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进击的建筑生涯中,巴黎卢浮宫改建是最令人瞩目的项目之一。下文由《三联生活周刊》独家授权有方发表,回顾卢浮宫改建项目30年来的争议与和解,送别这位被称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大师”的建筑师。

 

卢浮宫改造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贝聿铭做了很多建筑设计以外的事情。面对法国的悠久文化传统、行政体系和社会舆论,他始终知道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历史与现代、艺术与政治的平衡点。

 

1989年的贝聿铭根本想不到,如今参观卢浮宫的游客会有这么多,工作人员需要用玻璃罩和金属栅栏把观众阻隔在《蒙娜丽莎》之外,玻璃金字塔入口前会排起那么长的等待队伍,地铁出口的罗姆人女孩会微笑着用签名纸板挡住游客视线趁机行窃,巴黎遭遇了数次恐怖袭击,手持法玛斯自动步枪的巡逻特警穿梭于与金字塔合影的人群之中,卡鲁塞尔地下商业街的商业画廊成了各国艺术家们招摇过市的“镀金”圣地,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但依然没有中文语音讲解器。

 

虽然说当年贝聿铭顶着种种争议完成了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提出的“大卢浮宫”计划,但实际上针对卢浮宫的改造在这近30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6年,当年参观卢浮宫的人数已经上升到了830万人。时任卢浮宫馆长亨利·卢瓦雷泰(Henry Loyrette)找到贝聿铭,希望他能设计出一种新方案来解决金字塔下方的人流拥堵问题。此时的贝聿铭已经明确表示不再接大项目,但他还是仔细研究了入口拥堵的原因。“当初没能料想到卢浮宫会这样的成功,是否是我的一个失误呢?”贝聿铭自问。

 

于是,2007年贝聿铭再次来到巴黎,在卢浮宫博物馆代表弗朗索瓦丝·马尔杜斯(Francoise Mardrus)的陪同下,再次在卢浮宫进行实地研究,就像20多年前他刚接到卢浮宫改造项目一样。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马尔杜斯每年都会带着卢浮宫的后续改造方案,专程坐飞机去纽约,向贝聿铭做汇报,听取他的意见。于是,为了分流,卡鲁塞尔地下广场开设了新的副入口,单个主咨询台变成了23个服务点,纪念品商店和餐厅从玻璃金字塔的地下广场搬到了地面室外。后来,与马尔杜斯对接的人从贝聿铭变成了贝聿铭的儿子,再后来马尔杜斯调任卢浮宫馆史部门负责人。从1989年玻璃金字塔建成至今,将近30年来,这样的联系一直持续,直至今日,卢浮宫所有的改造工程,都遵守着贝聿铭当年的工程原则。“玻璃金字塔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建设项目。”马尔杜斯对本刊评价道。

 

马尔杜斯1988年从文化遗产学院毕业,作为文物保管专家进入卢浮宫工作,当时她还是个28岁的姑娘,如今已经57岁,成了一位临近退休的卢浮宫老员工。这些年,她被任为卢浮宫与贝聿铭的直接联系人,因为她经历了玻璃金字塔和新卢浮宫的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我很幸运,当时作为一名年轻的博物馆管理员,竟然有了这么独特的经历。如今看来,也正是这独特的经历,影响了我这辈子的职业生涯轨迹。”马尔杜斯还记得,贝聿铭曾对她说过,卢浮宫改造工程也是他一生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金字塔本身,也已经成为卢浮宫历史的一部分。”马尔杜斯说道,“而贝聿铭很清楚一个博物馆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他始终知道自己应该站在什么合适的位置上。”

 

 

总统纪念碑

1988年3月,当时的总统密特朗在玻璃金字塔工地里接受一场电视直播采访。此时金字塔建造已经接近尾声,所有的玻璃组件已经安装到了金属架上,建筑总体基本密封,也让金字塔内部不再接触巴黎初春阴雨天里透着的湿冷。密特朗脱下外套,双手合十,神采奕奕地向他身边的两名电视台记者描绘着将来的景色: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望过去,穿过杜勒伊花园和协和广场,穿过香榭丽舍大道和凯旋门,一直可以看到最远端的拉德芳斯新凯旋门。

 

记者问道:“从卢浮宫到新凯旋门,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权力的展示,是您一个人决定的事情?”

 

“这是一种非常决断的权力方式。”密特朗答道,“这里是法国历史的核心,我们旁边就是腓力二世的塔楼,他正是在这里宣布了法国的统一。另一边曾经是杜勒伊宫,它是从凯瑟琳·德·梅迪奇之后现代卢浮宫的起源。毫不夸张地说,能在这里建造新的作品,对整个法兰西精神都是一种鼓舞。我不敢妄自定义法国美学,不过我觉得自己对卢浮宫确实做了一些贡献。”

 

这段电视直播采访发生在1988年3月,密特朗的第一个7年任期行将结束,距离当年5月份的法国总统大选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而卢浮宫改造项目作为密特朗首个任期最主要的政绩之一,尽管始终加快脚步,但此时仍没有完工。当时法国上下没有多少人认为密特朗可以成功连任,在临近大选之前,卢浮宫的工程也屏住了呼吸,甚至财政部从卢浮宫黎塞留馆迁出的计划也因此停滞,所有人都在等待5月份大选结果,再决定是否继续工程。

 

于是,1988年成了密特朗总统的关键一年,也是卢浮宫的关键一年。密特朗站在金字塔工地里,接受了这场电视直播采访,以求为自己拉得更多选票。最终他成功了,以54%的支持率获得总统连任,当然这是后话。

 

而在密特朗1981年成为总统时,巴黎是一个大兴土木的年代。两位前总统,蓬皮杜建了蓬皮杜艺术中心,德斯坦有奥赛博物馆。如果说每位总统在任期内都为自己竖起了纪念碑,那密特朗则为自己竖起了一片纪念碑林。上任总统几天后,他就叫来了刚被任命的文化部长雅克·朗(Jack Lang),请他尽快列出一个单子,列出所有巴黎市需要建设的宏大规划。这些规划一方面需要具有象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真正回应一种文化和知识上的需求。于是,“大文化都市计划”就此展开,世界博览会、拉维莱特公园、拉德芳斯国际交流中心、音乐城、巴士底歌剧院等一系列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成立,当然也包括被称为“大卢浮宫”(Grand Louvre)的卢浮宫改造计划。

 

1981年9月密特朗上任总统后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便宣布了卢浮宫改造计划,卢浮宫将彻底变成一座博物馆,一直以来位于卢浮宫黎塞留馆的财政部将彻底外迁出去。卢浮宫改造计划的工程极其浩大,最快也需要在至少7年之后完工,也就是说,如果密特朗希望卢浮宫改造计划顺利进行,就要有强大的信心认为自己能够在7年任期之后的总统大选中竞选连任成功。

 

 

为什么是贝聿铭?

1982年10月,密特朗任命埃米尔·比亚西尼(émile Biasini)负责卢浮宫改造计划负责人。建筑师人选很快提上了议事日程。比亚西尼通过画家赵无极牵线,联系到了贝聿铭,并于1982年11月在巴黎拉斐尔酒店第一次见到了贝聿铭夫妇。比亚西尼还记得,当他试探性地提出改建卢浮宫项目时,他观察到贝聿铭礼貌微笑之下的惊讶。

 

连比亚西尼都没有料到,其实在他第一次与贝聿铭接触之前,密特朗总统早就有意让贝聿铭成为卢浮宫改造项目的建筑设计师。70年代,密特朗作为法国社会党总书记访美期间,就因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喜欢上了贝聿铭的设计,而那座博物馆使用的小型玻璃金字塔正是后来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原型。

 

贝聿铭此前在巴黎拉德芳斯设计方案竞标中被冷落,很清楚改建卢浮宫非常困难,因此面对如今密特朗的邀请回复道:“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了一个项目去搞竞标,要么直接把项目交给我,要么就让别人去参与竞标而我放弃。”这是贝聿铭职业生涯后来的习惯,他认为如果几位建筑师进行公平竞争,意味着在评选过程中业主与建筑师应尽量减少接触,但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早期设计和概念设计的脱离,最初的设计也很可能在竞标的过程中被改得面目全非。

 

法国的法律规定,大型项目建设需要向建筑师进行招标,但为了得到贝聿铭,密特朗收紧并集中了权力。由于并不对卢浮宫古建筑进行重建,而是一次翻修工程,因此密特朗授意由卢浮宫首席建筑师乔治·迪瓦尔领导整个工程,而贝聿铭在法律层面只是一位副手,以此钻了一个法律上的空当,避开招标。

 

密特朗给予了他绝对的特权,但贝聿铭深知法国政府行政和办事风格,他需要帮手。此外卢浮宫整体改造项目,不仅包括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还有金字塔下方的地下空间、博物馆各个展馆的入口、地下商业街、与杜勒伊花园的连接、与地铁出站口的连接、为游客服务的各项基础设施。贝聿铭负责卢浮宫金字塔设计方案外,诸多其他项目的设计需要法方建筑设计师的参与。

 

他请比亚西尼为他推荐一名法国建筑师,要年轻,也要了解法国的行政体系。于是米歇尔·马卡利(Michel Macary)成了贝聿铭的副手。马卡利后来不仅在工程中起到了全盘协调的作用,同时还设计了地下商场和停车场等部分。这名年轻的法国建筑师就此成长,后来他自己的设计作品法兰西大球场同样成为巴黎的标志之一。

 

“尽管心情十分激动,但我并没有马上接受这个项目,而是请求密特朗总统给我四个月的时间去仔细探索一下。卢浮宫的历史和法兰西的历史紧密相连。我需要好好地对此进行了解和研究。从12世纪到现在,一个个统治者来来去去,不断拆拆建建,卢浮宫可以说是法国人的纪念碑。”贝聿铭后来在回忆中提道,“我起初以为,向密特朗申请这四个月的时间会遭到拒绝,甚至让他改选他人。因为时间比较急,他确实有不少压力,急于做出一些成就来。”时间对密特朗来说非常紧张,他1981年上台,任期7年,而当时已经1983年了。

 

于是,1982年到1983年底,贝聿铭多次来到巴黎,对卢浮宫进行了细致研究。他整天泡在卢浮宫和图书馆里,沉浸在法国历史中,只带着一名向导,在卢浮宫的各个展厅和走廊里低调地考察。当时的卢浮宫馆长米歇尔·拉克洛特(Michel Laclotte)的办公室朝向骑兵凯旋门花园,好几次,他看到贝聿铭“独自一人在那里散步、观察、丈量”。

 

“对于法国人来说,卢浮宫不仅仅是拥有绝品收藏的博物馆,更是他们历史甚至日常生活的核心。凯瑟琳·德·梅迪奇、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六都是法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可是我对他们并不熟悉。”贝聿铭决定放下建筑师的身份,以一名景观设计师的角度来观察。

 

他在寻找古老皇宫与大型博物馆的一种融合方式。那段日子,贝聿铭除了在市内,也去巴黎郊区的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和凡尔赛宫后花园溜达,他喜欢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é Le N?tre)的花园设计。他认为勒诺特尔的作品有着某种“现代性”,后者对空间和几何图形的把握,跳出了当时巴洛克时期的复杂,表达了一种超越一般园林设计的共通性。后来贝聿铭在1989年《大卢浮宫》一书的序言中写道:“给我最大启发的莫过于勒诺特尔。金字塔的律动来自整个建筑的几何性,而这种几何性正是根植于法国文化的。” 

 

实地研究一直在持续,但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思路一直埋藏于贝聿铭脑子里,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甚至到了1983年6月,考察完毕的贝聿铭在爱丽舍宫向密特朗介绍设计初稿时,也只是向密特朗强调“光线”的重要性,以及必须有“一个透明的玻璃覆盖物”,只字未提金字塔。《费加罗报》(Le Figaro)那年7月6日的文章,也只是说会有一个巨大的地下层,用来接待公众,还有一个扶梯通向这个地下层,其余一概不知。

 

即便如此,听过初稿介绍的密特朗给出的结论是:“必须马上签合同,必须造成既定事实,让大家没有办法找理由后退。”他很清楚,他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否则人们就会对整个新卢浮宫项目产生质疑。当年11月,见到金字塔设计计划的密特朗将其视为自己必须亲手抓的项目,并宣布:“1986年必须完成玻璃金字塔的第一期工程。”

 

“在权力的运用中,这样的不可回头性是非常重要的,有太多的规划被推迟、减缩或放弃。”当时的文化部长雅克·朗向本刊忆道,“我当过两次文化部长,我充分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在开始的时候,必须快速行动。”快速行动的第一步,就是将建筑方案提请历史建筑高级委员会通过。

 

 

羅浮宮(法語:Musée du Louvre,英語 /ˈluːv(rə)/ ),正式名稱為羅浮博物館,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原是法國於建於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的王宮,現在是一所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第二大藝術博物館,巴黎中心最知名的地標。

羅浮宮的建築物始建於1190年左右,並在近代曾多次進行擴建,今天所見的模樣則一個巨大的翼樓和亭閣建築群,主要組成部分的總面積則超過 60,600 平方公尺(652,000 平方英尺),館內永久收藏則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分類,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藝術作品與考古文物,羅浮宮博物館在1793年8月10日開幕起正式對公眾開放,平均每天有 15,000 名遊客到此參觀,其中 65% 是外國遊客。[3]

目次

位置編輯

羅浮宮博物館位於巴黎市中心的盧浮宮內,位於塞納河右岸,毗鄰杜樂麗花園。最近的兩個地鐵站是皇家宮-羅浮宮站和盧浮-里沃利站,後者有直達地下購物中心Carrousel du Louvre的地下通道。[4]

在1980 年代末和 1990 年代大改建之前,羅浮宮共有好幾個街道入口,目前大部分入口已經永久關閉。自 1993 年以來,博物館的正門位置位於拿破崙廣場金字塔底下的地下空間,遊客可以從金字塔本身、旋轉階梯處連接到博物館的通道。

博物館的參觀時間隨著時代的推移而變化。自18世紀開放以來,只有藝術家和來自外國的觀光遊客享有特權參觀,這項特權後在1850年代才消失。當博物館從1793年首次開放時,新曆法法國共和曆規定了「十天週」(法語:décades),其中前六天為藝術家和外國人訪問,後三天為將軍訪問,民眾僅能在最後一天參觀,後在在1800年代初期在恢復七天週後,民眾在每週只有 4 小時的時間能在羅浮宮參觀,週六和周日則是縮減至下午 2 點至下午 4 點期間參觀。

從1824年開始的一項新規定允許公眾在星期日和節假日時參觀,然而其他日子只對藝術家和外國遊客開放,這種情況到1855年才發生了變化,博物館更改成除了週一外全天向公眾免費開放,直到1922年才開始收費。[5]:39 [5]:42

當前自1946年開始,羅浮宮除了在週二公休和特殊假日外,通常向遊客全面開放參觀,內部允許使用照相機和錄像機,但禁止使用閃光燈。[5]:43

歷史編輯

羅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末(1190年),由法王菲力二世(「奧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監獄與防禦性的城堡,保護巴黎免受到英格蘭王國的襲擊,邊長約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積大致相當於今盧浮宮最東端院落的四分之一。當時的羅浮宮堡並不是法國國王的居所,而是被用來存放王室財寶和武器,目前中世紀羅浮宮堡的遺跡在地下室仍然可見。

「羅浮宮」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些爭議。根據法國百科全書辭典大拉魯斯百科全書(Grand Larousse encyclopédique)的說法,這個名字來源於與狼狩獵巢穴的聯繫(拉丁語:lupus,下帝國: lupara)。[6] 此後好幾個世紀,羅浮宮發生了很大變化,14世紀,法王查理五世覺得羅浮宮堡比位於塞納河當中之城島(西岱島)的西岱宮(法語:Palais de la Cité)更適合居住,於是搬遷至此。在他之後的法國國王再度搬出羅浮宮,直至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才成為居住在羅浮宮的第二位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除了曾從意大利購買了包括油畫《蒙娜麗莎》在內的大量藝術品外,還將原始的中世紀建築夷為平地,命令建築師皮埃爾·勒柯按照文藝復興風格對其加以改建,於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羅浮宮建築群最東端的卡利庭院(英語:Cour Carrée)。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亨利二世登基。亨利二世去世後,王太后凱瑟琳·德·美第奇集中力量修建杜伊勒里宮及杜樂麗花園,對羅浮宮的擴建工作再度停止。

波旁王朝開始後,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修建了連接羅浮宮與杜伊勒里宮的大長廊,又稱「花廊」(Pavillion de Flore),是當代博物館最著名的展示間。路易十四時期曾令建築師比洛(Claude Pe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對盧浮宮的東立面按照法國文藝復興風格(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加以改建,改建工作從1624年持續到1654年。

1682年法蘭西宮廷移往凡爾賽宮後,羅浮宮的擴建再度終止。路易十四曾計劃放棄羅浮宮,並將其拆除,但後來改變了主意,讓法蘭西學院、紋章院、繪畫和雕塑學院、以及科學院搬入羅浮宮的空房,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和藝術家被國王邀請住在羅浮宮的一層和大長廊的二樓。1750年法王路易十五正式提出了拆除羅浮宮的計劃。但由於宮廷開支過大,缺乏足夠的金錢來僱傭拆除羅浮宮所需的工人,該宮殿得以倖存,在此時期,法國王室已經收集了約2000幅油畫、150多座雕刻、700多張素描、以及其他大量美術作品。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時期繼續從意大利、佛蘭德斯和西班牙購入藝術作品。

1789年10月6日,由於法國大革命影響使巴黎的民婦集群前往凡爾賽宮,將法王路易十六挾至巴黎城內,安置於杜伊勒里宮,該時期對羅浮宮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打掃工作,1791 年 5 月,皇家收藏在收歸國有後,國民制憲會議宣布羅浮宮將成為「匯集所有科學和藝術紀念的地方」。1792年8月10日,路易十六入獄,盧浮宮的皇家收藏成為國家財產。由於擔心遭到破壞或盜竊,國民議會於 8 月 19 日宣布博物館的籌備工作非常緊迫。10月,「保存國家記憶」委員會開始收集各地收藏品進行展示。[7]

1793 年 8 月 10 日,即君主制滅亡一周年,羅浮宮正式命名為「中央藝術博物館」開放。公眾每周可以免費進入三天,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一項重大成就,並受到普遍讚賞,當時博物館展示了 537 幅畫作和 184 件藝術品。四分之三來自皇室收藏,其餘來自教堂、貴族和地方政府等處沒收來的藝術品。[8]同時為了擴大和組織收藏,共和國每年投入約100,000里弗維持博物館的經營,並在1794年開始開始從北歐和歐洲等地帶來作品,在法國大革命戰爭期間與教宗簽署的《托倫蒂諾條約》(1797 年)之後,來自梵蒂岡的作品,如勞孔群像和觀景殿的阿波羅也曾在盧浮宮展出。[9][10].

1802 年 11 月 19 日開始,拿破侖在即位後開始了對羅浮宮的大規模擴建,建造了面向里沃利林蔭路的北翼建築,並在圍合起來的卡魯索廣場中修建了卡魯索凱旋門(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作為杜伊勒里宮的正門。拿破崙三世時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完成了盧浮宮建築群,並將博物館更名為拿破崙博物館(法文:Musée Napoléon),[11][12] 此外在征服歐洲各國的同時,拿破侖與軍隊將被征服國家的戰爭掠奪品大量送至盧浮宮展出,還增加了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廳。但隨着1815年法國在滑鐵盧戰役的失利,及拿破崙的第二次退位和終生放逐,使得奧地利、西班牙、德國和英國下令歸還所有被移走的藝術品,最終盧浮宮中約有5000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不過部分展品在法國政府的抵制、高昂的運輸成本以及易碎作品受損的風險下仍留在法國,之後路易十八則與奧地利政府簽訂協議,以保留諸如《迦拿的婚禮》等作品。[13][14]

從拿破崙時代到波旁復辟後,1816年7月22日,拿破崙博物館改組為羅浮宮博物館,並和其他國家博物館都在君主的民事清單下所管理,在收藏範圍不斷擴大,加入了東方(遠東)、亞述、古埃及等時代的藏品。隨着藏品數量的增多,展覽空間越來越小,期間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也對建築進行了拓寬及新建工程,並創建了古埃及和查理十世藝術品展廳,亞述館於1847 年 5 月 1 日開幕,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到1852年的短暫期間,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拿破崙三世曾對盧浮宮和杜伊勒里宮和抱有更大的野心,進行更大規模的維修翻建和重新裝修工程,也為現今的宏偉規模奠下了基礎,[15][16] 1861 年,拿破崙三世購買了 11,835 件藝術品,其中包括 641 幅畫作、希臘和羅馬黃金首飾等收藏。為了展示這些文物,他在盧浮宮規劃名為拿破崙三世博物館的新設施,其中包含了達魯廳(Pavillon Daru),此後1852 年至 1870 年間,博物館再度增加了約 20,000 件新文物。

1871年5月,巴黎公社短暫地統治巴黎,並且宣布要接管法國全境的政府而引發了混亂,當法國軍隊進軍巴黎時,面臨失敗的公社部隊則在杜伊勒里宮和盧浮宮內放火,試圖將其燒燬(當時公社決定燒燬的還有巴黎市政廳、巴黎皇家宮殿等標誌性建築)。最終在經過48小時的火災後,杜伊勒里宮被完全焚燬,盧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部分焚燬,但巴黎消防員和博物館員工的努力下,最終博物館主體建築得以倖免,[17] 君主制結束後,第三共和國時期拆除了廢墟,形成了盧浮宮今日的格局,從19世紀後期開始,盧浮宮成為一個更集中法國、西方和近東文物的藝術博物館,涵蓋從伊朗到大西洋的展示品,此時獲得的多數文物主要是通過各地貴族的士紳所捐贈、來自各國的禮物和在海外的考古發掘所獲得,包含著名的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也因館藏物過度龐大,部分展品後來間連轉移到夏樂宮的特羅卡德羅民族志博物館(Muséed’Ethnographie duTrocadéro)、巴黎國立海洋博物館、聖日耳曼昂萊城堡的國家考古博物館、楓丹白露宮的中國館、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等地展示。[18]

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受到影響,羅浮宮將擴張藏品的計畫開始放緩,1920 年代後期,羅浮宮館長亨利·凡爾納 (Henri Verne)制定了為博物館展覽革命性的總體規劃,並在1932-1934年將北翼與南翼的部分建築物進行重新設計與擴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時任國家博物館主任的雅克·喬賈德(Jacques Jaujard)對盧浮宮的藝術收藏進行精心策劃的疏散計畫。當納粹德國已經占領蘇台德地區時,盧浮宮提前將許多重要的藝術品暫時轉移到香波爾城堡,雕塑則送置瓦朗塞城堡,1939年8月27日,在經過兩天的包裝後,載有藝術品的卡車車隊開始離開巴黎,最終博物館大部分的作品都成功疏散,除了一些笨重和「留在地下室的不重要畫作」。這個措施使羅浮宮的館藏在二戰期間免受戰火的波及,待1945年法國解放後,這些藝術品才重返羅浮宮展示。[19][20]

1981年,法國政府決定將羅浮宮建築群的全部建築劃撥博物館,並對盧浮宮實施了大規模的整修。由華裔美籍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的位於盧浮宮中央廣場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築。整修後的盧浮宮於1989年重新開放。其展覽區域劃分為:

黃昏時分的拿破崙廣場(Cour Napoleon)和金字塔

從中央廣場噴泉望向中庭

1995年,法國總統賈克·席哈克在其朋友、藝術品收藏家和經銷商雅克·克恰什(Jacques Kerchache)的推薦下,有鑑在歷史上許多國家與法國的深厚淵源。因此開始倡議全面保存、典藏及推廣非洲、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原創藝術文物的計畫,除了策劃布朗利河岸博物館外,還在羅浮宮規劃1,400平方公尺的長期展廳(Pavillon des Sessions),並在2000年對外開放。

2016年6月,因歐洲水災連日大雨導致巴黎塞納河水位暴漲,波及市區道路與電車軌道,羅浮宮緊急將珍貴的藝術品搬到地勢較高的樓層。這是羅浮宮1993年經整修並重新開放以來,館方首次採取這項預防措施,2019年,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後,聖母院的藝術品荊棘聖冠及聖路易祭袍等,將暫時轉移到本館保管。[21]

目前,羅浮宮是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不過自2019年末開始,由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施加的限制,包含羅浮宮在內的巴黎博物館在法國封鎖期間關閉了六個月。遊客人數從2019年的960萬人和驟降至 2020 年的270萬人,為了不放棄龐大的觀眾群,羅浮宮在2021年則推出線上平台,令觀眾能夠線上閱覽館藏品,包括未展出的作品。[22][23]

法國境內外的幾家博物館都在羅浮宮的行政管理之下,或通過獨家合作夥伴關係而建立聯繫,2003年,法國文化及通信部為解決文化機構過度集中巴黎的現況,首度提出羅浮宮設置分館的計劃,當時有亞眠、阿拉斯、濱海布洛涅、加萊、朗斯、瓦朗謝訥等6個城市入選,最後在2004年11月29日由朗斯出線[24]。羅浮宮朗斯分館(Louvre-Lens)由日本SANAA建築事務所設計,2009年12月4日動工,2012年12月4日開館。

另外,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2004年斥資10億歐元,買下「羅浮宮」這個招牌30年的使用權,還包括法國博物館運作知識,阿布達比羅浮宮於2017年11月11日開館。

建築和結構編輯

羅浮宮最古老的建築結構面向巴黎市中心的廣場西南角。這個角落部分由萊斯科特翼(1)與南翼西側(2)組成,取代了中世紀盧浮宮的相應建築,在後期增加了小畫廊 (4),將盧浮宮與查理五世的城牆部分所連接起來,並沿著塞納河北岸延伸至杜樂麗宮(3, 5, 8, 11, 14; 1871年被大火燒毀)。大約1600年亨利四世統治期間,沿河的城牆則被大畫廊(6、7)所取代,並建造一條能從盧浮宮到達杜樂麗宮的通道,目前是盧浮宮博物館的一部分。

萊斯科特翼在路易十三時期時隨著擴建萊默西爾翼(9) 而向北擴展,在路易十四統治期間則擴大了小畫廊 (10, 13),其餘的翼棟則圍繞方閣 (12, 16) 所建成,直到19世紀在拿破崙的統治下才完全完工。 拿破崙在卡魯索廣場規劃了卡魯索凱旋門 (17) 和增建北翼 (17) ,後來路易十八則再度擴展了北翼棟 (18) ,在1852 年到 1857年期間,拿破崙三世則建造了黎塞留翼(19)好將北翼與廣場法院周圍的建築連接起來,並將天龍翼(19,南側)與大畫廊進行擴大。 1861年至1870年,建築師赫克托·勒夫(Hector Lefuel)進行花神館和大畫廊 (7) 的改建工程,並設置了會議館 (20),最終在1874-1880 年完工從馬森館 (15) 到相鄰的馬森翼 (21) 的南立面工程。

羅浮宮擴建工程,是1989年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此工程由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玻璃金字塔成為羅浮宮的入口處。該金字塔完工後,成為了羅浮宮前最美的景點之一。

圖片

鐘亭(Pavillon de l’Horloge)的建築細節

黎塞留館(Pavillon Richelieu)

遙望金字塔與鐘亭

花神館(Pavillon de Flore)

室內

大畫廊(Grande Galerie)

內馬利中庭(Cour Marly)

阿波羅畫廊(Galerie d’Apollon)

女像柱大廳(Salle des Caryatides)

皇帝宮(Salle des Empereurs)

著名的藏品編輯

Nakhthorheb跪拜祈禱的雕像,埃及,公元前 595 至 589 年。

阿拉克山燧石刀,埃及,公元前 3300-3200 年。

書記官坐像,埃及,公元前 2613–2494 年。

來自塔尼斯的大獅身人面臥像,埃及,公元前2600年。

阿肯那頓與娜芙蒂蒂,埃及,公元前1345年。

法老伊里奧特弗六世的石棺,第 17 王朝,

荷魯斯雕像

豎琴師的彩色石碑

拿著紙莎草紙捲軸的抄寫員石像

供奉者雕像,第 12 王朝

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雕像

拉瑪蘇雕像,亞述,公元前 713-716 年

漢謨拉比法典近景,古巴比倫,公元前1754年

漢謨拉比法典,古巴比倫,公元前1754年

伊比赫雕像,蘇美,公元前 2400 年

塔查拉遺跡的簷弓箭手壁畫,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10 年

薩爾貢二世和一位政要的浮雕,亞述杜爾舍魯金,公元前716–713 年

禿鷲碑,拉加什,公元前2600年至2350年

古巴比倫首飾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公元前2世紀

米洛的維納斯,西元前130到100年

古希臘文物

古羅馬的博爾蓋塞花瓶,公元前1世紀

描繪阿克特翁之死的蝸殼克拉特,公元前 450-440 年

一個女性形象的基克拉迪藝術,公元前 27 世紀

博爾蓋塞角鬥士,公元前100年

克里特島的歐塞爾夫人,公元前650 – 625 年

羅馬雕像

皮翁比諾的阿波羅

凡爾賽宮的戴安娜,羅馬複製品,公元 1 世紀或 2 世紀

《普西莎與愛神》·安東尼·卡諾瓦

《垂死的奴隸》· 米開朗基羅

《基督的複活》· 熱爾曼·皮隆

《樞機黎塞留胸像》·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

浮羅交怡[註 1](馬來語:Pulau Langkawi,英語:Langkawi Island)別譯蘭卡威[4]、浪交怡、朗卡維、凌加衛島、呼羅交怡、寶石交怡[5],古譯龍牙菩提[6]、龍牙交椅,位於馬六甲海峽,是馬來西亞吉打州海岸104個大小群島中最大的一個。浮羅交怡在檳城北方約112公里處,行政上屬於馬來西亞吉打州的一個縣,地理位置靠近泰國。

浮羅交怡於1987年取得免稅港地位[7],如今島上的經濟以旅遊業為主要行業,是馬來西亞著名旅遊景點之一。

浮羅交怡旅遊協會(LTA)主席: 再努丁卡迪

目次

交通編輯

浮羅交怡有本身的國際機場。馬來西亞航空公司有班機直航吉隆坡與檳城。

此外,馬來西亞廉價航空公司–亞洲航空公司也有提供航班直航吉隆坡及檳城。
從吉隆坡飛行需時大約55分鐘就可到達浮羅交怡國際機場。

旅遊景點編輯

歷史編輯

元代航海家汪大淵曾訪問龍牙菩提。龍牙菩提來自Langapuri,乃浮羅交怡的古名。汪大淵在所著《島夷志略》中有專章《龍牙菩提》:當時龍牙菩提沒有稻田,只種薯芋,收成後堆存屋內,作為儲糧。此外還種植果類,和採集蚌、蛤、魚、蝦補充薯芋食用。產品包括速香、檳榔、椰子等。 [6]

另一個說明是Langkawi名稱是取自老鷹和石頭的情景。當時在為浮羅交怡換名字時,一位大臣看見一隻巨鷹停立於一顆巨石上,遲遲不肯離去,他就問村民說這石頭的名字,村民答是Batu Kawi。馬來語裡鷹是Helang,而石頭是Kawi石,就取鷹名的Lang+Kawi,得Langkawi。而後老鷹是島上的吉祥物。明代《鄭和航海圖》作龍牙交椅。

另一說法為langkawi的原名是來自梵文,langka的意思是美麗的,wi是注音,沒有特別意思。

1987年,時任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宣布浮羅交怡為免稅島,並且設立浮羅交怡發展機構[7]。

1988年建設浮羅交怡國際機場[7]。

2017年,浮羅交怡迎來232萬6779人次的本地及外國遊客[7]。

2019年,浮羅交怡迎來350萬人次的遊客人數[8]。

2020年11月4日,馬來西亞流行2019冠狀病毒病,前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在部落格上發文表示對浮羅交怡的旅遊業感到憂心,因此他促請政府重新檢討2019冠狀病毒病馬來西亞行動管制令,如果能起到幫助,他將繼續提出其他想法[9][10]。

行政區劃編輯

浮羅交怡縣下轄5個巫金(區級行政區)。 [11]

浮羅交怡[註 1](馬來語:Pulau Langkawi,英語:Langkawi Island)別譯蘭卡威[4]、浪交怡、朗卡維、凌加衛島、呼羅交怡、寶石交怡[5],古譯龍牙菩提[6]、龍牙交椅,位於馬六甲海峽,是馬來西亞吉打州海岸104個大小群島中最大的一個。浮羅交怡在檳城北方約112公里處,行政上屬於馬來西亞吉打州的一個縣,地理位置靠近泰國。

浮羅交怡於1987年取得免稅港地位[7],如今島上的經濟以旅遊業為主要行業,是馬來西亞著名旅遊景點之一。

浮羅交怡旅遊協會(LTA)主席: 再努丁卡迪

目次

交通編輯

浮羅交怡有本身的國際機場。馬來西亞航空公司有班機直航吉隆坡與檳城。此外,馬來西亞廉價航空公司–亞洲航空公司也有提供航班直航吉隆坡及檳城。從吉隆坡飛行需時大約55分鐘就可到達浮羅交怡國際機場。

旅遊景點編輯

歷史編輯

元代航海家汪大淵曾訪問龍牙菩提。龍牙菩提來自Langapuri,乃浮羅交怡的古名。汪大淵在所著《島夷志略》中有專章《龍牙菩提》:當時龍牙菩提沒有稻田,只種薯芋,收成後堆存屋內,作為儲糧。此外還種植果類,和採集蚌、蛤、魚、蝦補充薯芋食用。產品包括速香、檳榔、椰子等。 [6]

另一個說明是Langkawi名稱是取自老鷹和石頭的情景。當時在為浮羅交怡換名字時,一位大臣看見一隻巨鷹停立於一顆巨石上,遲遲不肯離去,他就問村民說這石頭的名字,村民答是Batu Kawi。馬來語裡鷹是Helang,而石頭是Kawi石,就取鷹名的Lang+Kawi,得Langkawi。而後老鷹是島上的吉祥物。明代《鄭和航海圖》作龍牙交椅。

另一說法為langkawi的原名是來自梵文,langka的意思是美麗的,wi是注音,沒有特別意思。

1987年,時任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宣布浮羅交怡為免稅島,並且設立浮羅交怡發展機構[7]。

1988年建設浮羅交怡國際機場[7]。

2017年,浮羅交怡迎來232萬6779人次的本地及外國遊客[7]。

2019年,浮羅交怡迎來350萬人次的遊客人數[8]。

2020年11月4日,馬來西亞流行2019冠狀病毒病,前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在部落格上發文表示對浮羅交怡的旅遊業感到憂心,因此他促請政府重新檢討2019冠狀病毒病馬來西亞行動管制令,如果能起到幫助,他將繼續提出其他想法[9][10]。

行政區劃編輯

浮羅交怡縣下轄5個巫金(區級行政區)。 [1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