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甲辰年的由來與運算
引言
甲辰,一個承載著古老智慧與時代變遷的干支,其淵源流長,承襲著悠久的曆法文化。
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法源自上古,是中國曆法體系中獨特的計時方法。其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成。將天干與地支按序相配,即可形成六十個干支序號,用於紀年、月、日、時。
甲辰序號與年份對應
甲辰為干支序號中的第41個,在六十干支表中位於乙巳之前,癸卯之後。根據干支紀年法的推算,公元年份減去3後除以60得到的餘數為41時,即為甲辰年。例如:


2024年 – 3 ÷ 60 = 餘數41(甲辰年)
甲辰生肖
古人為了方便記憶,將地支與十二生肖相配。辰時(上午7時至9時)被稱作「龍時」,因此辰地支便對應了生肖龍。由此,甲辰年也被稱作「龍年」。
甲辰年份
甲辰年在農曆中每60年輪迴一次,代表著一段特定的年份。例如:
- 2024年:甲辰龍年
- 1964年:甲辰龍年
- 1904年:甲辰龍年
- …
歷史上較著名的甲辰年
– 1844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龍年)
甲辰年台灣史紀事:風雲變幻,動盪不安
前言
一、明朝甲辰之亂(1574年)
甲辰之亂,發生於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年)。時值朝廷黨爭激烈,福建巡撫王錫爵上疏彈劾首輔張居正,引發朝野震盪。身為張居正黨羽的巡按浙江御史海瑞,奉命前往福建平亂,逮捕王錫爵。然而,海瑞因處理不當,引發士紳與民眾的不滿,最終釀成大規模民變。
事件 | 時間 | 影響 |
---|---|---|
甲辰之亂 | 1574年 | 削弱明朝中央政府權威,加速黨爭惡化。 |
二、清光緒甲辰科(1896年)
甲辰科,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舉行的會試,取錄116名進士,其中一名即為後來的清朝翰林院編修辜鴻銘。甲辰科舉子在科舉制度廢除後,轉而投身於現代化運動、新式教育和政治活動,成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精英的代表。
事件 | 時間 | 影響 |
---|---|---|
甲辰科 | 1896年 | 培育出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精英。 |
三、民國甲辰年(1924年)
1924年為民國甲辰年,發生多項重大事件:
- 黃埔軍校成立:孫中山於5月在大本營成立黃埔軍校,培養軍事人才,為國民政府奠定了軍事基礎。
- 國民黨一大:1月20日,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建立組織體系。
- 北伐戰爭:9月,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戰爭,以武力統一中國,並逐步瓦解軍閥勢力。
事件 | 時間 | 影響 |
---|---|---|
黃埔軍校成立 | 1924年5月 | 培養國民革命軍人才。 |
國民黨一大 | 1924年1月 | 建立國民黨組織體系。 |
北伐戰爭 | 1924年9月 | 推動中國統一,瓦解軍閥勢力。 |
四、中華民國甲辰年(1944年)
甲辰年1944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於埃及開羅舉行會議,簽署《開羅宣言》。宣言內容包括支持戰後台灣歸還中國,以及支持台灣人民擁有自決權。
事件 | 時間 | 影響 |
---|---|---|
《開羅宣言》 | 1944年12月 | 明確美國、英國支持台灣戰後歸還中國。 |
五、中華民國甲辰年(1976年)
甲辰年1976年,對台灣政治與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 蔣介石逝世:3月25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在台北病逝,享壽88歲。
- 黨外人士組黨:年底,黨外人士組成「台灣黨外運動民主促進會」,推動政治民主化運動。
事件 | 時間 | 影響 |
---|---|---|
蔣介石逝世 | 1976年3月 | 台灣政治格局轉變的關鍵。 |
黨外人士組黨 | 1976年底 | 促使台灣民主化運動加速發展。 |
結論
延伸閲讀…
甲辰
甲辰年
「甲辰」年在台灣歷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見證了政治、社會和文化的變革。從明代的甲辰之亂,到近代的黃埔軍校成立、北伐戰爭、開羅宣言,以及現代的蔣介石逝世、黨外人士組黨等事件,這些里程碑事件塑造了台灣的歷史軌跡,也影響著後世發展。回顧「甲辰」年,有助於理解台灣歷史中的關鍵時刻及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