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聲2020年12月16日】(編輯:郭曉)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經歷了大起大落,世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世界上湧現出的很多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些依然熠熠生輝,而有些文明卻從此隕落,只留下一些文明遺跡供後人觀賞。古埃及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統一併建立了世界上首個大一統國家,其朝代延續並更迭長達三千年之久,一直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
任何一種文明為了能延續他們的文化與歷史必然會有自己的傳播方式,用語言、文字、圖畫來表示和傳達他們的文化。人們一提埃及都會想起那兩個幾乎無人不曉的不朽象徵:巍峨的金字塔和靜靜流淌的尼羅河。古埃及人也用自己特有的文字來傳播文明,古埃及的文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的象形文字。遠在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就發明了這種被稱為“神聖雕刻文字”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名稱來源於希臘語“神聖”和“雕刻”。
據微知文化,象形文字之所以稱為“神聖雕刻”,是因為希臘人第一次看到這種埃及文字時,它幾乎僅見於神廟和公共紀念碑。埃及的象形文字同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一樣,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中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而產生出來的,但這種文字最初僅僅是一種圖畫文字,後來才發展成像形文字。象形文字用於很多方面,記載歷史、宗教儀式、詩歌、神話、祈禱文、法典和科學文獻等。這些文字多半刻在石碑、石柱、墓碑、金屬器以及木製器物上,或書寫在牆壁或莎草紙上。
1799年,法國遠徵軍軍官布夏爾在埃及羅塞塔地區附近,發現了一塊非同尋常的黑色玄武岩石碑。碑上用兩種文字三種字體刻著同一篇碑文。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間是古埃及的草書體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臘文字。
【希望之聲2020年12月16日】(編輯:郭曉)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經歷了大起大落,世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世界上湧現出的很多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些依然熠熠生輝,而有些文明卻從此隕落,只留下一些文明遺跡供後人觀賞。古埃及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統一併建立了世界上首個大一統國家,其朝代延續並更迭長達三千年之久,一直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
任何一種文明為了能延續他們的文化與歷史必然會有自己的傳播方式,用語言、文字、圖畫來表示和傳達他們的文化。人們一提埃及都會想起那兩個幾乎無人不曉的不朽象徵:巍峨的金字塔和靜靜流淌的尼羅河。古埃及人也用自己特有的文字來傳播文明,古埃及的文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的象形文字。遠在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就發明了這種被稱為“神聖雕刻文字”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名稱來源於希臘語“神聖”和“雕刻”。
據微知文化,象形文字之所以稱為“神聖雕刻”,是因為希臘人第一次看到這種埃及文字時,它幾乎僅見於神廟和公共紀念碑。埃及的象形文字同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一樣,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中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而產生出來的,但這種文字最初僅僅是一種圖畫文字,後來才發展成像形文字。象形文字用於很多方面,記載歷史、宗教儀式、詩歌、神話、祈禱文、法典和科學文獻等。這些文字多半刻在石碑、石柱、墓碑、金屬器以及木製器物上,或書寫在牆壁或莎草紙上。
1799年,法國遠徵軍軍官布夏爾在埃及羅塞塔地區附近,發現了一塊非同尋常的黑色玄武岩石碑。碑上用兩種文字三種字體刻著同一篇碑文。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間是古埃及的草書體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臘文字。
Felix culpa,拉丁文,愉悅的墮落。曾就讀SOAS藝術史碩士班,現為藝術產業從業者,試圖以偏狹的觀點、醉倒的姿態紀錄城市。
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英博物館的知名展物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最近卻被宣布納入「LGBTQ+」的導覽,在這背後,其實有個悲情故事。
數日前,大英博物館宣布將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加入館方的LGBTQ+導覽行程中。這個訊息發布後一陣譁然,肯定很多人都摸不著頭緒,究竟這個石碑是什麼來頭?怎麼會和LGBTQ+議題產生關聯?而大英博物館的LGBTQ+導覽又到底是什麼玩意?怎麼會有如此導覽在博物館之中?
隨著漫長的人龍往內走,穿越富麗的川堂進入通透的中庭,順著左邊繞,遠遠就能瞧到一群觀光客熱切地圍繞著顆灰撲撲的大石頭猛按快門。羅賽塔石碑,大家耳熟能詳依稀在歷史課本瞄過幾眼,但從沒搞清楚是什麼的文物。它長年名列大英博物館最熱門的文物,為博物館賺來大筆大筆鈔票和歷史地位,無論埃及政府如何抗議要求歸還,館方董事會能裝死是裝死。
羅賽塔石碑流落到大英博物館一事需要回溯至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隨行的法國學者們熱熱鬧鬧在當時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埃及四處考古挖掘,羅賽塔石碑也在這時出土。沒多久,英軍在土耳其蘇丹的請求下來到埃及,將法國人趕走,也順便將石碑納入國庫。
這塊托勒密王朝(希臘化時代)所製作的石碑內容極其無聊,僅是稅收相關的官方宣告,但它最特別的,就是用了古希臘語、埃及草書體,以及埃及聖書體三種語言撰寫而成。
發源自公元前3200年的埃及聖書體(也就是我們電影中常見的埃及象形文字)早在4世紀左右便失傳,出土之際早已沒有任何人能夠判讀。因此當石碑被挖掘出來並被帶回英國後,全歐洲的埃及學學者瘋狂投入碑文的轉譯,過程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國學者Thomas Young發現反覆出現的文字代表了國王「托勒密」,而法國學者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最後成功解碼碑文,並撰寫《古埃及象形文字體系概論》等專書後,人們終於能夠重新閱讀古埃及聖書體了!
兩位學者的研究構成了如今人們對於羅賽塔石碑與古埃及文字的印象,所有的導覽員來到羅石碑之前都不免提及他們的貢獻,但是在這背後,其實有個悲情故事。
出生18世紀末英國貴族世家的William John Bankes,曾以政治家與探險家為世人所知。他和詩人拜倫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時的老友,拜倫曾形容他才華洋溢且幽默,更暱稱他為「惡作劇之父」。除了幹壞事,Bankes也著迷於藝術品與埃及文物,他不僅豪擲千金搜羅以妝點宅邸Kingston Lacy,也耗費心血破譯羅賽塔石碑,大英博物館認為,Bankes是當時首位提出「三種不同語言的文字都是為了訴說相同事件」的人,而他也提供了自己收藏的埃及方尖碑,作為石碑解密的工具。
應該是能與前兩位學者並列的功勳,然而William John Bankes先是因同性戀性傾向被家族放逐,1841年再度因和一名士兵在Green Park中做愛,以「不自然的罪行」受到法庭指控。當時的英國社會對於男同性戀極度不友善,更甚會將其處以絞刑,Bankes只得慌慌忙忙地流亡海外,並於1855年死於威尼斯。而他對於埃及學的貢獻,也隨著他的性傾向被掩蓋在歷史洪流中[註1]。
近年,英國的博物館逐漸開始注重長年處在歷史陰影中的LGBTQ+族群。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從2015年開始,定期於館內舉辦LGBTQ+導覽。此導覽由志工Dan Vo發起,他挖掘並整理館藏的脈絡,以獨特的觀點重新詮釋正經八百的解說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在志工團隊的努力推動下,LGBTQ+導覽不但是館內最受歡迎的導覽之一,還推廣到劍橋大學博物館群與卡地夫國家博物館中,甚至連英國陸軍博物館都曾一度在同志驕傲月時舉辦LGBTQ+導覽,訴說英國軍隊史上的同志族群。
大英博物館的LGBTQ+之旅以「慾望、愛、身份:LGBTQ的歷史足跡(Desire, love, identity: LGBTQ histories trail)」為名,從2019年開始籌辦,毫不意外地大受歡迎。
這個導覽可以追溯回博物館於2013年出版的書籍《同性戀小史(A Little Gay History: Desire and Diversity Across the World)》,策展人精選了四十多件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談談背後的性別議題。當年出版時館方曾擔心會遭受到漫天批評,沒料湧來大量熱切的正面回饋,也鼓舞了博物館,先是在2018年推出線上語音導覽,人們可以自由地在Spotify和iTunes上收聽,並隨著語音的指示探索博物館。
從11000年前猶太曠野中的一塊性向模糊的雕刻石碑「The Ain Sakhri Lovers」開始,訪客可以一路觀賞綴有男性性愛場景的古羅馬銀質水杯「The Warren Cup」、馬雅廟宇中雌雄同體的神明「A Maya Ruler」、曾被19世紀初著名女同志情侶「Ladies of Llangollen」[註2]所收藏的瓷器組等相關文物。
志工導覽團隊負責人Stuart Frost認為,雖然LGBTQ+族群在歷史上存在已久、也有多樣的藝術形式在頌揚該族群的生活,但卻罕見於主流論述,如今透過不同的角度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能夠幫助人們以嶄新方式重新觀看歷史,而羅塞塔石碑也將在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後,成為LGBTQ+導覽路線的新成員。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啟用還不到20年的倫敦市政廳,為何被列入「瀕危建築」名單? 1年前
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期關注育兒家庭議題的兒福聯盟與親子天下,於6日共同舉辦「聽爸媽的話—共創友善育兒環境」座談,現場邀請到親子系臉書粉絲團「林叨囝仔The Lins’ Kids」一家、黃瑽寧醫師、石易平副教授及王婉諭立委等進行對話,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如何從硬體環境及社會氛圍建構友善育兒環境。除了育兒家長到場發聲之外,現場也播放兒福聯盟2022年育兒支持議題愛心大使-林心如所拍攝的「小朋友,是讓人更好的朋友」形象廣告。心如說自己生孩子後的最大改變是變得更加有耐性,對待他人也更有同理心,教育孩子雖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看到孩子能力逐漸「解鎖」,一切都很值得,也希望大家在公共場合聽到孩子哭時,能多一點包容,給爸媽多一點支持。
兒福聯盟林志嘉董事長致詞時表示,雖然現在政府提供多項經濟補助,減輕家長育兒負擔,但較少關心家長帶孩子外出遇到的不友善狀況,希望藉由這次座談的分享,集思廣益來為爸媽打造方便外出的友善育兒環境。座談現場也公布兒福聯盟「2022年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友善育兒環境篇」結果,呈現當前台灣家長對育兒環境的親身經歷及滿意度。
育有六寶的親子系臉書粉絲團「林叨囝仔The Lins’ Kids」媽媽陳珮芬和爸爸林時民一起到場分享養育六個孩子的經歷。育兒11年的他們雖然感覺到政府對於育兒家庭的支持有變多,但育兒環境不論是硬體設施或是社會氛圍都還有改善的空間。媽媽陳珮芬表示硬體設施的部分親子停車位幾乎很難找到,就算找到空間也不夠大,難以讓嬰兒提籃順利上下車,以及買車票只有前兩胎有優惠,反倒像是在懲罰育有多胎的父母。
黃瑽寧醫師則表示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教養方式,大部分的育兒困境反而不是硬體,更廣大的父母遇到的困境其實是「時間」,進入職場後很多產業對於育兒父母不友善的狀況就顯現出來,即使有育嬰假也很多父母還是不敢請,但孩子其實是需要很多時間陪伴的,建議企業都開始遠距工作的措施,成為一個常態。
石易平副教授也提到,現在社會對於育兒家庭的不友善是讓人不願生育的一大原因,並舉例新聞時事,有店家要求小孩背完圓周率後面30位才可以進入,小孩在現代社會似乎被貼上不能控制自己、髒亂的標籤。石易平副教授建議友善親子的大方向是「時間」,包含父母上下班工時和學校的上下學時間設計,可以更親子友善,才能有工作時間和陪伴孩子成長的平衡。
王婉諭立委也到場表示,政府一直以來多著重在經濟面的補助,但現行育兒津貼排富條款仍不太合理,育兒家庭的負擔其實非常大,即使是月薪十萬的父母,一個月光安親班也需要負擔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所得,且只有經濟面補助很難讓民眾有感或成為大家願意生育的原因,育兒友善的硬體設施和社會氛圍應並重。
今(2022)年初,兒福聯盟邀請已生育一個孩子的夫妻及未生育孩子的夫妻,辦理4場次的焦點團體,透過彙整與會者對育兒的期待及分享育兒經驗,發表「2022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兒盟指出,根據育兒家長及育齡夫妻所傳達的心聲可知,台灣當前的育兒環境存在「硬體設施不友善」、「社會氛圍不友善」兩大困境:
(一)硬體設施不友善,帶幼兒出門障礙重重 育兒家庭提到帶幼兒出門的日常,免不了會碰到硬體設施設備缺乏的問題,如:親子車廂一票難求、餐廳廁所或公共空間男廁沒有尿布台、親子停車位被占用、上下車空間太窄等問題。此外,與會的育兒家長也提及,適合幼兒活動的戶外空間明顯不足,尤其都會區之外的地區,可以讓幼兒活動的公園或公共場館更缺乏,少有讓育兒家庭安心的空間可供孩子們活動放電,難以促進幼兒身心平衡發展。
(二)社會氛圍不友善,育兒家庭承受諸多壓力 除了具體的設施設備問題外,育兒家庭帶幼兒出門、用餐,免不了會在意其他路人看待自己和孩子的眼光,如果正好孩子哭鬧,又遇到包容度比較低、甚至想干涉、批評家長教養狀況的陌生人,育兒家庭往往需要同時處理孩子,又得回應他人的指責和抱怨,十分困窘和難熬。未生育夫妻也表示,雖然還沒有帶孩子外出的經驗,但對於社會氛圍是否友善育兒,也有很深的感觸,也會擔心自己是否能承擔這些異樣眼光和壓力。
兒福聯盟白麗芳執行長表示,兒福聯盟從2012年調查發現,育兒家長面臨「行路難、如廁難與搭車難」的外出困境,之後促成「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法,增訂孕婦及親子停車位、親子廁所盥洗室及親子車廂等友善育兒環境的條款。雖有相關法條加持,但實體環境改善的速度,仍跟不上家長的需求;兒盟2017年調查發現,近6成媽媽覺得外在環境不友善、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很有壓力;兒盟今年「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也發現,家長仍覺得當前育兒環境不夠友善,雖然法規有進步,有各式親子友善設施的設立,但設施似乎不符合家長需求,像是親子停車格不夠大、親子車廂不夠多等等。因此,兒盟呼籲政府,應普設從育兒需求出發的各項硬體設施,營造同理、體諒育兒家庭的社會氛圍,讓台灣家長更可以安心育兒。
綜合兒福聯盟2022「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及親子天下爸媽心聲,對於已生育及未生育家庭造成無形的心理壓力。兒福聯盟與親子天下共同提出以下三點訴求,呼籲政府重視家長的需求,回應家長的困境與期待,讓台灣的育兒家庭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一)普設育兒設施 我國雖有設置孕婦及親子停車位、親子廁所盥洗室及親子車廂的法源,但實際設置與使用情形,至今無從得知,建議政府對於友善育兒設施進行全國性盤點,並針對設置情況不佳的地區持續追蹤改善,以增加育兒設施的普及率,讓育兒家長帶孩子出門安心無礙。
(二)同理取代指責 在公共場合遇到帶孩子出門的家長,請社會大眾多點耐心,多點禮讓,多點體諒、包容和支持,藉此提升整體台灣社會友善育兒的氛圍,讓每位育兒家長出門在外,都能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同理與善意。
Felix culpa,拉丁文,愉悅的墮落。曾就讀SOAS藝術史碩士班,現為藝術產業從業者,試圖以偏狹的觀點、醉倒的姿態紀錄城市。
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英博物館的知名展物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最近卻被宣布納入「LGBTQ+」的導覽,在這背後,其實有個悲情故事。
數日前,大英博物館宣布將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加入館方的LGBTQ+導覽行程中。這個訊息發布後一陣譁然,肯定很多人都摸不著頭緒,究竟這個石碑是什麼來頭?怎麼會和LGBTQ+議題產生關聯?而大英博物館的LGBTQ+導覽又到底是什麼玩意?怎麼會有如此導覽在博物館之中?
隨著漫長的人龍往內走,穿越富麗的川堂進入通透的中庭,順著左邊繞,遠遠就能瞧到一群觀光客熱切地圍繞著顆灰撲撲的大石頭猛按快門。羅賽塔石碑,大家耳熟能詳依稀在歷史課本瞄過幾眼,但從沒搞清楚是什麼的文物。它長年名列大英博物館最熱門的文物,為博物館賺來大筆大筆鈔票和歷史地位,無論埃及政府如何抗議要求歸還,館方董事會能裝死是裝死。
羅賽塔石碑流落到大英博物館一事需要回溯至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隨行的法國學者們熱熱鬧鬧在當時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埃及四處考古挖掘,羅賽塔石碑也在這時出土。沒多久,英軍在土耳其蘇丹的請求下來到埃及,將法國人趕走,也順便將石碑納入國庫。
這塊托勒密王朝(希臘化時代)所製作的石碑內容極其無聊,僅是稅收相關的官方宣告,但它最特別的,就是用了古希臘語、埃及草書體,以及埃及聖書體三種語言撰寫而成。
發源自公元前3200年的埃及聖書體(也就是我們電影中常見的埃及象形文字)早在4世紀左右便失傳,出土之際早已沒有任何人能夠判讀。因此當石碑被挖掘出來並被帶回英國後,全歐洲的埃及學學者瘋狂投入碑文的轉譯,過程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國學者Thomas Young發現反覆出現的文字代表了國王「托勒密」,而法國學者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最後成功解碼碑文,並撰寫《古埃及象形文字體系概論》等專書後,人們終於能夠重新閱讀古埃及聖書體了!
兩位學者的研究構成了如今人們對於羅賽塔石碑與古埃及文字的印象,所有的導覽員來到羅石碑之前都不免提及他們的貢獻,但是在這背後,其實有個悲情故事。
出生18世紀末英國貴族世家的William John Bankes,曾以政治家與探險家為世人所知。他和詩人拜倫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時的老友,拜倫曾形容他才華洋溢且幽默,更暱稱他為「惡作劇之父」。除了幹壞事,Bankes也著迷於藝術品與埃及文物,他不僅豪擲千金搜羅以妝點宅邸Kingston Lacy,也耗費心血破譯羅賽塔石碑,大英博物館認為,Bankes是當時首位提出「三種不同語言的文字都是為了訴說相同事件」的人,而他也提供了自己收藏的埃及方尖碑,作為石碑解密的工具。
應該是能與前兩位學者並列的功勳,然而William John Bankes先是因同性戀性傾向被家族放逐,1841年再度因和一名士兵在Green Park中做愛,以「不自然的罪行」受到法庭指控。當時的英國社會對於男同性戀極度不友善,更甚會將其處以絞刑,Bankes只得慌慌忙忙地流亡海外,並於1855年死於威尼斯。而他對於埃及學的貢獻,也隨著他的性傾向被掩蓋在歷史洪流中[註1]。
近年,英國的博物館逐漸開始注重長年處在歷史陰影中的LGBTQ+族群。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從2015年開始,定期於館內舉辦LGBTQ+導覽。此導覽由志工Dan Vo發起,他挖掘並整理館藏的脈絡,以獨特的觀點重新詮釋正經八百的解說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在志工團隊的努力推動下,LGBTQ+導覽不但是館內最受歡迎的導覽之一,還推廣到劍橋大學博物館群與卡地夫國家博物館中,甚至連英國陸軍博物館都曾一度在同志驕傲月時舉辦LGBTQ+導覽,訴說英國軍隊史上的同志族群。
大英博物館的LGBTQ+之旅以「慾望、愛、身份:LGBTQ的歷史足跡(Desire, love, identity: LGBTQ histories trail)」為名,從2019年開始籌辦,毫不意外地大受歡迎。
這個導覽可以追溯回博物館於2013年出版的書籍《同性戀小史(A Little Gay History: Desire and Diversity Across the World)》,策展人精選了四十多件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談談背後的性別議題。當年出版時館方曾擔心會遭受到漫天批評,沒料湧來大量熱切的正面回饋,也鼓舞了博物館,先是在2018年推出線上語音導覽,人們可以自由地在Spotify和iTunes上收聽,並隨著語音的指示探索博物館。
從11000年前猶太曠野中的一塊性向模糊的雕刻石碑「The Ain Sakhri Lovers」開始,訪客可以一路觀賞綴有男性性愛場景的古羅馬銀質水杯「The Warren Cup」、馬雅廟宇中雌雄同體的神明「A Maya Ruler」、曾被19世紀初著名女同志情侶「Ladies of Llangollen」[註2]所收藏的瓷器組等相關文物。
志工導覽團隊負責人Stuart Frost認為,雖然LGBTQ+族群在歷史上存在已久、也有多樣的藝術形式在頌揚該族群的生活,但卻罕見於主流論述,如今透過不同的角度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能夠幫助人們以嶄新方式重新觀看歷史,而羅塞塔石碑也將在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後,成為LGBTQ+導覽路線的新成員。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啟用還不到20年的倫敦市政廳,為何被列入「瀕危建築」名單? 1年前
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期關注育兒家庭議題的兒福聯盟與親子天下,於6日共同舉辦「聽爸媽的話—共創友善育兒環境」座談,現場邀請到親子系臉書粉絲團「林叨囝仔The Lins’ Kids」一家、黃瑽寧醫師、石易平副教授及王婉諭立委等進行對話,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如何從硬體環境及社會氛圍建構友善育兒環境。除了育兒家長到場發聲之外,現場也播放兒福聯盟2022年育兒支持議題愛心大使-林心如所拍攝的「小朋友,是讓人更好的朋友」形象廣告。心如說自己生孩子後的最大改變是變得更加有耐性,對待他人也更有同理心,教育孩子雖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看到孩子能力逐漸「解鎖」,一切都很值得,也希望大家在公共場合聽到孩子哭時,能多一點包容,給爸媽多一點支持。
兒福聯盟林志嘉董事長致詞時表示,雖然現在政府提供多項經濟補助,減輕家長育兒負擔,但較少關心家長帶孩子外出遇到的不友善狀況,希望藉由這次座談的分享,集思廣益來為爸媽打造方便外出的友善育兒環境。座談現場也公布兒福聯盟「2022年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友善育兒環境篇」結果,呈現當前台灣家長對育兒環境的親身經歷及滿意度。
育有六寶的親子系臉書粉絲團「林叨囝仔The Lins’ Kids」媽媽陳珮芬和爸爸林時民一起到場分享養育六個孩子的經歷。育兒11年的他們雖然感覺到政府對於育兒家庭的支持有變多,但育兒環境不論是硬體設施或是社會氛圍都還有改善的空間。媽媽陳珮芬表示硬體設施的部分親子停車位幾乎很難找到,就算找到空間也不夠大,難以讓嬰兒提籃順利上下車,以及買車票只有前兩胎有優惠,反倒像是在懲罰育有多胎的父母。
黃瑽寧醫師則表示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教養方式,大部分的育兒困境反而不是硬體,更廣大的父母遇到的困境其實是「時間」,進入職場後很多產業對於育兒父母不友善的狀況就顯現出來,即使有育嬰假也很多父母還是不敢請,但孩子其實是需要很多時間陪伴的,建議企業都開始遠距工作的措施,成為一個常態。
石易平副教授也提到,現在社會對於育兒家庭的不友善是讓人不願生育的一大原因,並舉例新聞時事,有店家要求小孩背完圓周率後面30位才可以進入,小孩在現代社會似乎被貼上不能控制自己、髒亂的標籤。石易平副教授建議友善親子的大方向是「時間」,包含父母上下班工時和學校的上下學時間設計,可以更親子友善,才能有工作時間和陪伴孩子成長的平衡。
王婉諭立委也到場表示,政府一直以來多著重在經濟面的補助,但現行育兒津貼排富條款仍不太合理,育兒家庭的負擔其實非常大,即使是月薪十萬的父母,一個月光安親班也需要負擔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所得,且只有經濟面補助很難讓民眾有感或成為大家願意生育的原因,育兒友善的硬體設施和社會氛圍應並重。
今(2022)年初,兒福聯盟邀請已生育一個孩子的夫妻及未生育孩子的夫妻,辦理4場次的焦點團體,透過彙整與會者對育兒的期待及分享育兒經驗,發表「2022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兒盟指出,根據育兒家長及育齡夫妻所傳達的心聲可知,台灣當前的育兒環境存在「硬體設施不友善」、「社會氛圍不友善」兩大困境:
(一)硬體設施不友善,帶幼兒出門障礙重重 育兒家庭提到帶幼兒出門的日常,免不了會碰到硬體設施設備缺乏的問題,如:親子車廂一票難求、餐廳廁所或公共空間男廁沒有尿布台、親子停車位被占用、上下車空間太窄等問題。此外,與會的育兒家長也提及,適合幼兒活動的戶外空間明顯不足,尤其都會區之外的地區,可以讓幼兒活動的公園或公共場館更缺乏,少有讓育兒家庭安心的空間可供孩子們活動放電,難以促進幼兒身心平衡發展。
(二)社會氛圍不友善,育兒家庭承受諸多壓力 除了具體的設施設備問題外,育兒家庭帶幼兒出門、用餐,免不了會在意其他路人看待自己和孩子的眼光,如果正好孩子哭鬧,又遇到包容度比較低、甚至想干涉、批評家長教養狀況的陌生人,育兒家庭往往需要同時處理孩子,又得回應他人的指責和抱怨,十分困窘和難熬。未生育夫妻也表示,雖然還沒有帶孩子外出的經驗,但對於社會氛圍是否友善育兒,也有很深的感觸,也會擔心自己是否能承擔這些異樣眼光和壓力。
兒福聯盟白麗芳執行長表示,兒福聯盟從2012年調查發現,育兒家長面臨「行路難、如廁難與搭車難」的外出困境,之後促成「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法,增訂孕婦及親子停車位、親子廁所盥洗室及親子車廂等友善育兒環境的條款。雖有相關法條加持,但實體環境改善的速度,仍跟不上家長的需求;兒盟2017年調查發現,近6成媽媽覺得外在環境不友善、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很有壓力;兒盟今年「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也發現,家長仍覺得當前育兒環境不夠友善,雖然法規有進步,有各式親子友善設施的設立,但設施似乎不符合家長需求,像是親子停車格不夠大、親子車廂不夠多等等。因此,兒盟呼籲政府,應普設從育兒需求出發的各項硬體設施,營造同理、體諒育兒家庭的社會氛圍,讓台灣家長更可以安心育兒。
綜合兒福聯盟2022「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及親子天下爸媽心聲,對於已生育及未生育家庭造成無形的心理壓力。兒福聯盟與親子天下共同提出以下三點訴求,呼籲政府重視家長的需求,回應家長的困境與期待,讓台灣的育兒家庭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一)普設育兒設施 我國雖有設置孕婦及親子停車位、親子廁所盥洗室及親子車廂的法源,但實際設置與使用情形,至今無從得知,建議政府對於友善育兒設施進行全國性盤點,並針對設置情況不佳的地區持續追蹤改善,以增加育兒設施的普及率,讓育兒家長帶孩子出門安心無礙。
(二)同理取代指責 在公共場合遇到帶孩子出門的家長,請社會大眾多點耐心,多點禮讓,多點體諒、包容和支持,藉此提升整體台灣社會友善育兒的氛圍,讓每位育兒家長出門在外,都能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同理與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