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白字戲:粵東傳統戲曲瑰寶
「白字戲」,又稱「白字戲」,起源於中國廣東省粵東地區。其特點是採用粵東閩語演唱,包括潮州白字戲和海陸豐白字戲。潮州白字戲演變為潮劇,而海陸豐白字戲仍保留原名。
清代台灣時期,白字戲廣受歡迎。當時,台灣擁有職業潮州戲班,現已消逝。潮州白字戲現稱潮劇,而「白字戲」特指汕尾市流行的白字戲。
白字戲形成於南宋時期的閩南、粵東民間小戲。這些小戲由孩童扮演,以民間生活小調為伴奏。在發展過程中,白字戲吸收了正字戲的部分元素。


明清時代,白字戲活躍頻繁。據統計,清代鹹豐年間有三十多個白字戲班活躍。同治八年(1869年),榮貴春班、雙鳴鳳班在海陸豐和惠陽農村地區演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海陸豐白字戲擁有二十個班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白字戲曾一度式微。1953年,青年演員加入,改組為「海豐縣青年白字戲劇團」,於1962年正式成立為「海豐縣白字戲劇團」。1969年劇團解散,1979年重建。
白字戲主要劇目為「八大連」,包括:
| 劇目 | 簡介 |
|—|—|
| 同窗記 | 才子佳人戲 |
| 荔鏡記 | 愛情故事戲 |
| 珍珠記 | 武俠戲 |
| 三元記 | 忠孝戲 |
| 珍珠衫 | 家庭倫理戲 |
| 臨江樓 | 歷史戲 |
| 還魂 | 神鬼戲 |
| 崔鳴鳳 | 傳奇戲 |
白字戲融合了民間小調、正字戲元素,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傳統劇目豐富多彩,展現了粵東地區的文化魅力和民俗風情。
白字:網路時代的文字汙染
引言
在網路時代,文字早已成為人們溝通、交流與獲取資訊的主要媒介。然而,隨著網路普及性日益提高,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悄然滋生,那就是「白字」。
白字的定義與特徵
白字,又稱「錯別字」,是指文字因誤寫或輸入錯誤而導致詞彙或語句失真。網路時代的白字主要特徵如下:
- 錯別字型:筆畫相似或發音相近文字的錯誤書寫。
- 簡化字型:將正規字簡化為同音或近音的非正規字。
- 火星文型:使用特殊符號、字母或數字取代文字。
白字的成因
白字的產生有多種原因:
原因 | 説明 |
---|---|
缺乏國語文教育 | 國語文基礎薄弱,易產生錯別字。 |
輸入方式錯誤 | 使用拼音輸入法時,容易選取錯誤的候選字。 |
快速打字習慣 | 追求打字速度而忽略文字正確性。 |
網路環境影響 | 網路論壇、聊天室等空間注重即時性,容易產生白字。 |
白字的危害
白字的氾濫對社會文化帶來諸多危害:
- 影響語言規範:白字的廣泛使用可能導致語言規範的混亂,破壞語文的嚴謹性。
- 影響資訊傳遞:白字會造成詞意混淆,影響資訊的準確傳遞和理解。
- 損害文化形象:白字的出現反映出文化素養的低下,損害社會文化形象。
治理白字的措施
治理白字需要多管齊下:
- 加強國語文教育:從小學開始加強國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寫字習慣。
- 優化輸入工具:改進拼音輸入法,提供更準確的候選字。
- 推廣正確用字:通過媒體、教育機關等管道宣導正確用字,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 發起白字糾錯活動:組織民間團體或網路社羣,共同糾正白字,維護中文的純淨性。
結論
白字是網路時代文字汙染的一大隱患,其泛濫不僅影響語言規範和資訊傳遞,更損害我們的文化形象。治理白字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從加強國語文教育、優化輸入工具到推廣正確用字和發起白字糾錯活動,多管齊下,維護中文的純淨與優美。
延伸閲讀…
白字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白字- 維基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