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派 | 創立者 | 教義依據 | 主要思想 |
---|---|---|---|
禪宗 | 慧能 |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 | 主張「即身成佛」,頓悟佛性,見性成佛。 |
法相宗 | 玄奘 | 瑜珈師地論 | 主張唯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思想。 |
律宗 | 道宣 | 四分律 | 強調訓練戒律,重視清淨律儀的修行。 |
淨土宗 | 善導 |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 倡導唸佛求生極樂世界,易行道修行。 |
華嚴宗 | 杜順 | 華嚴經 | 提出圓融一切的「一乘圓教」理論。 |
天台宗 | 智顗 | 妙法蓮華經 | 主張「實相止觀」的思想,融合性空學説。 |
密宗 | 蓮花生 | 金剛頂經、大日經 | 融合藏傳佛教的 tantra 密法,追求無上瑜伽。 |
如來藏學派 | 無著 | 世親 | 主張人本有清淨自性的如來藏思想。 |
瑜伽行唯識學派 | 無著 | 瑜伽師地論 | 主張世間一切都是由識所變現的唯識學説。 |
中觀學派 | 龍樹 | 中論 | 主張「緣起性空」,否定事物具有獨立自性。 |
大乘佛教 | 無 | 無 | 追求廣度眾生,宣揚救世濟世的思想。 |
上座部佛教 | 無 | 巴利三藏 | 主張嚴守戒律,認為大乘佛教是後期的產物。 |
基督教 | 耶穌 | 聖經 | 信奉上帝為唯一真神,信仰耶穌基督。 |
和尚 | 無 | 佛經 | ?? |
文章內容目錄
佛教派別
佛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宗教,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多樣化的派別。這些派別起源於不同時期、地區和文化背景,反映了佛教教義和實踐的不同詮釋。


佛教派別 | 創立時期 | 地區 | 主要教義 |
---|---|---|---|
上座部佛教 | 公元前3世紀 | 南亞 | 巴利語三藏,強調自律和個人解脱 |
大乘佛教 | 公元1世紀 | 南亞 | 梵語大藏經,強調慈悲和普度眾生 |
金剛乘佛教 | 公元7世紀 | 喜馬拉雅 | 密宗,強調通過儀式和冥想來證悟 |
淨土宗 | 公元6世紀 | 中國 | 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通過唸佛往生淨土 |
禪宗 | 公元6世紀 | 中國 | 強調頓悟和心性本淨 |
密宗 | 公元7世紀 | 喜馬拉雅 | 通過儀式、冥想和咒語追求即身成佛 |
藏傳佛教 | 公元7世紀 | 西藏 | 金剛乘佛教的一支,融合了藏族文化和苯教元素 |
南傳佛教 | 公元11世紀 | 東南亞 | 上座部佛教的一支,流傳於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 |
北傳佛教 | 公元1世紀 | 東亞 | 大乘佛教的一支,流傳於中國、日本、韓國等國 |
淨土真宗 | 公元13世紀 | 日本 | 強調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得到本願成就 |
日蓮宗 | 公元13世紀 | 日本 | 強調法華經的無上性,通過唱題目來證悟 |
這些佛教派別之間既有相似之處,也有顯著差異。它們在教義、實踐、儀式和組織形式上都有所不同,但它們都以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為基礎,追求解脱和成佛。
延伸閲讀…
佛教派別
常見問題> 認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