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葉有愛時,便化成花朵。花朵敬拜,結出果實。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 ——漂鳥集
The leaf becomes flower when it loves.The flower becomes fruit when it worship.The roots below the earth claim no rewards for making the branches fruitful.——Stray Birds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是在看電影《返校》的時候,殷老師在讀書會中帶大家讀的句子。
電影之所以選了這首詩,或許是為了間接傳遞出「愛與崇拜」的不同,年少的女主角方芮欣將對張老師的崇拜視為是愛,內心渴望著依賴與佔有張老師。
當然,我們都是凡人,凡人的愛經常是參與著七情六慾的,有所求的。印度詩人泰戈爾以對大自然的觀察,寫出了花朵、樹葉、果實、樹根之間的關係,他所指的「愛」,是屬大自然的,無所求的。
有所求的愛:慾望與害怕的集合體
感情當中,相處之前我們經常會因著對方的影子裡,有著我們認為自己「缺乏」的特質,不自覺被對方「吸引」,而開始仰慕對方、崇拜對方,對方成了自己心理上的依賴。因為在對方的影子裡,有我們「期待」的樣子。開始相處之後,發覺對方不如我們的期待,開始會「害怕」這個影子消失後我們將一無所有,這時開始投入更多的「期望」。
不自在的關係:塔羅中的惡魔牌
有些人開始試圖「改變對方」,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或是想「試圖控制事情的發生」。我們希望這個可以仰慕、依賴的對象的影子,可以一直與自己的影子在一起。也因為對方感受了這股控制,開始擔心無法做真實的自己,關係開始不自在了。
塔羅牌的惡魔牌,惡魔將慾望與害怕化為鎖鏈,牽引住兩個互相吸引的人,使我們屈服於惡魔的鎖鏈之下,控製或者被支配,背景則是一片虛無的黑暗。 (見惡魔牌牌義)
不愛自己,所以渴求被愛。
有所求的愛,所求的就是被愛,為了得到被愛的感覺,不斷投入付出與努力,卻經常不是真正站在對方立場認識對方,只是盲目用自己的方式在愛人。會重複這樣的行為,是因為還沒有真正開始愛自己,對自己不夠好、對自己不夠寬容,就像乾涸的土地,渴求水的滋養。
無所求的愛:專注充實自己的生活。
「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
在自然界的動植物,都是盡本分在過好自己的生活的。沒有複雜的心智,去計算付出與得到是不是平衡。樹根僅僅做好他自己,就能使樹枝產生果實,他們是一體,自助而能互助。
自在的關係。
花朵、樹葉、果實、樹根之間,彼此關係既平等獨立卻又互相扶持。
如同戀人牌的畫面,在天使的祝福之下,兩人能自在地坦承與信任,也能接受彼此是平等及獨立的個體。 (見戀人牌牌義)
愛自己,也愛他人。
愛自己這個詞已經講到爛掉,但絕對不是喊口號,而是可以執行的。我們可以從大自然中無所求的愛,去探討什麼是愛?自然界中愛這個詞,包含了寬容、接受、無條件給予、平等、一體。
愛自己的作為,就是好好生活,對自己寬容、接受自己好的壞的情緒、無條件支持自己,每天都做對自己跟身邊人最好且有幫助的事情。
愛自己的事:看書、聽音樂、看電影、唱歌跳舞、爬山、健身、畫畫、與好友談心……
但記得,不是一次性的發洩叫愛自己,而是能支持自己可以「持續好好生活」的事情,對自己寬容,不是對自己縱容。所以這些興趣愛好最好能長遠的經營下去。 (不長遠怎麼叫真愛呢?)
也許找到「真愛的自己」之前,會需要花時間探索,直到找到自己真愛/熱愛的那一面自己之後,一切都值得。
愛他人的事:與他人一起完成彼此愛好的事、看見他人的需求而適時給予協助、真正去認識對方、同理傾聽對方……
然而這個前提,依然是建立在愛自己上,充分的認識自己與愛自己之後,我們才能平等對待他人,才能自愛而能相愛,愛人如愛己。
什麼是愛?
愛,等如充分的認識自己、無條件寬恕自己、接受自己,釋放自己,最後擴及到平等對待身邊的每個人。
我們這一生,都在學習如何愛。
不知道如何愛時,我們可以像詩人泰戈爾一樣,觀察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只要多多靜下心感受自然中的萬物,一定能有所體悟,若是你對閱讀有興趣,推薦你也跟我一起讀他的詩集。
此外,學習塔羅牌或者找尋塔羅占卜師諮詢感情問題,也是學習如何愛的方式,可以協助改進自己在感情中運用不當的想法或情緒,轉往成為更好的自己。
—
—
樹葉有愛時,便化成花朵。花朵敬拜,結出果實。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 ——漂鳥集
The leaf becomes flower when it loves.The flower becomes fruit when it worship.The roots below the earth claim no rewards for making the branches fruitful.——Stray Birds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是在看電影《返校》的時候,殷老師在讀書會中帶大家讀的句子。
電影之所以選了這首詩,或許是為了間接傳遞出「愛與崇拜」的不同,年少的女主角方芮欣將對張老師的崇拜視為是愛,內心渴望著依賴與佔有張老師。
當然,我們都是凡人,凡人的愛經常是參與著七情六慾的,有所求的。印度詩人泰戈爾以對大自然的觀察,寫出了花朵、樹葉、果實、樹根之間的關係,他所指的「愛」,是屬大自然的,無所求的。
有所求的愛:慾望與害怕的集合體
感情當中,相處之前我們經常會因著對方的影子裡,有著我們認為自己「缺乏」的特質,不自覺被對方「吸引」,而開始仰慕對方、崇拜對方,對方成了自己心理上的依賴。因為在對方的影子裡,有我們「期待」的樣子。開始相處之後,發覺對方不如我們的期待,開始會「害怕」這個影子消失後我們將一無所有,這時開始投入更多的「期望」。
不自在的關係:塔羅中的惡魔牌
有些人開始試圖「改變對方」,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或是想「試圖控制事情的發生」。我們希望這個可以仰慕、依賴的對象的影子,可以一直與自己的影子在一起。也因為對方感受了這股控制,開始擔心無法做真實的自己,關係開始不自在了。
塔羅牌的惡魔牌,惡魔將慾望與害怕化為鎖鏈,牽引住兩個互相吸引的人,使我們屈服於惡魔的鎖鏈之下,控製或者被支配,背景則是一片虛無的黑暗。 (見惡魔牌牌義)
不愛自己,所以渴求被愛。
有所求的愛,所求的就是被愛,為了得到被愛的感覺,不斷投入付出與努力,卻經常不是真正站在對方立場認識對方,只是盲目用自己的方式在愛人。會重複這樣的行為,是因為還沒有真正開始愛自己,對自己不夠好、對自己不夠寬容,就像乾涸的土地,渴求水的滋養。
無所求的愛:專注充實自己的生活。
「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
在自然界的動植物,都是盡本分在過好自己的生活的。沒有複雜的心智,去計算付出與得到是不是平衡。樹根僅僅做好他自己,就能使樹枝產生果實,他們是一體,自助而能互助。
自在的關係。
花朵、樹葉、果實、樹根之間,彼此關係既平等獨立卻又互相扶持。
如同戀人牌的畫面,在天使的祝福之下,兩人能自在地坦承與信任,也能接受彼此是平等及獨立的個體。 (見戀人牌牌義)
愛自己,也愛他人。
愛自己這個詞已經講到爛掉,但絕對不是喊口號,而是可以執行的。我們可以從大自然中無所求的愛,去探討什麼是愛?自然界中愛這個詞,包含了寬容、接受、無條件給予、平等、一體。
愛自己的作為,就是好好生活,對自己寬容、接受自己好的壞的情緒、無條件支持自己,每天都做對自己跟身邊人最好且有幫助的事情。
愛自己的事:看書、聽音樂、看電影、唱歌跳舞、爬山、健身、畫畫、與好友談心……
但記得,不是一次性的發洩叫愛自己,而是能支持自己可以「持續好好生活」的事情,對自己寬容,不是對自己縱容。所以這些興趣愛好最好能長遠的經營下去。 (不長遠怎麼叫真愛呢?)
也許找到「真愛的自己」之前,會需要花時間探索,直到找到自己真愛/熱愛的那一面自己之後,一切都值得。
愛他人的事:與他人一起完成彼此愛好的事、看見他人的需求而適時給予協助、真正去認識對方、同理傾聽對方……
然而這個前提,依然是建立在愛自己上,充分的認識自己與愛自己之後,我們才能平等對待他人,才能自愛而能相愛,愛人如愛己。
什麼是愛?
愛,等如充分的認識自己、無條件寬恕自己、接受自己,釋放自己,最後擴及到平等對待身邊的每個人。
我們這一生,都在學習如何愛。
不知道如何愛時,我們可以像詩人泰戈爾一樣,觀察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只要多多靜下心感受自然中的萬物,一定能有所體悟,若是你對閱讀有興趣,推薦你也跟我一起讀他的詩集。
此外,學習塔羅牌或者找尋塔羅占卜師諮詢感情問題,也是學習如何愛的方式,可以協助改進自己在感情中運用不當的想法或情緒,轉往成為更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