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象曰:損其疾,亦可喜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 (圖:小配)*損、筍同音,因此以筍來表達。又吃竹筍必須將殼一一剝去,又有「損之又損」(為道日損)的意謂。

損失,損有餘、戒除缺點、去除慾望,犧牲短利。

《序卦傳》:「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的原意為減少的意思,序卦傳說的「有所失」。因為有所失,所以《繫辭傳》說:「損,先難而後易。」

歸藏損作「員」,益作「諴」。古文的員即圓的本字,諴字《說文》:「和也。」或許歸藏易中兩卦代表的一個是圓融,一個是和協。不過從王家台秦簡也作損來看,歸藏的「員」應視為損字的假借。

清華簡作,也是損的異體字。事實上在甲骨文及金文中,員下的貝從鼎,貝是鼎的簡化。這有些像「貞」字原為「卜鼎」,後簡化為「卜貝」一樣。而攵字邊為手持棍棒示擊打之義,擊打似乎更能表示損壞之義。

損與益是相反而相成的一對卦,《雜卦傳》:「損益,盛衰之始也。」《繫辭》:「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可見易經中是把損與益當做是修德的兩種不同功夫與方法,也是相輔相成的一對觀念。損是減少,益是增加。損是戒除慾望,益是努力用功。損是要損有餘,去除多餘的,不好的。益是要補不足,就是增加自己的優點或能力。損是損下益上,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益則是損上益下,犧牲大我以補救小我。投資上損是停損,消極退守,益則是加碼,積極進攻。戰略上,損是斷尾求生,益是乘勝追擊。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依老子看法,損是一種修道功夫,「損之又損,以至於無」,把人生中所有不需要的東西全都捨棄了,最後剩下什麼,那就是道。而益則是學習的功夫,不斷的增加自己所缺乏的,豐富自己的學識內涵。

損卦卦象為下兌澤,上艮山上艮為山,山在互體坤地之上為增高之象,下卦為兌,兌為毀折、損傷、損失,因此為損下益上之象。 .

損下益上在卦像上的另一解釋是,損下之剛以益上之柔。這是以卦變及陰陽升降來說明損卦,認為損卦是從泰卦而來,犧牲泰卦的九三陽爻,與上六陰爻交換,就成為損。

損下益上引申到處世上就是臣下貢獻於君王,下屬奉獻於上司,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犧牲短期利益以完成長遠利益,克制慾望,戒除壞習性,遠離淫亂,以換取未來長遠的健康與幸福。若是筮問投資,就是停損,放棄不好的資產,斷尾求生,以換取長遠的利益。

損又有戒欲的意思。就上下卦的卦象來看,損卦內悅而外止,內心喜悅,外在行為知所節製而有所不為,是動乎情,止乎禮之象。又少男在上,少女在下,男女未交,艮之上六及兌之六三皆不當位,男女無以結合之象。所以《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要人戒慾的意思。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

減損,有誠信,則元吉;沒有罪咎而可以貞定,利有所往。要用什麼來供奉祭祀?簡單兩個盤子的食物就可了。

此言虔誠之重要,虔誠可得元吉,祭祀也只要誠心,即使節約,簡單兩盤供奉就可做為祭祀之用。

損並不是一般人常識中認為的只是「損失」,是一個絕對的壞卦。反而是「元吉」且「利有攸往」。所以其實損卦是個還算不錯的卦-只要你願意暫時小小犧牲一下。犧牲眼前利益,只要誠心,則長遠來說為吉。

孚,誠信。

無咎可貞:一般易學家讀作「無咎,可貞」,《周易正義.孔穎達疏》則反對這個斷句,此依孔穎達。

曷之用:何之用?要用什麼?曷,音義同「何」。這裡問說祭祀要用什麼。後文回答說:簡單就好。因為有誠意。

二簋可用享:二簋就可供奉祭祀。簋,音「鬼」,祭祀中專門盛黍稷等食物的器具。享,供奉祭品,祭祀。祭祀可繁可簡,二簋是最精簡者。繁者可能四簋或更多。因損下益上之道以誠心,內心誠悅最為重要。處損之時,以簡單、精省為宜,故二簋即可用享,不用太多。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祭祀之事要火速前往,沒有罪咎。倒的酒可以減少一些。火速前往言參與祭祀的誠心。酌損之承上爻,祭祀重誠,有誠則精簡、減損無妨。

另一解釋為,有事而火速前往,沒有罪咎。斟酌減損,不需減損太多。

「已」字有三種解釋。依朱熹,音「以」,意思為「已經」的已,停止之意,「已事」即停止或放下手上的事。另一解為「己」,自己的己,「己事」亦即與自己切身相關的事。依李鼎祚《周易集解》應作為「祀事」,即祭祀之事。遄,音「船」,疾速,快速。遄往,快速前往。

酌損之:酌為盛酒或取酒的意思,或者相對於清酒的濁酒,虞翻解釋為「取」。酌損之,言祭祀用的酒可以減少。此承上「二簋可用享」,因處損之時,一切節約從簡即可。宋明以後,將酌解釋為斟酌、酌度。酌損之,斟酌情況減損一些,減損不需過於積極或過度。

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利於堅定,出征為兇。不需減損,反應當增益。

宜於守住既有,不宜出征或進取。若能安於目前狀似平平的情勢,守住眼前狀況,未必會不利。但如果貿然前往,反而會帶來災難。以靜制動則小吉,出征則兇。損卦原為損下益上的意思,但九二居中,是有中庸之德者,雖與六五相應,但不宜減損自己而迎合在上者,反應堅持及強化自己的中庸美德。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繫辭》: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三人同行,則減少一人。若是一人獨自前往,則可得到朋友。

此言事情宜獨自行事,不宜成群。引申又有專心一意,不宜一心多用的意思。

孔子在《繫辭》解釋這段說「言致一也」。又《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言一人則可行,若要三人或多人同行則相互猜疑,因此要有所減損。一人獨自前往反而會得到朋友,這也是孔子說的「致一」,專一的意思。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 (圖:小配)*損、筍同音,因此以筍來表達。又吃竹筍必須將殼一一剝去,又有「損之又損」(為道日損)的意謂。

損失,損有餘、戒除缺點、去除慾望,犧牲短利。

《序卦傳》:「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的原意為減少的意思,序卦傳說的「有所失」。因為有所失,所以《繫辭傳》說:「損,先難而後易。」

歸藏損作「員」,益作「諴」。古文的員即圓的本字,諴字《說文》:「和也。」或許歸藏易中兩卦代表的一個是圓融,一個是和協。不過從王家台秦簡也作損來看,歸藏的「員」應視為損字的假借。

清華簡作,也是損的異體字。事實上在甲骨文及金文中,員下的貝從鼎,貝是鼎的簡化。這有些像「貞」字原為「卜鼎」,後簡化為「卜貝」一樣。而攵字邊為手持棍棒示擊打之義,擊打似乎更能表示損壞之義。

損與益是相反而相成的一對卦,《雜卦傳》:「損益,盛衰之始也。」《繫辭》:「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可見易經中是把損與益當做是修德的兩種不同功夫與方法,也是相輔相成的一對觀念。損是減少,益是增加。損是戒除慾望,益是努力用功。損是要損有餘,去除多餘的,不好的。益是要補不足,就是增加自己的優點或能力。損是損下益上,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益則是損上益下,犧牲大我以補救小我。投資上損是停損,消極退守,益則是加碼,積極進攻。戰略上,損是斷尾求生,益是乘勝追擊。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依老子看法,損是一種修道功夫,「損之又損,以至於無」,把人生中所有不需要的東西全都捨棄了,最後剩下什麼,那就是道。而益則是學習的功夫,不斷的增加自己所缺乏的,豐富自己的學識內涵。

損卦卦象為下兌澤,上艮山上艮為山,山在互體坤地之上為增高之象,下卦為兌,兌為毀折、損傷、損失,因此為損下益上之象。 .

損下益上在卦像上的另一解釋是,損下之剛以益上之柔。這是以卦變及陰陽升降來說明損卦,認為損卦是從泰卦而來,犧牲泰卦的九三陽爻,與上六陰爻交換,就成為損。

損下益上引申到處世上就是臣下貢獻於君王,下屬奉獻於上司,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犧牲短期利益以完成長遠利益,克制慾望,戒除壞習性,遠離淫亂,以換取未來長遠的健康與幸福。若是筮問投資,就是停損,放棄不好的資產,斷尾求生,以換取長遠的利益。

損又有戒欲的意思。就上下卦的卦象來看,損卦內悅而外止,內心喜悅,外在行為知所節製而有所不為,是動乎情,止乎禮之象。又少男在上,少女在下,男女未交,艮之上六及兌之六三皆不當位,男女無以結合之象。所以《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要人戒慾的意思。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

減損,有誠信,則元吉;沒有罪咎而可以貞定,利有所往。要用什麼來供奉祭祀?簡單兩個盤子的食物就可了。

此言虔誠之重要,虔誠可得元吉,祭祀也只要誠心,即使節約,簡單兩盤供奉就可做為祭祀之用。

損並不是一般人常識中認為的只是「損失」,是一個絕對的壞卦。反而是「元吉」且「利有攸往」。所以其實損卦是個還算不錯的卦-只要你願意暫時小小犧牲一下。犧牲眼前利益,只要誠心,則長遠來說為吉。

孚,誠信。

無咎可貞:一般易學家讀作「無咎,可貞」,《周易正義.孔穎達疏》則反對這個斷句,此依孔穎達。

曷之用:何之用?要用什麼?曷,音義同「何」。這裡問說祭祀要用什麼。後文回答說:簡單就好。因為有誠意。

二簋可用享:二簋就可供奉祭祀。簋,音「鬼」,祭祀中專門盛黍稷等食物的器具。享,供奉祭品,祭祀。祭祀可繁可簡,二簋是最精簡者。繁者可能四簋或更多。因損下益上之道以誠心,內心誠悅最為重要。處損之時,以簡單、精省為宜,故二簋即可用享,不用太多。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祭祀之事要火速前往,沒有罪咎。倒的酒可以減少一些。火速前往言參與祭祀的誠心。酌損之承上爻,祭祀重誠,有誠則精簡、減損無妨。

另一解釋為,有事而火速前往,沒有罪咎。斟酌減損,不需減損太多。

「已」字有三種解釋。依朱熹,音「以」,意思為「已經」的已,停止之意,「已事」即停止或放下手上的事。另一解為「己」,自己的己,「己事」亦即與自己切身相關的事。依李鼎祚《周易集解》應作為「祀事」,即祭祀之事。遄,音「船」,疾速,快速。遄往,快速前往。

酌損之:酌為盛酒或取酒的意思,或者相對於清酒的濁酒,虞翻解釋為「取」。酌損之,言祭祀用的酒可以減少。此承上「二簋可用享」,因處損之時,一切節約從簡即可。宋明以後,將酌解釋為斟酌、酌度。酌損之,斟酌情況減損一些,減損不需過於積極或過度。

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利於堅定,出征為兇。不需減損,反應當增益。

宜於守住既有,不宜出征或進取。若能安於目前狀似平平的情勢,守住眼前狀況,未必會不利。但如果貿然前往,反而會帶來災難。以靜制動則小吉,出征則兇。損卦原為損下益上的意思,但九二居中,是有中庸之德者,雖與六五相應,但不宜減損自己而迎合在上者,反應堅持及強化自己的中庸美德。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繫辭》: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三人同行,則減少一人。若是一人獨自前往,則可得到朋友。

此言事情宜獨自行事,不宜成群。引申又有專心一意,不宜一心多用的意思。

孔子在《繫辭》解釋這段說「言致一也」。又《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言一人則可行,若要三人或多人同行則相互猜疑,因此要有所減損。一人獨自前往反而會得到朋友,這也是孔子說的「致一」,專一的意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