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鏡如:潛伏敵營的紅色將星
侯鏡如(1902-1994),號心朗,河南永城人,中國傳奇軍事、政治人物。他參與國民革命軍北伐和抗日戰爭,官至陸軍中將。
早年求學與從戎
侯鏡如早年求學河南,後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並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潛伏在國民軍中的紅色諜報員。


北伐與南昌起義
1926年,侯鏡如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1927年,他奉命離開北伐軍,參與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七一五事變後,他加入賀龍的第二十軍,參加南昌起義。
失聯與重返崗位
1931年,侯鏡如奉命赴上海工作,卻因故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繫。他返鄉潛伏,後於1933年經同學推薦,擔任吉鴻昌領導的第二十二路軍第三十軍第三十師政治部主任。
抗日戰爭中的英勇表現
抗日戰爭爆發後,侯鏡如因忻口戰役中的出色表現,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一軍參謀長。隨後,他調任第九十二軍第二十一師師長,參加台兒莊、武漢、棗宜等戰役。1943年,他升任第九十二軍軍長,領中將軍銜。
戰後潛伏與聯繫
抗戰後,侯鏡如兼任北平警備司令。1946年,他會見周恩來,決定再次倒向中共,擔任秘密聯絡人。
建國後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侯鏡如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他隱藏身份,為國家繼續貢獻。
晚年與逝世
1994年10月25日,侯鏡如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他的事蹟後世傳頌,成為潛伏戰線上的傳奇人物。
附錄:侯鏡如參戰經歷
戰役 | 時間 | 所屬部隊 | 職務 |
---|---|---|---|
北伐 | 1926年 | 國民革命軍 | 參謀長 |
上海工人武裝起義 | 1927年 | 中國共產黨 | 指揮者 |
南昌起義 | 1927年 | 第二十軍 | 教導團團長 |
忻口戰役 | 1937年 |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一軍 | 參謀長 |
台兒莊戰役 | 1938年 |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二軍第二十一師 | 師長 |
武漢戰役 | 1938年 |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二軍第二十一師 | 師長 |
棗宜戰役 | 1943年 |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二軍 | 軍長 |
湘西會戰 | 1943年 |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二軍 | 軍長 |
侯鏡如:台灣第一位女導演
引言
侯鏡如 (1927-2014) 是台灣第一位女導演,她的作品在台灣影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本篇文章將探討侯鏡如的生平、作品,以及她在台灣電影界的重要性。
生平
侯鏡如出生於上海,在抗戰期間隨家人移居台灣。她在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 (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畢業後,開始從事電影製作。
事件 | 年份 |
---|---|
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 | 1949 |
執導處女作《街頭巷尾》 | 1959 |
獲頒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 1982 |
逝世 | 2014 |
作品
侯鏡如執導過近 40 部電影,類型涵蓋了愛情、家庭、戰爭等題材。以下列出她部分重要作品:
作品 | 年份 |
---|---|
《街頭巷尾》 | 1959 |
《我們的故鄉》 | 1964 |
《母親三十歲》 | 1983 |
《童年往事》 | 1989 |
《客途秋恨》 | 2002 |
風格
侯鏡如的電影風格以寫實主義和人文關懷為主。她擅長描繪台灣小人物的生活,以及他們面臨的社會問題。她的作品富有情感深度,感動了無數觀眾。
獎項
侯鏡如憑藉其出色的執導能力,獲得了多項獎項,包括:
獎項 | 作品 | 年份 |
---|---|---|
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 《母親三十歲》 | 1982 |
亞洲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 《童年往事》 | 1989 |
金鐘獎終身成就獎 | 2004 |
影響
結論
侯鏡如是台灣電影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導演。她的作品以寫實主義和人文關懷見長,感動了無數觀眾。她作為第一位女導演,為台灣影壇開創了新的視野。她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其作品本身,更體現在她為後代女性導演所做出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