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冬日傍晚,我出門前去體驗讀心術,這次是塔羅牌算命占卜。我熟知冷讀術(cold reading),知道哪些特徵或線索會讓算命師讀出我的未來。我苦心思索該透露哪些細節又該抹去哪些線索。我該把婚戒拿下嗎?或者別帶皮夾?我該穿什麼?最後,我決定以真實形象上場(但不用真名),讓這個實驗更加逼真。

占卜師開口問道,你想問什麼問題?我選擇事業。很快地,這個男人忙不迭地告訴我出版業的麻煩困擾、事業生涯充滿各種不確定,數位化更讓出版業雪上加霜。占卜師提到我可能工作不保,但不時加上樂觀說辭,據他所說,儘管一切難以掌握,但總會雨過天晴。他甚至知道當我最徬徨無措的時刻,曾想過要放棄一切。如果這一行逐漸沒落,我能順利轉行嗎?

當然,塔羅牌先生並不是真的在講出版業,他根本不知道我是個作家。他只是說些通用於不同行業的評論,以及大部分年輕女性在事業初期會遇到的困境與瓶頸,那些我們會捫心自問的問題。誰不擔憂他們的事業會如何發展?誰不認為他們的行業面臨轉折點,正在載浮載沉?

誰不曾想過放棄一切,轉身離開?塔羅牌先生所說的每句話都適用於各行各業,但對我來說,他似乎真有過人的洞察力,知道我的生活和工作。他對我下了一個振奮人心的結語:終會雨過天晴,我不用擔心失業或失去賺錢能力——只要我別懷疑自己,壞了好事。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我可能會阻礙自己成功。我得停止那些侵蝕人心的思考模式,從更正面、更有建設性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做得到,就能站上世界峰巔。這建議還真不賴,我心懷感激地點頭同意,接著離開走回街上。也許,塔羅占卜真有兩把刷子。

通靈人士(包括詐欺犯)不只是厲害的冷讀大師和心理學家。他練習過無數次好讓技巧臻於純熟,熱切地避免犯下任何錯誤。若在判讀下手目標、對症下藥的過程中出了差錯,那可是得不償失,足以毀掉整個詐騙大計。事實上,即使是一般人,只要你熟知冷讀術,就能講中不少別人的事,甚至讓人大為吃驚。

1988 年,心理學家琳達.阿貝萊特(Linda Albright)和康乃狄克大學的研究團隊做了三項研究,試圖理解當雙方在完全不認識的情況下——阿貝萊特稱為「零相識」(zero acquaintance)條件——人若有明確動機,是否能夠精準判讀對方。她發現受試者在個性外向和嚴謹自律兩項的判讀都很準確,觀察者注意到這些特質,而被觀察者也認同自己帶給人這種印象。在另一系列的調查研究中,動機強的人比較擅於分辨陌生人的臉部情緒表達和聲音抑揚頓挫。同時,有動機的人也會比較精準判斷陌生人的內在情緒。

心電感應怎麼做?抽離身體放開自己

2010 年,艾普利和本古里昂大學的塔爾.艾亞(Tal Eyal)公布一連串增進人際與心理認知技巧的實驗研究結果。他們的論文標題定為〈如何像是有心電感應?〉(How to Seem Telepathic)。學者們發現常人所犯的錯誤,都歸因於我們把自我分析與分析他人混淆在一塊。

我們在分析自己時會鉅細靡遺、注意每個旁枝末節與當下情境。然而,在分析他人時,容易概略化、抽象化,而不會深入探究。舉例來說,當我們回答與自身或他人相關的問題時,我們的思考模式截然不同。比如面對像「你多有魅力?」的問題,我們馬上想到自己的外表,回想今天早上的髮型如何,是否睡飽、精神抖擻,身上穿的襯衫是否能讓氣色看起來更好。當問的是別人多有魅力時,我們會依整體印象構成表面判斷。因此,我們混淆了兩件重要事情:第一,我們不知道別人對我們的印象;第二,我們搞不懂別人對他們自己的印象。

然而,若我們調整分析他人與自己的方式,馬上就會變得直覺敏銳且精準。有一項研究發現,受試者若以為別人不會在當下評價自己的照片,而是幾個月後才評價時,他們突然能精確指出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模樣。而在另一項實驗中,受試者錄下一段形容自己的話,研究人員告訴他們這段錄音將在幾個月後播放。突然間,就像前面的試驗一樣,受試者的觀察角度改變了。藉由增加時間距離,受試者換成旁觀者的視角,用比較抽象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為,因此,他們意識到實際生活中別人眼中的自己,不再陷於自己的想法中。

對事業心強的讀心者來說(也就是正在物色下手目標的騙子)這技巧非常重要,你得懂得別人用什麼線索來評斷你,而哪些線索毫無用處。如果你覺得自己看來精神不濟,那麼自信心就會隨之降低,因而欠缺說服力。但若你明白根本沒人會注意到你氣色不佳,你的整體風度舉止才有決定性的影響,你就會著重於加強整體印象,而不因旁支末節影響自信。

艾普利和艾亞在第二次的系列研究中觀察到兩個相斥的效果:我們和旁人處在如同我們與自我一樣親密的解釋水平(level of construal)1時,我們是否能夠精準地判讀別人?這次,艾普利和艾亞把其他學生的照片交給受試者,分別告訴他們這些照片是在當天或幾個月前拍攝。顯而易見地,比起幾個月前的照片,受試者在判斷時比較注重當天拍攝的照片的瑣碎細節——他們觀看當天的照片和觀看自己的水平相同,因此特別注意微小細節。想法上的簡單變化,卻能帶來可觀的利益。詐欺犯觀察每個人都一樣縝密周詳。若要選定下手目標,精確性舉足輕重。

詐欺者想知道的不只是別人如何看待他們,他們想要毫釐不差地展現自己希望在別人心中留下的印象與影響力。

和別人充滿共通點?熟悉感可能讓你更悲劇

不僅如此,詐欺犯會在與目標相處的過程中得到新資訊並善加利用,讓我們損失更多。人們傾向信任感到熟悉、和自己有共通點的人,在我們心中他們和一般陌生人不同,我們會向他們敞開心房:那些和我們類似、彼此認識或認知相近的人,比較不會傷害我們。而且,他們比較瞭解我們。如果你初識某人,發現對方和你一樣都喜歡看同一種喜劇表演,還喜歡同一種休閒洋裝,那說不定你們在其他領域也有相同喜好,能相處愉快。而我們難以理解那些和我們差異很大的人的動機想法,而且那些人說不定心存惡意。

剛開始進行塔羅占卜時,我的靈媒拋出一個聽來無關緊要的問題:「你不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吧?」我回答,不,我不是。他語帶認同地回答,他也不是,但他絕不會搬去別的地方生活。我同意地點點頭。占卜過程中,他不斷提出這些「共通點」——他對自己的事業也猶疑不安,他想做些改變,他其實喜歡藝術創作,而且有時覺得自己似乎在出賣靈魂,但他還有帳單要付。占卜結束時,我認為他根本是我的知音(我相信他大部分的客戶也都有這種感受,就像米歇爾的客人視她為知交,認為兩人有很多共通點,都和他們一樣在煩惱和抱負中掙扎)。

心理學家麗莎.德布伊恩博士(Lisa DeBruine)請受試者玩一個連貫的信任遊戲。在遊戲中受試者臆測夥伴會怎麼做,據此做出反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囚徒困境」測驗〔prisoner’s dilemma〕,每個人都保持沉默就沒事,但若有人開口而你沒有,那就倒大楣了)。然而,受試者的夥伴其實並不存在。受試者以為的同伴只是出現在照片中的人物,照片用兩種方式動過手腳:經過電腦處理,一張看來是毫不相關的陌生人,而另一張看起來像受試者本人。研究發現,若照片處理得愈像受試者,受試者對假想夥伴的信任度也愈高。看看那張臉,有誰能懷疑它、不尊重它?甚至其他表面共通點,比如生日是同一天(或在同一個月)、名字相似,都會促使受試者對假想夥伴產生更強烈的好感——同時也更願意彼此幫助、互相合作。

由於詐欺犯能輕鬆識破你的喜好,因此他能裝出與你有共通點,讓你感到熟悉——詐欺犯愈擅於偽裝,愈能得到真實資訊。偽裝共通點很簡單,當我們喜歡對方或彼此相處愉快,我們會無意識地模仿他們的行為、表情、手勢,這現象叫做「變色龍效應」(chameleon effect)。

善用變色龍效應,釣魚比你想的容易

把變色龍效應反過來利用,也能達到效果。若我們模仿別人,他們就會親近我們、在我們身上找到相似感。偽裝這種自然的吸引過程並不困難。我們每天常不自覺地運用一些無關緊要的詐騙技巧,有時甚至對自己擅長偽裝的能力心知肚明。我們會重複別人說的話或嗜好興趣,假裝支持同一個球隊,或討厭同一個品牌。這些我們愛用的小手段往往很快就能帶來好處,也是詐欺犯必備的法寶。

美國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建議:「試著真誠地從別人的角度看待事情。」他致力寫就贏得朋友與影響別人的專論,無意間成為詐欺者的培訓寶典。若你身陷麻煩之中?「談論對方能獲得的好處。」某人不經心地提到某件事?記起來,從各種面向再次提及。你是否正確地掌握線索——也許從不符節氣的黝黑皮膚獲悉一個佛羅里達州地址?抓住它,機不可失。只要你能掌握這些訣竅,將處處受人歡迎,你在別人眼中將比實際上更有吸引力。我們的心防消失,你突然間贏得眾人信任,足以影響種種利害關係,物色下手目標並對症下藥只是探囊取物。

第一步,他們先在社群網路上尋找公開資訊,從臉書、LinkedIn 專業人脈網站、MySpace 社交網站、Friendster 交友網站(別忘了,當時可是 2005 年),還有 LiveJournal 網站的「你朋友就是我朋友」計畫。隔天,他們假扮成受害者的大學友人,向這些人發送電郵。若收信人點擊電郵裡附的網址,就會通往和印第安納大學毫無關聯的網站,網站上會要求對方輸入印第安納大學網站需要的登入資訊。

 

 

本文摘自《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商周出版

0

文字

分享

謝爾頓(宅男行不行的主角之一)走進自家公寓的客廳,看到好友李奧納德與霍華德窩在那裡,現場氣氛緊繃。

「怎麼了?」他問道。

「霍華德今晚要睡這裡,他跟老媽吵架。」李奧納德解釋。

「你幫他倒一杯熱飲了嗎?」

李奧納德一臉不解地瞪著謝爾頓看,霍華德則是癱坐在沙發上,不發一語。

「李奧納德!這是社交禮儀,朋友鬱卒時,你應該幫他倒杯熱飲,比如熱茶之類的。」

「來杯茶確實不錯。」霍華德坦言。

溫度可以改變看法

我們的日常用語也充滿類似的譬喻。我們以「溫暖、熱情」(warm)來形容有愛心、反應熱烈的人。我們作客時,可能獲得「熱情接待」或「冷眼對待」。波蘭人可能 mówi ciepło(熱情地談論)某人;在法國,大家有時會用 battre froid a quelqu’un 的說法(字面意思是「冷對某人」),意思是「故意冷落某人」。

早在 1946 年,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阿希(Solomon Asch)的實驗就發現,描述一個人時,加入「熱情」或「冷淡」等字眼,會明顯改變別人對那個人的看法。別人可能認為你很聰明、技巧高超、很堅毅,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是熱情還是冷漠。

阿希發現,一般人認為熱情的人是慷慨大方、善於社交、溫厚良善的。冷漠不僅表示你缺乏上述特質,大家也會覺得你展現出相反的特質:小氣、疏離、刻薄。阿希認為,冷熱之別是社會觀感的基礎。

然而,科學研究經過多年才揭開一個事實:這種根本特質不是簡單的語言學或人為譬喻的產物。我們是在「生理上」,真實感受到人際關係中的「冷暖」。

現在把時間快轉到二十一世紀。2008 年,研究人員在耶魯大學的宏偉建築中做了一項簡單的實驗。一位自願參與的大學生走進心理系大廳,她在那裡遇到一名女性研究助理,說要帶她去四樓的實驗室做實驗。那位助理的手上拿了很多東西:一杯咖啡、一個寫字板、兩本課本。她們兩人一起走向電梯。

在電梯裡,研究助理請那個學生暫時幫她拿著杯子,好讓她在寫字板上隨手記下一些東西。不久,電梯門打開,她們一起走了出來。那位學生不知道的是,實驗的第一部分已經結束了。

一旦進入實驗室,研究人員會請她讀一段文字,那段文字是描述一個虛構的人「某甲」,某甲是聰明、熟練、勤奮、堅定、務實、謹慎的。學生的任務是針對十種性格特徵,為某甲打分數,其中五種性格特徵在語義上與「熱情」或「冷淡」有關。

這項實驗總共有四十一位大學生參與,他們不知道的是,研究人員已經把他們分成兩組。電梯裡,其中一半人被要求拿著的,是從當地咖啡館買來的熱咖啡;另一半的人是拿冰咖啡。這個小差別就足以影響學生對某甲的觀感,相較於拿著冰咖啡的人,拿著熱咖啡的人明顯覺得某甲比較「熱情」。

對心理學家來說,這種發現是突破性的。那表示,身體實際感受到溫暖,確實可能增加心理或社交上的溫暖印象。

這個實驗就此敞開了研究的閘門(包括我自己的研究):研究溫度與社交性之間的關聯。如果暫時拿著一杯熱飲,就足以讓我們覺得某人比較善於交際、值得信賴,那是否也能讓我們覺得自己跟他比較親近呢?

不是身體上的親近,而是心理上與社交上的親密──就像我們說「親近的朋友」或「親近的家人」那種親近?我決心找出答案。

溫暖確實可以拉近關係

電梯裡拿咖啡的實驗做完一年後,我和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的指導教授一起發表了我們的變化版本。我們設計了一個實驗室的研究,當實驗人員忙著在筆電上安裝問卷時,她會請參與者幫忙拿著一個杯子。半數參與者是握著裝熱茶的杯子,另一半是握著裝冰茶的杯子。無論是在電梯裡、還是在實驗室裡,讓人拿著一杯熱飲或冷飲,都會影響參與者對他人的看法。

接下來,是我們實驗的下一步。我們請參與者看一份基本的評估量表,那是畫在一張紙上的幾個簡單的文氏圖(Venn diagram)。每個文氏圖是由兩個圓圈組成。

在量表的左端,兩個圓圈幾乎沒有接觸;在量表的右端,兩個圓圈幾乎完全重疊。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兩個圓圈的重疊面積持續增加。

我們請參與者假設其中一個圓圈代表他本人,另一個圓圈代表實驗人員。我們想知道參與者畫出的兩個圓圈是否有重疊;如果有重疊,重疊比例是多少?我們已經知道,人際關係更好(更投入、更忠誠、更融洽)的人,通常會把圓圈畫得比較重疊。

在我們的實驗中,拿過熱飲的人所畫的圓圈,比拿過冷飲的人所畫的重疊更多。我們因此推論,熱飲組覺得他們自己與實驗人員的自我更融合。簡言之,他們感覺自己與實驗人員更親近了,只因為實驗人員給了他一杯熱飲,而且不用喝下肚,只要拿著就好。

後來,我們又繼續做相關的實驗,結果發現,參與者甚至會開始使用更多的詞彙來描述自己與他人的親近感。這項研究是這樣運作的:在烏特勒支大學,我們不是請參與者握住熱杯或冷杯,而是請他們待在一個暖氣房(攝氏二十二至二十四度)或冷氣房(攝氏十四至十八度)裡。接著,讓他們觀看一段西洋棋的紅棋與白棋移動的影片。

我們請參與者描述他們看到的情況時,一位待在暖氣房的參與者提到:「我看到一個紅棋跟在其他棋子後面,後來吃掉那些棋子。她先吃下左邊的第二棋子,然後吃掉右邊的棋子。接著,她往後移動,又吃下一個棋子。之後,她往前移動,又吃下一個棋子。」

一個待在冷氣房的參與者說:「小兵與皇后去冒險,但皇后不喜歡他,自己走了。這對白方不利,她的行為引發了衝突與問題。小兵只是個蠢蛋,他放任皇后消失,後來大家都很不滿,連驕傲的國王與小兵都很不滿。」

不管是待在冷氣房還是暖氣房,參與者都很容易採用擬人化的敘述。不過,待在暖氣房的參與者使用較多的動詞來描述看到的情況,待在冷氣房的參與者比較喜歡用形容詞。

0

文字

分享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編按:《全腦人生》作者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擁有「腦科學家」和「嚴重中風的康復者」雙重身分,她根據心理學和神經解剖學,用擬人化的方式,將大腦區分為四個人格區域:

前文提過,四大人格是腦半球細胞、迴路、思考及情緒組織功能模組的天然副產物,但這在你的日常生活有何意義?請想想,有哪一天你的內在沒感到衝突?兩個腦半球重視的事物迥然有異,是故,心想著東,腦袋卻說著西,基本上就是大腦不同部位起了爭執。

例如,左腦掌管思考的一號人格,依其價值觀,可能這樣想:「新工作薪水較高,明顯是升官,但要去新城市,我該接下嗎?」右腦掌管思考的四號人格,卻可能這樣想:「目前的工作可以讓孩子待在熟悉的學校環境,和親友維繫感情,我該繼續做這份工作嗎?」

同理,左腦掌管情緒的二號人格可能這樣想:「這人傷得我好深,我只想討回公道,也想狠狠傷害他。」右腦掌管情緒的三號人格則是:「我就從遠處表達我的關愛,盡可能遠離對方,並創造我需要的空間和時間,這樣心靈的傷才可能癒合,帶著尊嚴,往前邁進。」

若遇到上述情境,要是我們能了解是哪個人格出現在對話中,驅動因子是什麼,就能讓我們有意識的做出選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要怎麼才能成為那樣的人。

了解彼此,共同合作,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益

你愈來愈會辨識自己的四大人格,學會欣賞、重視各人格的技能組合,就得以更有意識的做出選擇。

不過,只是了解這些人格還不夠,最終目標是讓這些人格彼此熟悉,足以打造健康的互動關係;四大人格將集為一體,善用你所有天生才華,齊心並進。

不管是賽場上的球隊,還是職場上的同事,任何情況下,團隊成員都會集合開會,評估情勢,制定策略。你的大腦團隊則由四大人格組成,隨時都可開會,分析你人生的情勢,共同決定下一個情境中想當什麼人、要怎麼達到目的。

本書第二部除了仔細審視四大人格,還將說明大腦會議(Brain Huddle)的五大步驟,目的是要:有意識的暫停思緒,召喚四大人格進入我們的意識,接著以團隊之力,思量最好的下一步。

我鼓勵各位平常沒事就多練習召開大腦會議,以便大腦快捷有效的制定重大決策。如果你願意在日常承平時期訓練四大人格攜手合作,兵荒馬亂之時,就能收穫極大助益。

一個冬日傍晚,我出門前去體驗讀心術,這次是塔羅牌算命占卜。我熟知冷讀術(cold reading),知道哪些特徵或線索會讓算命師讀出我的未來。我苦心思索該透露哪些細節又該抹去哪些線索。我該把婚戒拿下嗎?或者別帶皮夾?我該穿什麼?最後,我決定以真實形象上場(但不用真名),讓這個實驗更加逼真。

占卜師開口問道,你想問什麼問題?我選擇事業。很快地,這個男人忙不迭地告訴我出版業的麻煩困擾、事業生涯充滿各種不確定,數位化更讓出版業雪上加霜。占卜師提到我可能工作不保,但不時加上樂觀說辭,據他所說,儘管一切難以掌握,但總會雨過天晴。他甚至知道當我最徬徨無措的時刻,曾想過要放棄一切。如果這一行逐漸沒落,我能順利轉行嗎?

當然,塔羅牌先生並不是真的在講出版業,他根本不知道我是個作家。他只是說些通用於不同行業的評論,以及大部分年輕女性在事業初期會遇到的困境與瓶頸,那些我們會捫心自問的問題。誰不擔憂他們的事業會如何發展?誰不認為他們的行業面臨轉折點,正在載浮載沉?

誰不曾想過放棄一切,轉身離開?塔羅牌先生所說的每句話都適用於各行各業,但對我來說,他似乎真有過人的洞察力,知道我的生活和工作。他對我下了一個振奮人心的結語:終會雨過天晴,我不用擔心失業或失去賺錢能力——只要我別懷疑自己,壞了好事。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我可能會阻礙自己成功。我得停止那些侵蝕人心的思考模式,從更正面、更有建設性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做得到,就能站上世界峰巔。這建議還真不賴,我心懷感激地點頭同意,接著離開走回街上。也許,塔羅占卜真有兩把刷子。

通靈人士(包括詐欺犯)不只是厲害的冷讀大師和心理學家。他練習過無數次好讓技巧臻於純熟,熱切地避免犯下任何錯誤。若在判讀下手目標、對症下藥的過程中出了差錯,那可是得不償失,足以毀掉整個詐騙大計。事實上,即使是一般人,只要你熟知冷讀術,就能講中不少別人的事,甚至讓人大為吃驚。

1988 年,心理學家琳達.阿貝萊特(Linda Albright)和康乃狄克大學的研究團隊做了三項研究,試圖理解當雙方在完全不認識的情況下——阿貝萊特稱為「零相識」(zero acquaintance)條件——人若有明確動機,是否能夠精準判讀對方。她發現受試者在個性外向和嚴謹自律兩項的判讀都很準確,觀察者注意到這些特質,而被觀察者也認同自己帶給人這種印象。在另一系列的調查研究中,動機強的人比較擅於分辨陌生人的臉部情緒表達和聲音抑揚頓挫。同時,有動機的人也會比較精準判斷陌生人的內在情緒。

心電感應怎麼做?抽離身體放開自己

2010 年,艾普利和本古里昂大學的塔爾.艾亞(Tal Eyal)公布一連串增進人際與心理認知技巧的實驗研究結果。他們的論文標題定為〈如何像是有心電感應?〉(How to Seem Telepathic)。學者們發現常人所犯的錯誤,都歸因於我們把自我分析與分析他人混淆在一塊。

我們在分析自己時會鉅細靡遺、注意每個旁枝末節與當下情境。然而,在分析他人時,容易概略化、抽象化,而不會深入探究。舉例來說,當我們回答與自身或他人相關的問題時,我們的思考模式截然不同。比如面對像「你多有魅力?」的問題,我們馬上想到自己的外表,回想今天早上的髮型如何,是否睡飽、精神抖擻,身上穿的襯衫是否能讓氣色看起來更好。當問的是別人多有魅力時,我們會依整體印象構成表面判斷。因此,我們混淆了兩件重要事情:第一,我們不知道別人對我們的印象;第二,我們搞不懂別人對他們自己的印象。

然而,若我們調整分析他人與自己的方式,馬上就會變得直覺敏銳且精準。有一項研究發現,受試者若以為別人不會在當下評價自己的照片,而是幾個月後才評價時,他們突然能精確指出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模樣。而在另一項實驗中,受試者錄下一段形容自己的話,研究人員告訴他們這段錄音將在幾個月後播放。突然間,就像前面的試驗一樣,受試者的觀察角度改變了。藉由增加時間距離,受試者換成旁觀者的視角,用比較抽象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為,因此,他們意識到實際生活中別人眼中的自己,不再陷於自己的想法中。

對事業心強的讀心者來說(也就是正在物色下手目標的騙子)這技巧非常重要,你得懂得別人用什麼線索來評斷你,而哪些線索毫無用處。如果你覺得自己看來精神不濟,那麼自信心就會隨之降低,因而欠缺說服力。但若你明白根本沒人會注意到你氣色不佳,你的整體風度舉止才有決定性的影響,你就會著重於加強整體印象,而不因旁支末節影響自信。

艾普利和艾亞在第二次的系列研究中觀察到兩個相斥的效果:我們和旁人處在如同我們與自我一樣親密的解釋水平(level of construal)1時,我們是否能夠精準地判讀別人?這次,艾普利和艾亞把其他學生的照片交給受試者,分別告訴他們這些照片是在當天或幾個月前拍攝。顯而易見地,比起幾個月前的照片,受試者在判斷時比較注重當天拍攝的照片的瑣碎細節——他們觀看當天的照片和觀看自己的水平相同,因此特別注意微小細節。想法上的簡單變化,卻能帶來可觀的利益。詐欺犯觀察每個人都一樣縝密周詳。若要選定下手目標,精確性舉足輕重。

詐欺者想知道的不只是別人如何看待他們,他們想要毫釐不差地展現自己希望在別人心中留下的印象與影響力。

和別人充滿共通點?熟悉感可能讓你更悲劇

不僅如此,詐欺犯會在與目標相處的過程中得到新資訊並善加利用,讓我們損失更多。人們傾向信任感到熟悉、和自己有共通點的人,在我們心中他們和一般陌生人不同,我們會向他們敞開心房:那些和我們類似、彼此認識或認知相近的人,比較不會傷害我們。而且,他們比較瞭解我們。如果你初識某人,發現對方和你一樣都喜歡看同一種喜劇表演,還喜歡同一種休閒洋裝,那說不定你們在其他領域也有相同喜好,能相處愉快。而我們難以理解那些和我們差異很大的人的動機想法,而且那些人說不定心存惡意。

剛開始進行塔羅占卜時,我的靈媒拋出一個聽來無關緊要的問題:「你不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吧?」我回答,不,我不是。他語帶認同地回答,他也不是,但他絕不會搬去別的地方生活。我同意地點點頭。占卜過程中,他不斷提出這些「共通點」——他對自己的事業也猶疑不安,他想做些改變,他其實喜歡藝術創作,而且有時覺得自己似乎在出賣靈魂,但他還有帳單要付。占卜結束時,我認為他根本是我的知音(我相信他大部分的客戶也都有這種感受,就像米歇爾的客人視她為知交,認為兩人有很多共通點,都和他們一樣在煩惱和抱負中掙扎)。

心理學家麗莎.德布伊恩博士(Lisa DeBruine)請受試者玩一個連貫的信任遊戲。在遊戲中受試者臆測夥伴會怎麼做,據此做出反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囚徒困境」測驗〔prisoner’s dilemma〕,每個人都保持沉默就沒事,但若有人開口而你沒有,那就倒大楣了)。然而,受試者的夥伴其實並不存在。受試者以為的同伴只是出現在照片中的人物,照片用兩種方式動過手腳:經過電腦處理,一張看來是毫不相關的陌生人,而另一張看起來像受試者本人。研究發現,若照片處理得愈像受試者,受試者對假想夥伴的信任度也愈高。看看那張臉,有誰能懷疑它、不尊重它?甚至其他表面共通點,比如生日是同一天(或在同一個月)、名字相似,都會促使受試者對假想夥伴產生更強烈的好感——同時也更願意彼此幫助、互相合作。

由於詐欺犯能輕鬆識破你的喜好,因此他能裝出與你有共通點,讓你感到熟悉——詐欺犯愈擅於偽裝,愈能得到真實資訊。偽裝共通點很簡單,當我們喜歡對方或彼此相處愉快,我們會無意識地模仿他們的行為、表情、手勢,這現象叫做「變色龍效應」(chameleon effect)。

善用變色龍效應,釣魚比你想的容易

把變色龍效應反過來利用,也能達到效果。若我們模仿別人,他們就會親近我們、在我們身上找到相似感。偽裝這種自然的吸引過程並不困難。我們每天常不自覺地運用一些無關緊要的詐騙技巧,有時甚至對自己擅長偽裝的能力心知肚明。我們會重複別人說的話或嗜好興趣,假裝支持同一個球隊,或討厭同一個品牌。這些我們愛用的小手段往往很快就能帶來好處,也是詐欺犯必備的法寶。

美國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建議:「試著真誠地從別人的角度看待事情。」他致力寫就贏得朋友與影響別人的專論,無意間成為詐欺者的培訓寶典。若你身陷麻煩之中?「談論對方能獲得的好處。」某人不經心地提到某件事?記起來,從各種面向再次提及。你是否正確地掌握線索——也許從不符節氣的黝黑皮膚獲悉一個佛羅里達州地址?抓住它,機不可失。只要你能掌握這些訣竅,將處處受人歡迎,你在別人眼中將比實際上更有吸引力。我們的心防消失,你突然間贏得眾人信任,足以影響種種利害關係,物色下手目標並對症下藥只是探囊取物。

第一步,他們先在社群網路上尋找公開資訊,從臉書、LinkedIn 專業人脈網站、MySpace 社交網站、Friendster 交友網站(別忘了,當時可是 2005 年),還有 LiveJournal 網站的「你朋友就是我朋友」計畫。隔天,他們假扮成受害者的大學友人,向這些人發送電郵。若收信人點擊電郵裡附的網址,就會通往和印第安納大學毫無關聯的網站,網站上會要求對方輸入印第安納大學網站需要的登入資訊。

 

 

本文摘自《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商周出版

0

文字

分享

謝爾頓(宅男行不行的主角之一)走進自家公寓的客廳,看到好友李奧納德與霍華德窩在那裡,現場氣氛緊繃。

「怎麼了?」他問道。

「霍華德今晚要睡這裡,他跟老媽吵架。」李奧納德解釋。

「你幫他倒一杯熱飲了嗎?」

李奧納德一臉不解地瞪著謝爾頓看,霍華德則是癱坐在沙發上,不發一語。

「李奧納德!這是社交禮儀,朋友鬱卒時,你應該幫他倒杯熱飲,比如熱茶之類的。」

「來杯茶確實不錯。」霍華德坦言。

溫度可以改變看法

我們的日常用語也充滿類似的譬喻。我們以「溫暖、熱情」(warm)來形容有愛心、反應熱烈的人。我們作客時,可能獲得「熱情接待」或「冷眼對待」。波蘭人可能 mówi ciepło(熱情地談論)某人;在法國,大家有時會用 battre froid a quelqu’un 的說法(字面意思是「冷對某人」),意思是「故意冷落某人」。

早在 1946 年,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阿希(Solomon Asch)的實驗就發現,描述一個人時,加入「熱情」或「冷淡」等字眼,會明顯改變別人對那個人的看法。別人可能認為你很聰明、技巧高超、很堅毅,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是熱情還是冷漠。

阿希發現,一般人認為熱情的人是慷慨大方、善於社交、溫厚良善的。冷漠不僅表示你缺乏上述特質,大家也會覺得你展現出相反的特質:小氣、疏離、刻薄。阿希認為,冷熱之別是社會觀感的基礎。

然而,科學研究經過多年才揭開一個事實:這種根本特質不是簡單的語言學或人為譬喻的產物。我們是在「生理上」,真實感受到人際關係中的「冷暖」。

現在把時間快轉到二十一世紀。2008 年,研究人員在耶魯大學的宏偉建築中做了一項簡單的實驗。一位自願參與的大學生走進心理系大廳,她在那裡遇到一名女性研究助理,說要帶她去四樓的實驗室做實驗。那位助理的手上拿了很多東西:一杯咖啡、一個寫字板、兩本課本。她們兩人一起走向電梯。

在電梯裡,研究助理請那個學生暫時幫她拿著杯子,好讓她在寫字板上隨手記下一些東西。不久,電梯門打開,她們一起走了出來。那位學生不知道的是,實驗的第一部分已經結束了。

一旦進入實驗室,研究人員會請她讀一段文字,那段文字是描述一個虛構的人「某甲」,某甲是聰明、熟練、勤奮、堅定、務實、謹慎的。學生的任務是針對十種性格特徵,為某甲打分數,其中五種性格特徵在語義上與「熱情」或「冷淡」有關。

這項實驗總共有四十一位大學生參與,他們不知道的是,研究人員已經把他們分成兩組。電梯裡,其中一半人被要求拿著的,是從當地咖啡館買來的熱咖啡;另一半的人是拿冰咖啡。這個小差別就足以影響學生對某甲的觀感,相較於拿著冰咖啡的人,拿著熱咖啡的人明顯覺得某甲比較「熱情」。

對心理學家來說,這種發現是突破性的。那表示,身體實際感受到溫暖,確實可能增加心理或社交上的溫暖印象。

這個實驗就此敞開了研究的閘門(包括我自己的研究):研究溫度與社交性之間的關聯。如果暫時拿著一杯熱飲,就足以讓我們覺得某人比較善於交際、值得信賴,那是否也能讓我們覺得自己跟他比較親近呢?

不是身體上的親近,而是心理上與社交上的親密──就像我們說「親近的朋友」或「親近的家人」那種親近?我決心找出答案。

溫暖確實可以拉近關係

電梯裡拿咖啡的實驗做完一年後,我和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的指導教授一起發表了我們的變化版本。我們設計了一個實驗室的研究,當實驗人員忙著在筆電上安裝問卷時,她會請參與者幫忙拿著一個杯子。半數參與者是握著裝熱茶的杯子,另一半是握著裝冰茶的杯子。無論是在電梯裡、還是在實驗室裡,讓人拿著一杯熱飲或冷飲,都會影響參與者對他人的看法。

接下來,是我們實驗的下一步。我們請參與者看一份基本的評估量表,那是畫在一張紙上的幾個簡單的文氏圖(Venn diagram)。每個文氏圖是由兩個圓圈組成。

在量表的左端,兩個圓圈幾乎沒有接觸;在量表的右端,兩個圓圈幾乎完全重疊。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兩個圓圈的重疊面積持續增加。

我們請參與者假設其中一個圓圈代表他本人,另一個圓圈代表實驗人員。我們想知道參與者畫出的兩個圓圈是否有重疊;如果有重疊,重疊比例是多少?我們已經知道,人際關係更好(更投入、更忠誠、更融洽)的人,通常會把圓圈畫得比較重疊。

在我們的實驗中,拿過熱飲的人所畫的圓圈,比拿過冷飲的人所畫的重疊更多。我們因此推論,熱飲組覺得他們自己與實驗人員的自我更融合。簡言之,他們感覺自己與實驗人員更親近了,只因為實驗人員給了他一杯熱飲,而且不用喝下肚,只要拿著就好。

後來,我們又繼續做相關的實驗,結果發現,參與者甚至會開始使用更多的詞彙來描述自己與他人的親近感。這項研究是這樣運作的:在烏特勒支大學,我們不是請參與者握住熱杯或冷杯,而是請他們待在一個暖氣房(攝氏二十二至二十四度)或冷氣房(攝氏十四至十八度)裡。接著,讓他們觀看一段西洋棋的紅棋與白棋移動的影片。

我們請參與者描述他們看到的情況時,一位待在暖氣房的參與者提到:「我看到一個紅棋跟在其他棋子後面,後來吃掉那些棋子。她先吃下左邊的第二棋子,然後吃掉右邊的棋子。接著,她往後移動,又吃下一個棋子。之後,她往前移動,又吃下一個棋子。」

一個待在冷氣房的參與者說:「小兵與皇后去冒險,但皇后不喜歡他,自己走了。這對白方不利,她的行為引發了衝突與問題。小兵只是個蠢蛋,他放任皇后消失,後來大家都很不滿,連驕傲的國王與小兵都很不滿。」

不管是待在冷氣房還是暖氣房,參與者都很容易採用擬人化的敘述。不過,待在暖氣房的參與者使用較多的動詞來描述看到的情況,待在冷氣房的參與者比較喜歡用形容詞。

0

文字

分享

編按:《全腦人生》作者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擁有「腦科學家」和「嚴重中風的康復者」雙重身分,她根據心理學和神經解剖學,用擬人化的方式,將大腦區分為四個人格區域:

前文提過,四大人格是腦半球細胞、迴路、思考及情緒組織功能模組的天然副產物,但這在你的日常生活有何意義?請想想,有哪一天你的內在沒感到衝突?兩個腦半球重視的事物迥然有異,是故,心想著東,腦袋卻說著西,基本上就是大腦不同部位起了爭執。

例如,左腦掌管思考的一號人格,依其價值觀,可能這樣想:「新工作薪水較高,明顯是升官,但要去新城市,我該接下嗎?」右腦掌管思考的四號人格,卻可能這樣想:「目前的工作可以讓孩子待在熟悉的學校環境,和親友維繫感情,我該繼續做這份工作嗎?」

同理,左腦掌管情緒的二號人格可能這樣想:「這人傷得我好深,我只想討回公道,也想狠狠傷害他。」右腦掌管情緒的三號人格則是:「我就從遠處表達我的關愛,盡可能遠離對方,並創造我需要的空間和時間,這樣心靈的傷才可能癒合,帶著尊嚴,往前邁進。」

若遇到上述情境,要是我們能了解是哪個人格出現在對話中,驅動因子是什麼,就能讓我們有意識的做出選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要怎麼才能成為那樣的人。

了解彼此,共同合作,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益

你愈來愈會辨識自己的四大人格,學會欣賞、重視各人格的技能組合,就得以更有意識的做出選擇。

不過,只是了解這些人格還不夠,最終目標是讓這些人格彼此熟悉,足以打造健康的互動關係;四大人格將集為一體,善用你所有天生才華,齊心並進。

不管是賽場上的球隊,還是職場上的同事,任何情況下,團隊成員都會集合開會,評估情勢,制定策略。你的大腦團隊則由四大人格組成,隨時都可開會,分析你人生的情勢,共同決定下一個情境中想當什麼人、要怎麼達到目的。

本書第二部除了仔細審視四大人格,還將說明大腦會議(Brain Huddle)的五大步驟,目的是要:有意識的暫停思緒,召喚四大人格進入我們的意識,接著以團隊之力,思量最好的下一步。

我鼓勵各位平常沒事就多練習召開大腦會議,以便大腦快捷有效的制定重大決策。如果你願意在日常承平時期訓練四大人格攜手合作,兵荒馬亂之時,就能收穫極大助益。

也許在很多人眼裡,做塔羅師肯定收入很高,包括塔羅記的很多客戶也都這樣問過我,我一般都是比較委婉的回應一下。

其實從本質上去分析塔羅師這個行業,不過也就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行業,也是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賺錢。

至於賺多賺少,這個因人而異,有的塔羅師客戶比較多,能多賺點,有的可能一天連一單也接不了。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網上很多人都去談論說做塔羅牌占卜能賺大錢,所以也就有了大量的小白進入這個行業。

有人進入其實也沒什麼,很正常,每個行業都會有一個循環,有進入的也有離開的。

但是隨之帶來的問題也多了不少,比如說有被騙的,還有的被忽悠買高價產品的,這就嚴重影響了塔羅牌這個行業的正常生態。

其實我在談論塔羅牌的準確度的時候也說到了這個問題,包括我也提到了創立塔羅記占卜平台的初衷,裡面都涉及到了一些關於塔羅師真假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的同行都發表過類似的文章,你去百度一下會看到很多這樣的問題。

有的講的還差不多,有的是為了做廣告,還有一些就不太好了,真的是胡亂的扯,牛頭不對馬尾,我感覺那才是真正的假的塔羅師。

鑑於這種情況,塔羅記就大概的給大家總結一下如何分辨塔羅師真假。

塔羅師真假其實分兩種情況

1.徹徹底底的假塔羅師。

2.不專業的塔羅師。

下面我就這兩方面分別給大家講一下。

徹徹底底的假塔羅師

這種的所謂塔羅師,其實就是為了通過塔羅牌占卜來引流,然後最終是為了自己的產品變現。

1.對塔羅牌占卜了解的時間長的朋友,我相信你微信裡面已經會有好幾個塔羅師。

不知道你遇到過沒有,有很多的塔羅師,你看她的朋友圈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不錯,就是典型的微商類型。

在她的朋友圈你會發現,每天都會有大量的內容更新,而且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各種水晶、手鍊或者一些帶有神化色彩的一些小飾品。

到這里基本百分之五十可以確定是有問題的。

如果是通過免費占卜或者極低的價格過去的,那這個概率可能又要增加百分之三十了,比較典型的就是占卜完以後還要你分享朋友圈給好友。

剩下那百分之二十那就不用管了。

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通過塔羅牌占卜最後去賣產品,有的是為了賣手鍊。

比較厲害的我還見過直接賣衣服的,比如下圖,真的是可笑至極了,連裝都懶的裝了。

 

2.這一種就比較難去分辨了,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的標準。

這一類所謂的塔羅師是專門做那種塔羅牌魔法儀式的。

前期也是通過塔羅牌占卜,然後也不知道到底給你抽牌了沒有,反正告訴你結果很不好,想要改善就需要做幾個增強儀式或者復合儀式之類的,隨便做一個就是好幾百或者上千。

有的人可能是順其自然,你做就給你做,不做就算了,我也見過有的是強迫客戶做的,這個就顯得有點過分了。

上面所說到的兩種情況,其實都有共同特徵,一個是朋友圈,一個就是占卜的費用。

不專業的塔羅師

這類塔羅師呢還勉強能稱得上是塔羅師,只不過就是技術不過關,有一定經驗上的缺失,在解牌上面容易理解錯意思和表述的不完整。

這樣的情況說真的從表面上還真不太好去辨別,只能是通過交流才能識別。

其實你看她解牌的內容就能略知一二,有的內容很明顯就是那種複製過來的,不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牌陣中的幾張牌上下不能很好的去協調好。

總體就是給人比較混亂,也不能把話說到點子上。

遇到不專業的塔羅師,其實也並不可怕,最多就是不能很好的幫你解決掉問題。

只是損失了一些時間,浪費了點感情罷了,但是也不至於像上面所說的被騙。

*我上面所說的只作為參考,不是百分百那麼絕對,因為世上也沒有百分百的事情,都有一些特例,如有誤傷同行請海涵。

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專業塔羅師是什麼樣子的。

1.其實真正的塔羅師是不怎麼愛發朋友圈的,偶爾可能會發,但是也就是很簡單的說一些內容,不會像那些做微商的刷屏。

因為真正的塔羅師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空閒時間,更多的時間基本都花費在給客戶占卜,或者是寫文章樹立自己的IP。

2.占卜費用上是不可能免費的,最多就是會給你個適當的優惠,但是想免費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本身作為職業來講,也是要花費很多精力的,所以沒有白吃的午餐。

3.不會強制推產品,這個很重要,一般不管占卜結果好還是壞,也就是給你個建議。

即便你要求做儀式,她也會告訴你只是起個輔助作用,不會絕對的改變結果。

4.交流無障礙,能夠很明確的給到你占卜的結果和適當的建議。

因為塔羅牌占卜的作用就是解決問題嘛,並不是說告訴你結果以後就沒下文了,肯定也會幫助你解除疑惑。

大概就這麼幾點,也不會說就那麼的精準,也可能會有些片面,有時候也還需要你自己憑感覺去判斷。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在百度上去搜了一下,怎麼說呢,我發現有的塔羅師講的太絕對,可能會影響你的判斷。

1.我看到有一位塔羅師也是講了幾點分辨塔羅師真假的方法,前面說的還湊合,最後一條說的是:占卜完只要你說不滿意立馬會給你退款。

這個要我這麼說呢,就是不能說不對,但是也不完全就對。

如果每個人占卜完都說不滿意,那這個塔羅師做的還有什麼意思,難道就不考慮生計了嗎?

當然我這裡說的是一些故意說不滿意的人群,這個人群有很多的,可能你覺得你不是,但是我遇到過很多。

也許在很多人眼裡,做塔羅師肯定收入很高,包括塔羅記的很多客戶也都這樣問過我,我一般都是比較委婉的回應一下。

其實從本質上去分析塔羅師這個行業,不過也就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行業,也是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賺錢。

至於賺多賺少,這個因人而異,有的塔羅師客戶比較多,能多賺點,有的可能一天連一單也接不了。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網上很多人都去談論說做塔羅牌占卜能賺大錢,所以也就有了大量的小白進入這個行業。

有人進入其實也沒什麼,很正常,每個行業都會有一個循環,有進入的也有離開的。

但是隨之帶來的問題也多了不少,比如說有被騙的,還有的被忽悠買高價產品的,這就嚴重影響了塔羅牌這個行業的正常生態。

其實我在談論塔羅牌的準確度的時候也說到了這個問題,包括我也提到了創立塔羅記占卜平台的初衷,裡面都涉及到了一些關於塔羅師真假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的同行都發表過類似的文章,你去百度一下會看到很多這樣的問題。

有的講的還差不多,有的是為了做廣告,還有一些就不太好了,真的是胡亂的扯,牛頭不對馬尾,我感覺那才是真正的假的塔羅師。

鑑於這種情況,塔羅記就大概的給大家總結一下如何分辨塔羅師真假。

塔羅師真假其實分兩種情況

1.徹徹底底的假塔羅師。

2.不專業的塔羅師。

下面我就這兩方面分別給大家講一下。

徹徹底底的假塔羅師

這種的所謂塔羅師,其實就是為了通過塔羅牌占卜來引流,然後最終是為了自己的產品變現。

1.對塔羅牌占卜了解的時間長的朋友,我相信你微信裡面已經會有好幾個塔羅師。

不知道你遇到過沒有,有很多的塔羅師,你看她的朋友圈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不錯,就是典型的微商類型。

在她的朋友圈你會發現,每天都會有大量的內容更新,而且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各種水晶、手鍊或者一些帶有神化色彩的一些小飾品。

到這里基本百分之五十可以確定是有問題的。

如果是通過免費占卜或者極低的價格過去的,那這個概率可能又要增加百分之三十了,比較典型的就是占卜完以後還要你分享朋友圈給好友。

剩下那百分之二十那就不用管了。

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通過塔羅牌占卜最後去賣產品,有的是為了賣手鍊。

比較厲害的我還見過直接賣衣服的,比如下圖,真的是可笑至極了,連裝都懶的裝了。

 

2.這一種就比較難去分辨了,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的標準。

這一類所謂的塔羅師是專門做那種塔羅牌魔法儀式的。

前期也是通過塔羅牌占卜,然後也不知道到底給你抽牌了沒有,反正告訴你結果很不好,想要改善就需要做幾個增強儀式或者復合儀式之類的,隨便做一個就是好幾百或者上千。

有的人可能是順其自然,你做就給你做,不做就算了,我也見過有的是強迫客戶做的,這個就顯得有點過分了。

上面所說到的兩種情況,其實都有共同特徵,一個是朋友圈,一個就是占卜的費用。

不專業的塔羅師

這類塔羅師呢還勉強能稱得上是塔羅師,只不過就是技術不過關,有一定經驗上的缺失,在解牌上面容易理解錯意思和表述的不完整。

這樣的情況說真的從表面上還真不太好去辨別,只能是通過交流才能識別。

其實你看她解牌的內容就能略知一二,有的內容很明顯就是那種複製過來的,不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牌陣中的幾張牌上下不能很好的去協調好。

總體就是給人比較混亂,也不能把話說到點子上。

遇到不專業的塔羅師,其實也並不可怕,最多就是不能很好的幫你解決掉問題。

只是損失了一些時間,浪費了點感情罷了,但是也不至於像上面所說的被騙。

*我上面所說的只作為參考,不是百分百那麼絕對,因為世上也沒有百分百的事情,都有一些特例,如有誤傷同行請海涵。

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專業塔羅師是什麼樣子的。

1.其實真正的塔羅師是不怎麼愛發朋友圈的,偶爾可能會發,但是也就是很簡單的說一些內容,不會像那些做微商的刷屏。

因為真正的塔羅師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空閒時間,更多的時間基本都花費在給客戶占卜,或者是寫文章樹立自己的IP。

2.占卜費用上是不可能免費的,最多就是會給你個適當的優惠,但是想免費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本身作為職業來講,也是要花費很多精力的,所以沒有白吃的午餐。

3.不會強制推產品,這個很重要,一般不管占卜結果好還是壞,也就是給你個建議。

即便你要求做儀式,她也會告訴你只是起個輔助作用,不會絕對的改變結果。

4.交流無障礙,能夠很明確的給到你占卜的結果和適當的建議。

因為塔羅牌占卜的作用就是解決問題嘛,並不是說告訴你結果以後就沒下文了,肯定也會幫助你解除疑惑。

大概就這麼幾點,也不會說就那麼的精準,也可能會有些片面,有時候也還需要你自己憑感覺去判斷。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在百度上去搜了一下,怎麼說呢,我發現有的塔羅師講的太絕對,可能會影響你的判斷。

1.我看到有一位塔羅師也是講了幾點分辨塔羅師真假的方法,前面說的還湊合,最後一條說的是:占卜完只要你說不滿意立馬會給你退款。

這個要我這麼說呢,就是不能說不對,但是也不完全就對。

如果每個人占卜完都說不滿意,那這個塔羅師做的還有什麼意思,難道就不考慮生計了嗎?

當然我這裡說的是一些故意說不滿意的人群,這個人群有很多的,可能你覺得你不是,但是我遇到過很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