中能見一切幽隱不能迯避後言暗室中物即平日所見之物與忽然所見異物朗然俱現不相為礙故曰亦不除滅心細即定心澄見即定力澄其見性由見性澄明故能洞視幽暗如白晝也。
[1042b05] ○七身觸無礙現境。
[1042b06] 又以此心圓入虚融(此標定心)四肢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砍曾
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𤑔
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明定境)此名塵併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此結示現境名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此結示現境非實)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觧即受群邪。
[1043a02] 此明色隂將破未破定中所現身觸無礙之境也圓入虚融者即定心徧圓內外四大同一虚融了無身觸之礙四肢忽然二句是標辭火燒刀砍二句明觸無礙以燒砍不覺痛觸即觸虚融無礙又則下明身無礙以火不能燒削肉如木即身虚融無礙塵併即無觸排四大性即無身入純即純一覺體遠遺身觸二相故能虚融若此。
[1043b01] ○八染淨無礙現境。
[1043b02]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此標定心)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且/八]
足七寶光明徧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徧滿空界樓殿華
麗(此依正皆淨境)下見地獄上觀天宮(此苦樂皆染境)得無障礙(此結上見淨見染不相為礙此總明定境)此名忻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此結示現境名分)非為聖證(此結示現境非實)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觧即受群邪。
[1043b09] 此明色隂將破未破定中所現染淨無礙之境也成就清淨者即定心不見有身心世界一切皆空淨故名清淨心由心淨極故染淨齊現不相障礙此名下結指現境名分不是定心獨起
乃未入定前曾
聞經教及善知識說有淨穢二土薰以成種凝想日深今乘定心清淨此種現前故化出淨穢二境此境虚實俱不可取取之即禍生故云即受群邪。
[1044a08] ○九遠近無礙現境。
[1044a09]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標示定心)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標定境)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此結示現境名分)非為聖證(此結示現境非實)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觧即受群邪。
[1044b04] 此明色隂將破未破定中所現遠近無礙之境也研究深遠者返窮精究聞性圓徧無礙因所究性真圓徧而能究智體亦深遠故能遠見遠聞言中夜者顯此心性暗不能昏遠見遠聞者顯此心性圓徧無礙飛出者由研究深密迫此心光飛出形外故不為形礙既見於遠豈遺於近遠近一照通逹無礙此非真性非遠非近圓通之境但是偶爾暫現不可作實證會。
[1045a03] ○十心境無礙現境。
[1045a04]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此標定心)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所見境變現無礙)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此結示現境之由)無端說法通逹妙義(此能知心通逹無礙)非為聖證(此結示現境非實)不作聖心魔事消歇若作聖觧即受群邪。
[1045a09] 此明色隂將破未破定中所現心境無礙之境也精極者研究聞性精妙純一不雜色空等相見善知識等明所現魔境種種遷改即變現佛菩薩
天龍男女等像此名邪心下結示現境名分不同前九科是定中所現善境此是行人未入定前或心受邪魅或定力擾動魔機入其心肺故現斯事此與下心通并是魔境無端說法二句明心通無礙此文應在種種遷改之下此名之上與前文同軌今置於此似將結示名分一節間抂其中或作二叚以含受魑魅結示上叚或遭天魔二句發啟下叚亦通魔事消歇者正示此魔境非同前定境前境本善但取着成邪此境本不善不取亦消歇若取之則害不可涯量正脉曰精極者謂竭力窮研到至精至極之地正是與諸聖心精通脗時節而色隂將振裂動搖魔心荒越萃於斯時故魔於是而發端也然不出兩端或發妄見或發狂慧皆能令行人自疑證聖然後乘便而入見善知識即心中邪魅妄現非同後想中魔附實人也上詳示微細魔事已竟。
[1046b02] ○二結示妨護真脩分三初結示魔事分劑二結示被迷成害三結勸曉悟護持。
[1046b04] ○初結示魔事分劑。
[1046b05]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
現境(結指上十種境)皆是色隂(出上十境分劑不出色隂)用心交互故現斯事(出變現所以)。
[1046b07] 此總結上十種定境分劑皆色隂所現也用心交互者用禪那
心與色隂交戰互相勝負也如定心精研色隂定心勝色隂負色隨心轉而聲色皆淨妙虚融一念色隂勝定心負心隨色轉依然見聞隔礙如故十境所現實本於此又此十境一二七是觸塵身根之色三與九中或聞其語是聲塵耳根之色四五六八與九中遙見皆色塵眼根之色十是心根受邪所見所說皆心根所變法塵之色此於十一色法中闕鼻香味舌四法此皆色為定心所染暫現斯事非真得無礙若真得則不致退屈也。
[1047a09] ○二結示被迷成害。
[1047b01]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本迷)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被迷)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成害)。
[1047b03] 此深示被迷之害甚使行人驚覺省察决勿被其所惑也。
[1047b05] ○三結勸曉悟護持。
[1047b06]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結勸阿難大眾)於末法中宣示斯義(此下皆所勸事此二句正勸宣示上十境之義曉悟一切不被所迷)無令天魔得其方便(先知之則魔無方便而入)保持覆護成無上道(此正結勸究竟處必至成佛而後已)。
[1048a01] 此總結上義勸阿難及會眾傳示末法令行人預先知之杜絕魔徑從始至終不遭委曲之相也保持覆護有二義一勸阿難會眾保護行人不致魔擾二令行人覺之保護禪定不遭邪徑又保即擔當保任不致走作持即把捉執持不至失落覆即葢覆深藏不使魔得其便護即圍護堅密不使魔犯其境從阿難當知汝坐道塲銷落諸念至此一大科示色隂魔相已竟。
[1048a09] ○二示受隂魔相分二初詳示微細魔事二結示防護真脩。
[1048b02] ○初詳示微細魔事分二初先明受隂分劑二正明受隂現境。
[1048b04] ○初先明受隂分劑分三初明未破分劑二明已破分劑三明妄想分劑。
[1048b06] ○初明未破分劑。
[1048b07] 阿難彼善男子脩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隂盡者(牒前色隂盡人)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出前色隂盡相)若有所得(即上得見佛心如鏡像分明)而未能用(雖得見佛心未同佛用如鏡像可見而不能出入)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喻上若有所得)心觸客邪而不能動(喻上而未能用)此則名為受隂區宇(結受隂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