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個性,除了可以由星座、生肖來分析外,其實從血型也是可以窺知一二的,今天就要從血型的角度,來看你的個性、天賦、與生俱來的超能力,來看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吧!
血型A
A型的性格天賦:血型A的人有時理性有時感性,有時可以突然浪漫的讓你摸不著頭緒,有時又固執的讓你快要發瘋。戲劇性十足。有時都讓人懷疑他們的身體裡是不是藏著一座小劇場。
A型的未來伴侶:你會擁有一個可以跟你說真話,與你討論時事丶未來,並有著明辨的思維與真理判斷能力的人,你能在他面前放心自在的做自己。
A型的女生:天真浪漫,感情豐富,可以為芝麻綠豆的小事而感動,她們心思特別細膩,跟她相處,她很快就能掌握你的喜好,她的直覺很準,對於觀察非常擅長,所以千萬別想欺騙她!!!她是天生的偵探。
A型的男生:責任感很重,因此讓人感覺相當有肩膀,他待人溫柔、寬厚,但對自己要求卻非常高,凡事都相當要求、以小心、認真的態度去執行,是個小心翼翼認真大師。千萬不要跟他們亂講話、開玩笑,他會使命必達!!!
血型B
B型的性格天賦:血型B的人總是讓人摸不著頭緒,他們千奇百怪、我行我素,腦子裡裝著跟你想的往往不是往同一個方向去,有時你會覺得他們是否只是披著成熟外皮的幼稚鬼。
B型的伴侶:頭腦靈活的你,會遇到一個聰明又善解人意,能包容你的決定,並無論如何都站在你這邊丶真心支持丶無條件相信你的良人。
B型的女生:無敵開朗、超級樂觀、非常正向,像是天塌下來都嚇不倒她。她為人海派,是一流的社交高手,有她在的場面絕對不會冷場。她擁有不管對方多麼難搭話,都有辦法讓對方開口的能力。
B型的男生:看起來就像是個長不大的小孩,他擁有一堆奇奇怪怪的想像力,他的創造力一流,總能把那些有趣的想法實踐,跟他在相處,絕對不會到無聊。也萬萬不可向他提出太過驚世駭俗的點子,搞不好他會覺得哇!這太厲害了!我要立刻去做~
血型O
O型的性格天賦:血型O的人,是你有點懂又不太懂的一群,有時很像一般人,有時又很神秘。與他們共事,他們喜歡凡事都規劃好,但又不依照計劃執行。喜歡當軍師講的頭頭是道,但自己又亂七八糟。看似無害的他們,一旦鬥志被點燃,就會卯起來較真。
O型的未來伴侶:你親切可愛的外表,很容易激起別人的保護欲,因此你會擁有一個寵你愛你丶總是把你放在心中第一位的好對象。
O型的女生:內心住了位少女,永遠青春洋溢,若說浪漫、夢幻,誰比得過她呢。除了浪漫之外,她還善於照顧人,對事情的感受力相當強烈,她的感情豐富,擁有溫暖他人的能力。
或許你也曾試過用血型窺一窺命運。 “A型血的人謹慎、愛乾淨、害羞,B型血的人機智、責任心差、好奇心強,AB型血的人兼顧了A型和B型的特點,O型血的人樂觀、隨和、適合當領導。”——多年來,互聯網上流傳著不少這類說法,但不同版本之間的矛盾之多,讓人很難不猜測是作者信口編的。
血型性格說是怎麼來的呢?追溯得久遠一些,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類的多樣氣質是由四種體液類型決定的,亞里士多德也探討過血液和性格之關聯。但這些古代科學結論的說服力大多已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而消散,當代人的血型迷信更多要歸功於一位昭和時代的日本社會心理學教授。 1927年,東京女子師範學校的古川竹二根據對11位家族成員的觀察,發表了題為《通過血型研究性格》的論文。雖然在各種意義上都相當不嚴謹,但這篇論述迅速點燃了日本大眾的熱情,甚至一度被納入徵兵標準中。此後,有關血型說的民間研究和學術研究都進一步壯大,自上世紀80年代起逐步俘獲中國“信徒”。
但無論國內外,現有的學術共識是,沒有證據表明血型能決定性格。至於不時有研究發現二者之間的關聯存在統計學意義,最好把它們理解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星座:當代人的情感生活方法論
不管你是否相信星座,它的影響力這些年一直在穩步提高——如今星座不只是小孩才熱衷的QQ身份標籤,也可以當作爽約藉口,甚至被納入某些公司的招聘標準。
星座學起源於近4000年前,古巴比倫人通過觀測日、月和地球的移動,發展出黃道十二宮的概念。在公元前3世紀傳入希臘後,十二宮與神話傳說結合,逐漸演變成解讀人類命運的學問。雖然中國古代也有深厚的星象文化,但當代人津津樂道的還是西方占星術。不過,隨著互聯網普及而興起的星座文化從最初就更具有娛樂色彩,和命理的關係不大。而在自媒體時代星座博主的耕耘下,星座越來越像一門情感生活的方法論。
科學界對星座學的評估一貫是“毫無道理”,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物理學家肖恩·卡爾森(Shawn Carlson)1985年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他請來30位聲望很高的歐美占星家,讓他們根據116個陌生人的星盤選出最符合各人性格的描述。對於這些三選一的問題,占星家們的正確率是1/3,和隨機選擇的概率相同。儘管這樣的例證很多,星座學的商業形勢仍然一片大好。近年湧現的一批粉絲數千萬、估值過億的中國星座博主足以說明,在這個快速變化、難以把握的時代,人們需要星座學。
塔羅牌:小眾又略顯神秘
與同是舶來的星座學、血型論相比,塔羅牌最近才在國內引起響動。過去十年,“塔羅牌”一詞的搜索指數一直比較平穩,卻在2022年初出現了激增。不過,這種仍顯神秘的小眾算命方式已為不少塔羅占卜師創造了財富。一方面,這是因為塔羅牌最先是從消費力較強的青年甚至零花錢比較多的中小學生中流行起來的;另一方面,塔羅占卜一般按小時計價,時間長的一次可達數小時,同時,客人很容易對其產生依賴,生活中一遇到猶豫不決的事,就去請信賴的占卜師擺一擺牌陣。
關於塔羅牌的起源,說法五花八門。歷史學家現在一般認為它最早出現在15世紀上半葉的意大利,是一種深受宮廷貴族喜愛的紙牌遊戲。但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塔羅牌是由一位神秘學愛好者、英國詩人維特(A.E.Waite)在20世紀初設計的。每副牌包含78張,分為主牌、宮廷牌、四元素牌。資料顯示,塔羅占卜所稱的原理涵蓋了數學、星象、時令和色彩等,牌陣變換和解釋體系繁多。
但面對從未了解過塔羅牌的客戶,占卜師的理論和經驗不足也不構成什麼大礙。與其說塔羅牌占卜是算命,不如說是客戶在循循善誘下進行的一場自我傾訴。因此占卜師最重要的技能似乎是耐心和溫柔——仔細觀察客戶想听到什麼,解釋得越貼近,就越有可能贏得下一次會面。
面相學:相貌決定命運?
“眉目下垂的人比較和善”“小財看鼻,大財看眼”“天庭飽滿能做官”……即使你從未花錢請命理大師相面,也一定聽說過甚至套用過一些面相學理論。事實上,無論中外,最早有關面相的論述皆可上溯到三千年前,在歐洲,顱面學的鼎盛時期持續到了19世紀中期。而在中國晚清時期,據稱朝中重臣曾國藩的另一身份就是相面大師。後來,現代科學固然取締了相術的正統地位,卻很難說它斷絕了人們對“相貌決定命運”的深信不疑。
實際上,現代心理學家也一直想搞清楚外貌與性格是否存在關聯,例如,他們會比較人們對其他人的第一印象與後者的實際性格是否符合。有趣的是,這方面的研究幾乎助長了傳統相術的回潮。與此同時,作為一種基於經驗的分類學,面相學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幾乎注定會重新煥發生機——只需上傳一張照片,AI就能幫你生成一份命理報告。當然,一些人認為面相學早已走到盡頭,因為整容術撤銷了命運不可更改的前提。
羅夏墨跡測驗:小眾精英的工具
你可能見過那張怪圖——白色背景裡,高度對稱的黑色墨痕狀似一隻蝙蝠,但仔細一看,也可能是別的東西。圖的註解通常是:“你看出了什麼?”那張圖出自瑞士人赫爾曼·羅夏(Hermann Rorschach)1921年發明的墨跡測驗——在所有使用指向模糊的道具的投射心理測驗中,它是有史以來影響力最大的。
20 世紀 50 年代,紐約蒙特菲奧雷醫學中心的一名醫生為病人做羅夏墨跡測驗
19世紀末,瑞士曾流行一種叫作klecksography的遊戲:在一張紙上灑幾滴墨水,將紙對折再展開,等墨水乾了就對著畫面講故事。羅夏從小愛畫畫,被同伴公認為klecksography的高手。成為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師後,他把墨水畫和符號學理論相結合,繪製了10張墨跡卡片,其中3張和“蝙蝠”圖一樣是黑白的,其餘7張帶有顏色。接受測驗者需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說出對每張圖的看法,醫生再根據這些表述進行分析。 20世紀50年代,羅夏測驗就曾在歐美掀起熱潮,甚至進入了俗語詞典——如果一件事激發出了人們隱匿的分化態度,就可以說“這件事像是一個羅夏測驗”。
如今,心理學家已經為羅夏測驗建立了厚厚的編碼手冊和解讀軟件,可將測驗對象的表述更精準地分類、標記,再形成分析報告。儘管被批評是偽科學的聲音一直不絕,但因其基於視覺體驗和開放性表述,始終有學者認為羅夏測驗比迫選形式的量表更好地揭示了人們故意隱藏或不自知的心理狀態。羅夏測驗報告也曾被西方法庭用作定罪的證據。
羅夏測驗更像是精英心理諮詢師的小眾工具
很顯然,正經的羅夏測驗和我們網上接觸到的版本壓根不是一回事。受制於解讀過程需要10小時、價格達數千美元、人員培訓難度大等因素,羅夏測驗的普及率遠不及名氣,更像是精英心理諮詢師的小眾工具。
“大五模型”:有效的評估
“大五模型”(Big 5)的人格測試評估人的開放性、自覺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經質這五個普適特質,每個特質的結果都落在一個連續的尺度上,被認為能夠較為有效地預測行為。比如,在自覺性方面得分較高的人傾向於努力工作,而神經質人格越突出就越可能產生焦慮和抑鬱。在堪稱魚龍混雜的人格心理學領域,“大五模型”是唯一一種獲得了某種科學共識的理論體系,其背後是幾代學者的科研接力。
“大五模型”的前身是“特質理論”(Trait Theory),即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用一些關鍵特質來解釋。有趣的是,心理學家最初提煉人格特質的方法是翻詞典,因為他們相信,個體之間的差異會顯現於語言之中:一個詞越常見,就越有可能凝練了人們行為上的某種重大差異。上世紀3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Gordon Allport)和奧德伯特(Henry S.Odbert)從《新韋氏國際詞典》中挑了1.8萬個描述人格的詞,又從中提取出4500個非生理特徵的形容詞。 1946年,心理學家卡特爾(Raymond Cartell)用剛誕生沒幾年的計算機對這個詞庫進行了處理,再根據受訪者的反饋總結出16種人格特徵。美國空軍和國立衛生研究院後來又拾起了卡特爾的研究,他們在數万人的樣本中最終找出了5個頻率最高的人格特質。
如今我們可以在網上找到很多可靠的免費大五人格測試。不過,科學性的另一面或許就是中規中矩,在學術界之外,它一直不太受歡迎。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西蒙·瓦茲雷(Simine Vazire)曾遺憾地表示:“我們的推銷工作做得太差了,讓人們錯過了科學上真正有效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