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驚口訣】小孩大人都適用的收驚妙招!超強收驚口訣大公開!

收驚:傳統療法,安神定魂

收驚,又名喊驚,是流傳於台灣、中國等地區的一項古老儀式,在原始宗教、道教、齋教中均有類似儀式存在。

適用對象:

收驚口訣 Play

收驚適用對象廣泛,包含受驚嚇或無法止啼的幼兒,近年來也已不限於此,成人亦可進行。

施術方式:

收驚口訣

施術者可由受術者親屬或專業人士擔任。收驚方式多樣,主要分為以下三種類別:

  1. 香米式:利用米粒、香火及咒語,請神明協助安撫受術者驚魂。
  2. 符籙式:使用畫有咒語的紙符,將其燒化後與水一同服用或貼於門楣、寢室。
  3. 咒語式:施術者唸誦特定咒語,搭配手勢或法器進行。

原理與效果:

收驚在現代醫學中常被認為是一種心理治療,有助於安神定魂。根據民間傳説,人體有三魂七魄,受到外界的驚擾或衝擊時會產生動盪不安,影響身心。透過收驚儀式,可以將飄散的靈魂招喚回來,使受術者恢復平靜。

收驚儀式中常見的咒語範例:

  • 拜請清水祖師公,賜我佛法一點通。
  • OOO三魂七魄,速回歸、勿流連!

收驚法術包含種類豐富,除了上述三種主要方式外,尚有名稱繁多的法術,如令旗收驚、金紙收驚等,反映出收驚儀式在民間的普遍性和多樣性。

注意事項:

進行收驚時應注意:

  • 若受術者為幼兒,可使用衣物代替親自施術。
  • 施術前需請神明或特定神祇協助。
  • 施術後應備妥酬謝,早期多以米作為謝禮,現今則改為紅包。

收驚口訣:安撫受驚心靈的傳統技法

收驚口訣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安撫心靈的方法,透過特定的咒語和動作,幫助受驚者平復情緒,去除不安和恐懼。在台灣等華人地區,收驚文化已傳承久遠,成為一種重要的民俗文化。

收驚的起源與用途

收驚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中國,相傳與道教有關。相傳,古時人們認為驚嚇會導致魂魄不附體,進而產生各種不適症狀,如發燒、嘔吐或魂不守舍等。為了安撫受驚者,便發展出了收驚的儀式。

收驚的主要用途在於緩解受驚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不適,例如:

  • 被驚嚇後產生的心悸、不安、冒冷汗等症狀
  • 因驚嚇而導致精神恍惚、失眠多夢
  • 小孩受到驚嚇後啼哭不止、夜驚

收驚口訣與手法

收驚口訣是收驚儀式的關鍵。這些口訣多為流傳於民間的咒語,內容通常包含安撫心靈、驅邪避煞等意涵。收驚者會在進行收驚時,一邊唸誦口訣,一邊進行特定的手勢。

口訣 動作
「收驚,收驚,嚇一跳,魂魄安定好。」 以雙手輕拍受驚者頭部或肩背
「收魂,收魄,定下來,不要再害怕。」 雙手在受驚者頭頂畫圓
「清一清,靜一靜,心平氣和好心情。」 用手指輕輕點按受驚者眉間和太陽穴
「保平安,保健康,一切順利好吉祥。」 雙手合十,為受驚者祈福

收驚手勢通常以畫圓或點按為主,象徵著將散落的魂魄歸位,並安撫受驚者不安的情緒。

注意事項

進行收驚時,需注意以下事項:

  • 確認受驚程度:若受驚情況嚴重,應先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選擇適當口訣:不同口訣有不同的安撫效果,應根據受驚者情況選擇合適的口訣。
  • 心誠意正:收驚者應心誠意正,才能發揮安撫效果。
  • 勿過度依賴:收驚並非萬能,對於嚴重驚嚇或精神疾病,仍應尋求專業治療。

小結

收驚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傳統技法,透過特定的口訣和動作,幫助受驚者平復情緒,去除不安和恐懼。然而,收驚並非萬能,對於嚴重驚嚇或精神疾病,仍應尋求專業治療。

延伸閲讀…

十種收驚咒文 – 榮興卜卦館

收驚原來不複雜,看完你就是專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