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康熙帝陵寢:清景陵
引言
坐落於遵化市清東陵的清景陵,是清朝聖祖康熙帝及其后妃的安息之所。作為皇家陵寢中的先驅,景陵見證了康熙帝統治的輝煌與清東陵的悲辛。


歷史淵源
康熙十五年(1676年),景陵始建,歷時五年竣工。康熙帝創立了皇陵內先葬皇后,石門不閉以待皇帝的制度。康熙二十年(1681年),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入葬,石門未關。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孝懿皇后入葬,石門仍不閉。直到康熙帝於雍正元年(1723年)入葬景陵,石門才掩閉。
陵寢格局
景陵坐落於昌瑞山孝東陵之東,佔地廣闊。陵寢建築氣勢恢宏,自南而北依次為石碑樓、五供殿、隆恩殿、明樓和地宮。石碑樓內立康熙帝御製《孝東陵神功碑》。
后妃陵寢
景陵地宮中葬有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孝恭仁皇后。此外,敬敏皇貴妃(雍正元年追封皇貴妃)也葬於此。
盜墓厄運
1928年,孫殿英部隊盜掘慈禧定陵和乾隆裕陵,企圖盜掘景陵。但地宮內湧出的黃水阻礙了他們。1945年,土匪張盡忠等盜掘清東陵,景陵地宮被打開,珍寶被劫掠一空,康熙帝及后妃遺骨散落。
考古探查
1952年,文物保管所人員進入景陵地宮勘查,發現三道石門敞開,積水淹沒胸口。為保護帝骨,地宮被永久封閉。
地面修復
1995-1996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對景陵地面建築進行修復,恢復其歷史風貌。
歷史評價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載,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駕崩。作為滿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康熙帝除鰲拜、收復台灣、親徵噶爾丹,鞏固了清朝統治,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
康熙帝與景陵
康熙帝首創先葬皇后,地宮門不閉的制度,打破了傳統帝王陵寢的慣例。景陵不僅是康熙帝及其后妃的安息之地,更是他對孝道、仁愛理念的體現。
清東陵悲歌
清東陵曾是15位皇后、136位妃嬪的居所,如今卻成為盜墓者的天堂。景陵的厄運是清東陵悲歌的縮影,令人扼腕嘆息。
特徵 | 清景陵 |
---|---|
陵寢名稱 | 景陵 |
葬葬對象 | 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一位皇貴妃 |
建造年代 | 康熙十五年(1676年) – 康熙二十年(1681年) |
地理位置 | 遵化市清東陵 |
陵寢格局 | 石碑樓、五供殿、隆恩殿、明樓、地宮 |
陵寢特色 | 先葬皇后,地宮門不閉以待皇帝 |
盜墓歷史 | 1928年,孫殿英未果;1945年,張盡忠盜掘 |
地宮現狀 | 永久封閉 |
地面建築 | 已修復 |
歷史意義 | 康熙帝孝道、仁愛理念的體現 |
現狀 | 陵墓封閉,地面建築修復 |
文章內容目錄
康熙陵:清朝帝王的終極歸所
康熙陵,位於清東陵之中,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帝的陵墓,也是清東陵中規模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陵寢。康熙陵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開始興建,歷時三年完工。
陵寢概況
康熙陵佔地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由神道、宮門、隆恩殿、明樓、寶頂等組成。神道長約1.5公里,沿途設有六對石像生,包括獬豸、獅子、駱駝、象、麒麟和馬。宮門為三券黃琉璃瓦門,上有金色龍鳳浮雕。隆恩殿為黃琉璃瓦歇山式建築,殿內供奉康熙帝的孝成皇后和孝昭皇后神位。明樓為方形黃琉璃瓦重檐攢尖頂建築,高約15米,上設有康熙帝的牌位。寶頂為覆鬥形黃琉璃瓦頂,高約10米,內葬康熙帝的遺體。
建築名稱 | 尺寸 | 描述 |
---|---|---|
神道 | 長約1.5公里 | 兩側設有六對石像生 |
宮門 | 高約7米 | 三券黃琉璃瓦門,上有金色龍鳳浮雕 |
隆恩殿 | 長約30米,寬約15米 | 黃琉璃瓦歇山式建築,供奉康熙帝皇后神位 |
明樓 | 高約15米 | 方形黃琉璃瓦重檐攢尖頂建築,設有康熙帝牌位 |
寶頂 | 高約10米 | 覆鬥形黃琉璃瓦頂,內葬康熙帝遺體 |
陪葬墓
康熙陵周圍分佈著其嬪妃、皇子皇孫的陪葬墓,共有145座。其中較著名的有:
旅遊資訊
康熙陵是清東陵的重要景點,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參觀。遊客可以通過清東陵博物館購票參觀,票價為60元人民幣(含清東陵所有景點)。陵寢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8:30至下午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