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這個詞一出現,你是不是想到電視上拿個幢幡招搖過市的算命先生,或者皇宮大院中的神算子大國師。那麼,塔羅牌是不是也是算命。
答案是:“NO”。
雖然老一輩總是告訴我們,人的命,天注定。但是真正的接觸神秘學久了,你會發現,你自然而然會信奉新的學術。人的命運,把握在自己手裡。
所以,你的命運,掌握在你自己手裡,不是塔羅牌的手中。 so,你們一切關心的問題:
1、我的因緣啥時候來? 2、我的未來老公長啥樣? 3、我這輩子是不是衣食無憂? 4、我能活多少歲?等等等的,這一系列的事情,塔羅牌卜算不了。
而且你一定要知道,塔羅牌是一個短期時效性的占卜工具,有效時長最長一年。但是,因為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所以你是變化的,事情是變化的,為了保證結果的穩定性,一般香香都會推薦客人問三個月以內的事情。
塔羅牌占卜,需要提出具體的問題,然後給出結論跟指引?
舉例說明:很多姑娘喜歡問感情,但是一般到占卜師跟前,又不說具體的問題,占卜師問,姑娘你要占卜什麼問題呀?對方答:感情問題。
這個時候占卜師就為難了,塔羅牌的特性是一事一佔,也就是一個點對應一個點,做不到一個面對應一個面。就算是靈感對應,維納斯,四元素這樣的可以問卜多個方面的牌陣,也是看需求,確定具體問題了才看適用不適用。
So,當塔羅師問你,占卜什麼問題的時候,你要去考慮的是,自己想解決什麼問題,想看什麼答案。或者那些方面比較迷茫。你得說出自己具體的疑問,占卜師才能知道是否能夠做占卜,怎樣做占卜。千萬別吝嗇自己的語言,溝通才能激蕩起火花嘛。
那麼比如感情的問題:大體就是,你現在單身,想問近期的桃花運、或者喜歡上哪個小哥哥了,想看人家的想法。或者想看兩個人之間的發展。或者想看跟前任能不能和好等等等。你得有具體的問題,才能有具體的答案給你。
因為塔羅牌的特性一事一佔,你要選擇合適你的占卜師。有的占卜師是按照時間收費,有的占卜師是按照問題收費。比如,你問題比較多,比較亂,而且你不太關注塔羅牌的指引,只想要結果,應該找不限問題的占卜師。但是如果你主要是想讓塔羅牌給你除了結果,之外,正向的方向,正向的能量,以及更好地認識你自己,那麼就找一個注重塔羅牌正向力量的占卜師。
不管怎樣,你占卜,必須得有具體的問題,所以你問占卜師塔羅牌能占卜什麼?其實占卜師無法一次性告訴你能占卜什麼,塔羅牌有自己的局限性,它不是什麼都可以占卜,但是塔羅牌又能在必要的時候解決大家的疑問,給大家好的思路跟方向,所以它又可以占卜多個方面。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告訴占卜師,你的疑問,然後占卜師只要負責任,他會告訴你,你的問題能否占卜,如何占卜。
嘗試過塔羅占卜的人,很多人會驚訝塔羅牌為什麼會這麼神奇,但也有不少人有算不準的占卜經驗。而塔羅占卜的準與不準關鍵在哪裡?造成不準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在這篇文章中艾秘密歸納出七個可能性,提供各位參考。
讓你想算塔羅之前,知道這七件事情,並做好準備,或許就能提高占卜的準確度喔!
塔羅占卜之所以會準,是讓自己內在的潛意識做引導所帶動的一種磁場效應,於是占卜者的心態就會與準確度有了很強的關聯,因為抽出來的牌通常反映出占卜者當下的情緒,因此當事人如果有下列情況,可能就會影響塔羅占卜的準確度:
文章內容目錄
一.重複抽牌:
同樣的問題算過一次,塔羅牌已經給我們答案了,但對答案不滿意或不相信,就會想再算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塔羅牌出現一個好的結果為止,此時自己的主觀意見佔了很大因素,理智的干預使得潛意識無法被調動,因此再占卜的結果是不靈驗的。同時占卜也忌諱許多問題糾纏不清,占卜者尤須遵守一個問題一副牌,若有兩件事情以上,必須分開占卜,並將時間錯開,例如間隔十至二十分鐘後再佔問。
二.心不誠正:
抱著好玩,懷疑,甚至是想測試解牌者功力的心態來占卜,並沒有真誠想解決問題的態度,很容易得到不正確的結果。
三.心緒混亂:
無論是生病、激動、生氣或疲倦,身心狀況不佳時,精神散亂迷惑,潛意識很容易被躁動的心所影響,所占得的牌往往反應了此人的心態,即心亂則牌亂。
四.占卜環境吵雜:
在環境吵雜和種種令人分心的地方進行占卜抽牌,精神沒辦法集中,心情也無法放鬆,可能會讓潛意識的調動受到干擾。唯有身處於安靜的環境當中才能引發內心的平靜,內在的感知也才會敏銳。
所以占卜時請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地點,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進行抽牌,同時人要精神集中、放鬆靜下心來不要緊張,誠心誠意的「祈念」以牽動自我磁場,對你的潛意識發出訊息來尋求答案。
五.替不熟悉的人代佔:
因為塔羅牌占卜能準確,是個人潛意識的顯現,占卜就必須鎖定與自己個人相關的人事物。
打個比方,假設要預測美國總統選舉,讓全美國每個人都抽一張牌,你抽到太陽,我抽到塔,他抽到審判,人人不同,這該如何解釋?面對這種問題,必須找到候選人(例如川普和拜登)來抽牌,因為他們才是與問題切身相關的人。若是一般市井小民占得的牌,是以他的主觀意識來看待,那樣是沒有意義的。
「生命靈數」就像是我們的DNA,象徵潛力與天賦,諭示一生的使命與成就;「塔羅牌」反映出我們的潛意識,引領看見因果脈絡,提供改變現況的行動建議。結合生命靈數與塔羅牌傳遞出的訊息,幫助你看見自己的天賦,認識正在經歷的生命課題,找出突破困境的關鍵點。
文:陳豪兒
眾所皆知的塔羅占卜,是透過牌卡給予我們方向、預測未來運勢。相信大家剛開始接觸塔羅牌,便是從一連串的「世俗問題」開始,例如找工作會順利嗎?這個人適合我嗎?未來會賺大錢嗎?家庭能幸福美滿嗎?而我們能否活出快樂或平靜,似乎也都取決於這些人事物的美滿。
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個「占卜常客」,相信你也會漸漸發現,塔羅牌之所以能提供運勢走向,不在於牌卡本身的神奇魔力,占卜結果並非由一個名為命運的「他者」來安排的,而是由我們的內在狀態、真實渴望所鋪陳出來的。
例如你問塔羅牌:「我最近有沒有機會談戀愛?」但塔羅牌卻顯示了你根本就不相信愛情,或是尚未從過去的感情傷痛中走出。又例如你問:「我能不能現在離職去找新工作?」但塔羅牌顯示你內心深處依舊熱愛這份工作,只是被新的主管刁難,以致失去熱忱。塔羅牌不僅告訴你未來發展,也會告訴你「為什麼是這樣的發展」,以及「該如何面對或調整」。
因此,我認為來到占卜桌前是需要勇氣的,與其說是要有勇氣面對自身的運勢好壞,不如說是有勇氣面對未知的自己。在此不免老生常談地說:「決定我們命運的,不是塔羅牌,而是我們的心念。」那一張張饒富深意的塔羅圖像,只是忠實地呈現了你我內在那份「看不見的力量」。當我們願意透過塔羅牌對自己的心靈運作有更深的覺知,無論未來發展是否如預期,都能學著如何改變,或是如何接受。
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和新時代運動(New Age)的興起,現代人除了將塔羅牌用以預測運勢之外,更傾向將塔羅牌作為自我探索和心靈發展的工具,世界各地有許多心理師以塔羅牌(或其他牌卡)來輔助諮商與治療。透過對塔羅牌的圖像、符號象徵及牌義的瞭解,搭配我們與生俱來的直覺、感覺與圖像思考能力,就能進一步認識「潛意識」與「個人運勢發展」的不可分割性。
綜觀而言,塔羅牌除了是「趨吉避凶」的工具,更強調「把力量回歸到自己身上」,引導我們獲得更大的自由。我在這裡說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對自己的生命有更深的認識與責任感,能「認命」而不「任命」!
近年來,塔羅牌與各式牌卡占卜盛行,除了讓塔羅牌變得更親民、學塔羅牌的人越來越多之外,也讓大眾對塔羅牌產生更多想像與迷思。在這裡整理出最常出現的六大塔羅牌疑惑,透過問與答的過程,幫助大家對塔羅牌有基礎的認識。
不是的。學習與解讀塔羅牌最重要的是對圖像與牌義的理解。每一張牌卡都有它的「基本牌義」,這些牌義是由畫面中的故事、人物動作、場景細節、神祕學符號、色彩、靈數、占星對應等各別象徵所組成。塔羅牌之所以如此值得深究,就是因為每一張牌卡的圖像都蘊藏了大量的巧思。
不可否認的是,具備通靈、特殊感應或敏感體質的朋友更容易踏入神祕學的世界。若有這些天賦加持,確實能讓人們在解讀塔羅牌的過程中獲取更多訊息。有許多占卜師運用了這些能力,使得他們在占卜過程中能將問卜者的狀況形容得更為精確,他們可能會說出:「你家是不是有養三隻貓?」或「你辦公室是不是有個瘦小的女生會搶你的業績?」當占卜師說出這些準確的訊息時,我們確實會感覺到不可思議,因而提升對他的信任感,但你必須清楚,這些訊息並不是塔羅牌能告訴我們的,而是占卜師本身的通靈能力。
有許多占卜師是透過通靈與感應在進行占卜,牌卡對他們來說反而只是輔助。但對問卜者來說,很容易誤以為占卜師所說的一切都是牌卡上呈現的。事實並非如此。
學習塔羅牌不需要會通靈,你也可以用科學的態度來研究塔羅牌,而每一種學習方式都有它的好處與障礙。以理性、邏輯、有架構的方式學塔羅牌,可以扎實地奠定解牌基本功,也能務實中立地給予建議,但可能缺乏直覺與想像力來將牌義與生命連結。以通靈或感應的方式學習,可透過圖像的刺激或對問卜者的感應得知更多資訊,但可能會偏離牌義與解牌的中立性。
塔羅牌是用於占卜,而非算命。占卜與算命是不同的,雖然它們都能揭示運勢走向,但占卜是「一事一占」,必須以「特定事件」提問,如:「這份工作的發展性如何?」或「最近有機會遇到適合的對象嗎?」而塔羅占卜能呈現的運程約為三個月至半年內的時效,透過牌卡的訊息,除了能得知該事件的短期發展,也能知曉該如何面對、是否要調整心態或做法,在牌組中獲得建議。因此我們無法在一次的塔羅占卜中得知整張生命藍圖。
而算命最常見的,從東方的八字、紫微、手面相到西方的靈數、占星等,能揭露的運程可能更為久遠,可透過這些命理工具得知「我這一生適合做什麼?我有機會大富大貴嗎?」等較為命定類的提問。算命往往能看出我們的人格特質、潛力、家運到一生情路順遂與否,但當個人意志與命途訊息背道而馳時,又該如何面對呢?你想當藝人,但算命師說你不會紅、不會賺錢,要你去繼承家業,該怎麼辦?而這就不是算命能告訴你的了。
占卜不是算命,尤其塔羅占卜的結果通常能讓我們學著改變自己,進而有改變未來的可能,也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與外界的互動關係,從中獲得啟發。但我得強調,算命依然也能在特定時刻賦予我們慰藉與力量,許多命理工具亦提醒我們要把握機會、順勢而為,但生命並不是能永遠維持在「有力量面對問題」的飽滿狀態,當我們的內在沒有力量能為自己做些什麼的時候,算命提供的訊息反而給了我們信心與希望。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期關注育兒家庭議題的兒福聯盟與親子天下,於6日共同舉辦「聽爸媽的話—共創友善育兒環境」座談,現場邀請到親子系臉書粉絲團「林叨囝仔The Lins’ Kids」一家、黃瑽寧醫師、石易平副教授及王婉諭立委等進行對話,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如何從硬體環境及社會氛圍建構友善育兒環境。除了育兒家長到場發聲之外,現場也播放兒福聯盟2022年育兒支持議題愛心大使-林心如所拍攝的「小朋友,是讓人更好的朋友」形象廣告。心如說自己生孩子後的最大改變是變得更加有耐性,對待他人也更有同理心,教育孩子雖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看到孩子能力逐漸「解鎖」,一切都很值得,也希望大家在公共場合聽到孩子哭時,能多一點包容,給爸媽多一點支持。
兒福聯盟林志嘉董事長致詞時表示,雖然現在政府提供多項經濟補助,減輕家長育兒負擔,但較少關心家長帶孩子外出遇到的不友善狀況,希望藉由這次座談的分享,集思廣益來為爸媽打造方便外出的友善育兒環境。座談現場也公布兒福聯盟「2022年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友善育兒環境篇」結果,呈現當前台灣家長對育兒環境的親身經歷及滿意度。
育有六寶的親子系臉書粉絲團「林叨囝仔The Lins’ Kids」媽媽陳珮芬和爸爸林時民一起到場分享養育六個孩子的經歷。育兒11年的他們雖然感覺到政府對於育兒家庭的支持有變多,但育兒環境不論是硬體設施或是社會氛圍都還有改善的空間。媽媽陳珮芬表示硬體設施的部分親子停車位幾乎很難找到,就算找到空間也不夠大,難以讓嬰兒提籃順利上下車,以及買車票只有前兩胎有優惠,反倒像是在懲罰育有多胎的父母。
黃瑽寧醫師則表示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教養方式,大部分的育兒困境反而不是硬體,更廣大的父母遇到的困境其實是「時間」,進入職場後很多產業對於育兒父母不友善的狀況就顯現出來,即使有育嬰假也很多父母還是不敢請,但孩子其實是需要很多時間陪伴的,建議企業都開始遠距工作的措施,成為一個常態。
石易平副教授也提到,現在社會對於育兒家庭的不友善是讓人不願生育的一大原因,並舉例新聞時事,有店家要求小孩背完圓周率後面30位才可以進入,小孩在現代社會似乎被貼上不能控制自己、髒亂的標籤。石易平副教授建議友善親子的大方向是「時間」,包含父母上下班工時和學校的上下學時間設計,可以更親子友善,才能有工作時間和陪伴孩子成長的平衡。
王婉諭立委也到場表示,政府一直以來多著重在經濟面的補助,但現行育兒津貼排富條款仍不太合理,育兒家庭的負擔其實非常大,即使是月薪十萬的父母,一個月光安親班也需要負擔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所得,且只有經濟面補助很難讓民眾有感或成為大家願意生育的原因,育兒友善的硬體設施和社會氛圍應並重。
今(2022)年初,兒福聯盟邀請已生育一個孩子的夫妻及未生育孩子的夫妻,辦理4場次的焦點團體,透過彙整與會者對育兒的期待及分享育兒經驗,發表「2022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兒盟指出,根據育兒家長及育齡夫妻所傳達的心聲可知,台灣當前的育兒環境存在「硬體設施不友善」、「社會氛圍不友善」兩大困境:
(一)硬體設施不友善,帶幼兒出門障礙重重 育兒家庭提到帶幼兒出門的日常,免不了會碰到硬體設施設備缺乏的問題,如:親子車廂一票難求、餐廳廁所或公共空間男廁沒有尿布台、親子停車位被占用、上下車空間太窄等問題。此外,與會的育兒家長也提及,適合幼兒活動的戶外空間明顯不足,尤其都會區之外的地區,可以讓幼兒活動的公園或公共場館更缺乏,少有讓育兒家庭安心的空間可供孩子們活動放電,難以促進幼兒身心平衡發展。
(二)社會氛圍不友善,育兒家庭承受諸多壓力 除了具體的設施設備問題外,育兒家庭帶幼兒出門、用餐,免不了會在意其他路人看待自己和孩子的眼光,如果正好孩子哭鬧,又遇到包容度比較低、甚至想干涉、批評家長教養狀況的陌生人,育兒家庭往往需要同時處理孩子,又得回應他人的指責和抱怨,十分困窘和難熬。未生育夫妻也表示,雖然還沒有帶孩子外出的經驗,但對於社會氛圍是否友善育兒,也有很深的感觸,也會擔心自己是否能承擔這些異樣眼光和壓力。
兒福聯盟白麗芳執行長表示,兒福聯盟從2012年調查發現,育兒家長面臨「行路難、如廁難與搭車難」的外出困境,之後促成「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法,增訂孕婦及親子停車位、親子廁所盥洗室及親子車廂等友善育兒環境的條款。雖有相關法條加持,但實體環境改善的速度,仍跟不上家長的需求;兒盟2017年調查發現,近6成媽媽覺得外在環境不友善、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很有壓力;兒盟今年「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也發現,家長仍覺得當前育兒環境不夠友善,雖然法規有進步,有各式親子友善設施的設立,但設施似乎不符合家長需求,像是親子停車格不夠大、親子車廂不夠多等等。因此,兒盟呼籲政府,應普設從育兒需求出發的各項硬體設施,營造同理、體諒育兒家庭的社會氛圍,讓台灣家長更可以安心育兒。
綜合兒福聯盟2022「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及親子天下爸媽心聲,對於已生育及未生育家庭造成無形的心理壓力。兒福聯盟與親子天下共同提出以下三點訴求,呼籲政府重視家長的需求,回應家長的困境與期待,讓台灣的育兒家庭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一)普設育兒設施 我國雖有設置孕婦及親子停車位、親子廁所盥洗室及親子車廂的法源,但實際設置與使用情形,至今無從得知,建議政府對於友善育兒設施進行全國性盤點,並針對設置情況不佳的地區持續追蹤改善,以增加育兒設施的普及率,讓育兒家長帶孩子出門安心無礙。
(二)同理取代指責 在公共場合遇到帶孩子出門的家長,請社會大眾多點耐心,多點禮讓,多點體諒、包容和支持,藉此提升整體台灣社會友善育兒的氛圍,讓每位育兒家長出門在外,都能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同理與善意。
(三)多聽爸媽的話 檢視政府近年來推出的育兒政策,多聚焦於加碼育兒津貼及幼托補助,對於育兒家庭日常使用的公共空間友善度關注不足,建議政府應從家長觀點出發,訂定相關法規時,多邀請家長參與,廣納家長意見,才能規劃出對育兒家庭更友善的公共空間,減輕家長外出的壓力。
「生命靈數」就像是我們的DNA,象徵潛力與天賦,諭示一生的使命與成就;「塔羅牌」反映出我們的潛意識,引領看見因果脈絡,提供改變現況的行動建議。結合生命靈數與塔羅牌傳遞出的訊息,幫助你看見自己的天賦,認識正在經歷的生命課題,找出突破困境的關鍵點。
文:陳豪兒
眾所皆知的塔羅占卜,是透過牌卡給予我們方向、預測未來運勢。相信大家剛開始接觸塔羅牌,便是從一連串的「世俗問題」開始,例如找工作會順利嗎?這個人適合我嗎?未來會賺大錢嗎?家庭能幸福美滿嗎?而我們能否活出快樂或平靜,似乎也都取決於這些人事物的美滿。
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個「占卜常客」,相信你也會漸漸發現,塔羅牌之所以能提供運勢走向,不在於牌卡本身的神奇魔力,占卜結果並非由一個名為命運的「他者」來安排的,而是由我們的內在狀態、真實渴望所鋪陳出來的。
例如你問塔羅牌:「我最近有沒有機會談戀愛?」但塔羅牌卻顯示了你根本就不相信愛情,或是尚未從過去的感情傷痛中走出。又例如你問:「我能不能現在離職去找新工作?」但塔羅牌顯示你內心深處依舊熱愛這份工作,只是被新的主管刁難,以致失去熱忱。塔羅牌不僅告訴你未來發展,也會告訴你「為什麼是這樣的發展」,以及「該如何面對或調整」。
因此,我認為來到占卜桌前是需要勇氣的,與其說是要有勇氣面對自身的運勢好壞,不如說是有勇氣面對未知的自己。在此不免老生常談地說:「決定我們命運的,不是塔羅牌,而是我們的心念。」那一張張饒富深意的塔羅圖像,只是忠實地呈現了你我內在那份「看不見的力量」。當我們願意透過塔羅牌對自己的心靈運作有更深的覺知,無論未來發展是否如預期,都能學著如何改變,或是如何接受。
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和新時代運動(New Age)的興起,現代人除了將塔羅牌用以預測運勢之外,更傾向將塔羅牌作為自我探索和心靈發展的工具,世界各地有許多心理師以塔羅牌(或其他牌卡)來輔助諮商與治療。透過對塔羅牌的圖像、符號象徵及牌義的瞭解,搭配我們與生俱來的直覺、感覺與圖像思考能力,就能進一步認識「潛意識」與「個人運勢發展」的不可分割性。
綜觀而言,塔羅牌除了是「趨吉避凶」的工具,更強調「把力量回歸到自己身上」,引導我們獲得更大的自由。我在這裡說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對自己的生命有更深的認識與責任感,能「認命」而不「任命」!
近年來,塔羅牌與各式牌卡占卜盛行,除了讓塔羅牌變得更親民、學塔羅牌的人越來越多之外,也讓大眾對塔羅牌產生更多想像與迷思。在這裡整理出最常出現的六大塔羅牌疑惑,透過問與答的過程,幫助大家對塔羅牌有基礎的認識。
不是的。學習與解讀塔羅牌最重要的是對圖像與牌義的理解。每一張牌卡都有它的「基本牌義」,這些牌義是由畫面中的故事、人物動作、場景細節、神祕學符號、色彩、靈數、占星對應等各別象徵所組成。塔羅牌之所以如此值得深究,就是因為每一張牌卡的圖像都蘊藏了大量的巧思。
不可否認的是,具備通靈、特殊感應或敏感體質的朋友更容易踏入神祕學的世界。若有這些天賦加持,確實能讓人們在解讀塔羅牌的過程中獲取更多訊息。有許多占卜師運用了這些能力,使得他們在占卜過程中能將問卜者的狀況形容得更為精確,他們可能會說出:「你家是不是有養三隻貓?」或「你辦公室是不是有個瘦小的女生會搶你的業績?」當占卜師說出這些準確的訊息時,我們確實會感覺到不可思議,因而提升對他的信任感,但你必須清楚,這些訊息並不是塔羅牌能告訴我們的,而是占卜師本身的通靈能力。
有許多占卜師是透過通靈與感應在進行占卜,牌卡對他們來說反而只是輔助。但對問卜者來說,很容易誤以為占卜師所說的一切都是牌卡上呈現的。事實並非如此。
學習塔羅牌不需要會通靈,你也可以用科學的態度來研究塔羅牌,而每一種學習方式都有它的好處與障礙。以理性、邏輯、有架構的方式學塔羅牌,可以扎實地奠定解牌基本功,也能務實中立地給予建議,但可能缺乏直覺與想像力來將牌義與生命連結。以通靈或感應的方式學習,可透過圖像的刺激或對問卜者的感應得知更多資訊,但可能會偏離牌義與解牌的中立性。
塔羅牌是用於占卜,而非算命。占卜與算命是不同的,雖然它們都能揭示運勢走向,但占卜是「一事一占」,必須以「特定事件」提問,如:「這份工作的發展性如何?」或「最近有機會遇到適合的對象嗎?」而塔羅占卜能呈現的運程約為三個月至半年內的時效,透過牌卡的訊息,除了能得知該事件的短期發展,也能知曉該如何面對、是否要調整心態或做法,在牌組中獲得建議。因此我們無法在一次的塔羅占卜中得知整張生命藍圖。
而算命最常見的,從東方的八字、紫微、手面相到西方的靈數、占星等,能揭露的運程可能更為久遠,可透過這些命理工具得知「我這一生適合做什麼?我有機會大富大貴嗎?」等較為命定類的提問。算命往往能看出我們的人格特質、潛力、家運到一生情路順遂與否,但當個人意志與命途訊息背道而馳時,又該如何面對呢?你想當藝人,但算命師說你不會紅、不會賺錢,要你去繼承家業,該怎麼辦?而這就不是算命能告訴你的了。
占卜不是算命,尤其塔羅占卜的結果通常能讓我們學著改變自己,進而有改變未來的可能,也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與外界的互動關係,從中獲得啟發。但我得強調,算命依然也能在特定時刻賦予我們慰藉與力量,許多命理工具亦提醒我們要把握機會、順勢而為,但生命並不是能永遠維持在「有力量面對問題」的飽滿狀態,當我們的內在沒有力量能為自己做些什麼的時候,算命提供的訊息反而給了我們信心與希望。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期關注育兒家庭議題的兒福聯盟與親子天下,於6日共同舉辦「聽爸媽的話—共創友善育兒環境」座談,現場邀請到親子系臉書粉絲團「林叨囝仔The Lins’ Kids」一家、黃瑽寧醫師、石易平副教授及王婉諭立委等進行對話,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如何從硬體環境及社會氛圍建構友善育兒環境。除了育兒家長到場發聲之外,現場也播放兒福聯盟2022年育兒支持議題愛心大使-林心如所拍攝的「小朋友,是讓人更好的朋友」形象廣告。心如說自己生孩子後的最大改變是變得更加有耐性,對待他人也更有同理心,教育孩子雖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看到孩子能力逐漸「解鎖」,一切都很值得,也希望大家在公共場合聽到孩子哭時,能多一點包容,給爸媽多一點支持。
兒福聯盟林志嘉董事長致詞時表示,雖然現在政府提供多項經濟補助,減輕家長育兒負擔,但較少關心家長帶孩子外出遇到的不友善狀況,希望藉由這次座談的分享,集思廣益來為爸媽打造方便外出的友善育兒環境。座談現場也公布兒福聯盟「2022年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友善育兒環境篇」結果,呈現當前台灣家長對育兒環境的親身經歷及滿意度。
育有六寶的親子系臉書粉絲團「林叨囝仔The Lins’ Kids」媽媽陳珮芬和爸爸林時民一起到場分享養育六個孩子的經歷。育兒11年的他們雖然感覺到政府對於育兒家庭的支持有變多,但育兒環境不論是硬體設施或是社會氛圍都還有改善的空間。媽媽陳珮芬表示硬體設施的部分親子停車位幾乎很難找到,就算找到空間也不夠大,難以讓嬰兒提籃順利上下車,以及買車票只有前兩胎有優惠,反倒像是在懲罰育有多胎的父母。
黃瑽寧醫師則表示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教養方式,大部分的育兒困境反而不是硬體,更廣大的父母遇到的困境其實是「時間」,進入職場後很多產業對於育兒父母不友善的狀況就顯現出來,即使有育嬰假也很多父母還是不敢請,但孩子其實是需要很多時間陪伴的,建議企業都開始遠距工作的措施,成為一個常態。
石易平副教授也提到,現在社會對於育兒家庭的不友善是讓人不願生育的一大原因,並舉例新聞時事,有店家要求小孩背完圓周率後面30位才可以進入,小孩在現代社會似乎被貼上不能控制自己、髒亂的標籤。石易平副教授建議友善親子的大方向是「時間」,包含父母上下班工時和學校的上下學時間設計,可以更親子友善,才能有工作時間和陪伴孩子成長的平衡。
王婉諭立委也到場表示,政府一直以來多著重在經濟面的補助,但現行育兒津貼排富條款仍不太合理,育兒家庭的負擔其實非常大,即使是月薪十萬的父母,一個月光安親班也需要負擔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所得,且只有經濟面補助很難讓民眾有感或成為大家願意生育的原因,育兒友善的硬體設施和社會氛圍應並重。
今(2022)年初,兒福聯盟邀請已生育一個孩子的夫妻及未生育孩子的夫妻,辦理4場次的焦點團體,透過彙整與會者對育兒的期待及分享育兒經驗,發表「2022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兒盟指出,根據育兒家長及育齡夫妻所傳達的心聲可知,台灣當前的育兒環境存在「硬體設施不友善」、「社會氛圍不友善」兩大困境:
(一)硬體設施不友善,帶幼兒出門障礙重重 育兒家庭提到帶幼兒出門的日常,免不了會碰到硬體設施設備缺乏的問題,如:親子車廂一票難求、餐廳廁所或公共空間男廁沒有尿布台、親子停車位被占用、上下車空間太窄等問題。此外,與會的育兒家長也提及,適合幼兒活動的戶外空間明顯不足,尤其都會區之外的地區,可以讓幼兒活動的公園或公共場館更缺乏,少有讓育兒家庭安心的空間可供孩子們活動放電,難以促進幼兒身心平衡發展。
(二)社會氛圍不友善,育兒家庭承受諸多壓力 除了具體的設施設備問題外,育兒家庭帶幼兒出門、用餐,免不了會在意其他路人看待自己和孩子的眼光,如果正好孩子哭鬧,又遇到包容度比較低、甚至想干涉、批評家長教養狀況的陌生人,育兒家庭往往需要同時處理孩子,又得回應他人的指責和抱怨,十分困窘和難熬。未生育夫妻也表示,雖然還沒有帶孩子外出的經驗,但對於社會氛圍是否友善育兒,也有很深的感觸,也會擔心自己是否能承擔這些異樣眼光和壓力。
兒福聯盟白麗芳執行長表示,兒福聯盟從2012年調查發現,育兒家長面臨「行路難、如廁難與搭車難」的外出困境,之後促成「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法,增訂孕婦及親子停車位、親子廁所盥洗室及親子車廂等友善育兒環境的條款。雖有相關法條加持,但實體環境改善的速度,仍跟不上家長的需求;兒盟2017年調查發現,近6成媽媽覺得外在環境不友善、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很有壓力;兒盟今年「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也發現,家長仍覺得當前育兒環境不夠友善,雖然法規有進步,有各式親子友善設施的設立,但設施似乎不符合家長需求,像是親子停車格不夠大、親子車廂不夠多等等。因此,兒盟呼籲政府,應普設從育兒需求出發的各項硬體設施,營造同理、體諒育兒家庭的社會氛圍,讓台灣家長更可以安心育兒。
綜合兒福聯盟2022「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及親子天下爸媽心聲,對於已生育及未生育家庭造成無形的心理壓力。兒福聯盟與親子天下共同提出以下三點訴求,呼籲政府重視家長的需求,回應家長的困境與期待,讓台灣的育兒家庭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一)普設育兒設施 我國雖有設置孕婦及親子停車位、親子廁所盥洗室及親子車廂的法源,但實際設置與使用情形,至今無從得知,建議政府對於友善育兒設施進行全國性盤點,並針對設置情況不佳的地區持續追蹤改善,以增加育兒設施的普及率,讓育兒家長帶孩子出門安心無礙。
(二)同理取代指責 在公共場合遇到帶孩子出門的家長,請社會大眾多點耐心,多點禮讓,多點體諒、包容和支持,藉此提升整體台灣社會友善育兒的氛圍,讓每位育兒家長出門在外,都能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同理與善意。
(三)多聽爸媽的話 檢視政府近年來推出的育兒政策,多聚焦於加碼育兒津貼及幼托補助,對於育兒家庭日常使用的公共空間友善度關注不足,建議政府應從家長觀點出發,訂定相關法規時,多邀請家長參與,廣納家長意見,才能規劃出對育兒家庭更友善的公共空間,減輕家長外出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