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 病原 | 防治措施 |
---|---|---|
葉緣、葉尖乾枯 | 未記載 | 移至通風良好、陽光充足處,摘除病葉,噴灑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000 倍液或 65% 代森鋅 500 倍液 |
根部發黑、潰爛 | 澆水過多 | 剪除發黑、潰爛根系,更換新鮮土壤,掌握正確澆水頻率:春秋 3~7 天一次,夏季每天一次,冬季 10~15 天一次 |
葉片失色、乾枯 | 陽光不足 | 移至陽光充足處,夏季遮陰 |
根部腐爛、葉片失色 | 施肥過量 | 減少施肥頻率,春秋每 10~15 天施腐熟餅肥液一次,夏季減少或暫停施肥,冬季不施肥 |
病斑為淡褐色小點,後擴大為斑塊,葉片乾枯 1/3-1/2 | 桂花枯葉病 | 最初噴灑護樹將軍,後噴 50% 苯來特可濕性粉 1000-1500 倍液 + 新高脂膜 800 倍液,或 50% 多菌靈 800-1000 倍液 + 新高脂膜 800 倍液,每 7~10 天一次 |
文章內容目錄
桂花枯葉病:致命的真菌威脅
簡介
桂花枯葉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會影響桂花樹的毀滅性疾病。它最初發現於1980年代,自此以來已在全球廣泛傳播,對桂花產業造成嚴重損失。
病原體與傳播
桂花枯葉病的病原體是一種名為Neofusicoccum luteum的真菌。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植物間傳播。分生孢子可藉由風力、昆蟲或受汙染的工具傳播,並於寄主植物表面萌發感染。


症狀
早期症狀:
* 葉緣出現褪綠或變黃症狀
* 葉片上出現褐色斑點或壞死區塊
晚期症狀:
* 葉片完全變黃或褐色,最終枯萎脱落
* 莖部出現潰瘍或腐爛
* 根部腐爛,導致植株生長不良
* 整株植株逐漸枯萎死亡
發病機制
真菌感染後,會分泌出一種名為TAV1的毒素。TAV1毒素會阻礙植物的生理功能,例如光合作用和水分運輸,導致葉片變色、枯萎。真菌還可破壞植物的維管組織,阻礙養分和水的輸送。
表格:桂花枯葉病症狀與影響
症狀 | 影響 |
---|---|
葉緣褪綠、變黃 | 光合作用受阻,養分不足 |
葉片褐斑、壞死 | 養分運輸受阻,葉片枯萎 |
莖部潰瘍、腐爛 | 維管組織受損,影響養分、水分輸送 |
根部腐爛 | 養分和水分吸收受阻,植株生長不良 |
植株枯萎 | 光合作用受阻,養分缺乏,最終死亡 |
防治方法
預防:
* 使用無病苗木
* 修剪受感染枝條
* 避免受汙染的工具
* 加強園區衞生
化學防治:
* 定期噴灑殺菌劑,例如三唑類或苯甲咪唑類殺菌劑。
生物防治:
* 使用對抗真菌的拮抗菌,例如木黴屬或青黴屬真菌。
總結
桂花枯葉病對桂花產業構成重大威脅。早期發現和正確防治措施對於保護桂花樹免受感染至關重要。透過採用適當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維護桂花的健康和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