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ix culpa,拉丁文,愉悅的墮落。曾就讀SOAS藝術史碩士班,現為藝術產業從業者,試圖以偏狹的觀點、醉倒的姿態紀錄城市。

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英博物館的知名展物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最近卻被宣布納入「LGBTQ+」的導覽,在這背後,其實有個悲情故事。

數日前,大英博物館宣布將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加入館方的LGBTQ+導覽行程中。這個訊息發布後一陣譁然,肯定很多人都摸不著頭緒,究竟這個石碑是什麼來頭?怎麼會和LGBTQ+議題產生關聯?而大英博物館的LGBTQ+導覽又到底是什麼玩意?怎麼會有如此導覽在博物館之中?

隨著漫長的人龍往內走,穿越富麗的川堂進入通透的中庭,順著左邊繞,遠遠就能瞧到一群觀光客熱切地圍繞著顆灰撲撲的大石頭猛按快門。羅賽塔石碑,大家耳熟能詳依稀在歷史課本瞄過幾眼,但從沒搞清楚是什麼的文物。它長年名列大英博物館最熱門的文物,為博物館賺來大筆大筆鈔票和歷史地位,無論埃及政府如何抗議要求歸還,館方董事會能裝死是裝死。

羅賽塔石碑流落到大英博物館一事需要回溯至1798年拿破崙遠徵埃及,隨行的法國學者們熱熱鬧鬧在當時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埃及四處考古挖掘,羅賽塔石碑也在這時出土。沒多久,英軍在土耳其蘇丹的請求下來到埃及,將法國人趕走,也順便將石碑納入國庫。

這塊托勒密王朝(希臘化時代)所製作的石碑內容極其無聊,僅是稅收相關的官方宣告,但它最特別的,就是用了古希臘語、埃及草書體,以及埃及聖書體三種語言撰寫而成。

發源自公元前3200年的埃及聖書體(也就是我們電影中常見的埃及象形文字)早在4世紀左右便失傳,出土之際早已沒有任何人能夠判讀。因此當石碑被挖掘出來並被帶回英國後,全歐洲的埃及學學者瘋狂投入碑文的轉譯,過程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國學者Thomas Young發現反覆出現的文字代表了國王「托勒密」,而法國學者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最後成功解碼碑文,並撰寫《古埃及象形文字體系概論》等專書後,人們終於能夠重新閱讀古埃及聖書體了!

兩位學者的研究構成瞭如今人們對於羅賽塔石碑與古埃及文字的印象,所有的導覽員來到羅石碑之前都不免提及他們的貢獻,但是在這背後,其實有個悲情故事。

出生18世紀末英國貴族世家的William John Bankes,曾以政治家與探險家為世人所知。他和詩人拜倫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時的老友,拜倫曾形容他才華洋溢且幽默,更暱稱他為「惡作劇之父」。除了幹壞事,Bankes也著迷於藝術品與埃及文物,他不僅豪擲千金搜羅以妝點宅邸Kingston Lacy,也耗費心血破譯羅賽塔石碑,大英博物館認為,Bankes是當時首位提出「三種不同語言的文字都是為了訴說相同事件」的人,而他也提供了自己收藏的埃及方尖碑,作為石碑解密的工具。

應該是能與前兩位學者並列的功勳,然而William John Bankes先是因同性戀性傾向被家族放逐,1841年再度因和一名士兵在Green Park中做愛,以「不自然的罪行」受到法庭指控。當時的英國社會對於男同性戀極度不友善,更甚會將其處以絞刑,Bankes只得慌慌忙忙地流亡海外,並於1855年死於威尼斯。而他對於埃及學的貢獻,也隨著他的性傾向被掩蓋在歷史洪流中[註1]。

近年,英國的博物館逐漸開始注重長年處在歷史陰影中的LGBTQ+族群。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從2015年開始,定期於館內舉辦LGBTQ+導覽。此導覽由志工Dan Vo發起,他挖掘並整理館藏的脈絡,以獨特的觀點重新詮釋正經八百的解說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在志工團隊的努力推動下,LGBTQ+導覽不但是館內最受歡迎的導覽之一,還推廣到劍橋大學博物館群與卡地夫國家博物館中,甚至連英國陸軍博物館都曾一度在同志驕傲月時舉辦LGBTQ+導覽,訴說英國軍隊史上的同志族群。

大英博物館的LGBTQ+之旅以「慾望、愛、身份:LGBTQ的歷史足跡(Desire, love, identity: LGBTQ histories trail)」為名,從2019年開始籌辦,毫不意外地大受歡迎。

這個導覽可以追溯回博物館於2013年出版的書籍《同性戀小史(A Little Gay History: Desire and Diversity Across the World)》,策展人精選了四十多件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談談背後的性別議題。當年出版時館方曾擔心會遭受到漫天批評,沒料湧來大量熱切的正面回饋,也鼓舞了博物館,先是在2018年推出線上語音導覽,人們可以自由地在Spotify和iTunes上收聽,並隨著語音的指示探索博物館。

從11000年前猶太曠野中的一塊性向模糊的雕刻石碑「The Ain Sakhri Lovers」開始,訪客可以一路觀賞綴有男性性愛場景的古羅馬銀質水杯「The Warren Cup」、馬雅廟宇中雌雄同體的神明「A Maya Ruler」、曾被19世紀初著名女同志情侶「Ladies of Llangollen」[註2]所收藏的瓷器組等相關文物。

志工導覽團隊負責人Stuart Frost認為,雖然LGBTQ+族群在歷史上存在已久、也有多樣的藝術形式在頌揚該族群的生活,但卻罕見於主流論述,如今透過不同的角度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能夠幫助人們以嶄新方式重新觀看歷史,而羅塞塔石碑也將在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後,成為LGBTQ+導覽路線的新成員。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啟用還不到20年的倫敦市政廳,為何被列入「瀕危建築」名單? 1年前

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疫情、俄烏戰爭造成全球性的通膨與供應鏈吃緊,使得在疫情隔離政策下消費需求大增的電商產業,看似潛力無窮,卻隱含潛在的成本結構問題。品牌主應如何保持優勢、降低通膨與供應鏈帶來的影響?

自2020年起,全球局勢的轉變以疫情作為起點,再到俄烏戰爭、台海情勢而不斷發酵,接連影響經濟層面的通貨膨脹與供應鏈吃緊,而各國央行祭出的升息政策也讓人們更傾向把錢留在銀行、放緩借貸、減少投資,甚至減少消費,對品牌經營造成莫大影響。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就曾指出,全球供應鏈的動盪阻礙了銷售。不斷上漲的勞動力和燃料成本增加了每筆訂單的費用,再加上利率的急劇變化,讓消費者未來的支出成為不可預測的問號。

影響之大,就連在疫情期間看似爆發性成長的電子商務產業,也在此背景下受到打擊。根據 Statista Digital Market Outlook的最新預測,電子商務收入預計將首次出現萎縮,其最主要原因正是供應鏈、通膨所造成。

因應不同的時空環境,品牌主更需要不同的應對策略,除了重視銷售結果之外,也應回頭省視包括成本定價、財務規劃等企業營運的本質,才能達到永續經營,持續獲利。

疫情下的隔離措施、封城政策等,為電商的發展提供了空前絕後的機會,巨大消費者需求帶起營業額、物流需求以及廣告投資等。不過,在這場空前的繁榮之後,一個轉折點到來了——俄烏戰爭、通貨膨脹與供應鏈衝擊等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原本突飛猛進的業績開始放緩。

通膨帶來的效應是巨大且一連串的。首先,消費者會驚覺手上的現金能買到的東西愈來愈少,接著他們又發現隨之而來的升息,讓各式貸款如車貸、房貸的負擔變得更加沈重。這些現實會讓消費者開始減少非必需品的支出,例如保養化妝品、鞋包3C等,導致相關產品的銷量下降;同時,消費者也會更精打細算地採購必需品,趁著折價時一口氣囤積貨物,可能讓銷售額短暫上衝,卻後繼無力。而供應鏈所造成的影響更為直接顯著——當工廠所在地(如中國)因疫情而對製造與運送進行限制和封鎖時,就會造成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品牌更常面臨產品缺貨的問題,甚至是物流配送的時間拉長,讓消費者擔心何時才會收到他們買的東西,或是乾脆放棄購買。

當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降低,製造與運輸成本卻不斷上升時,便一口一口蠶食了每筆訂單的利潤,使整體產業的成長出現危機。

從今年起,不少經營多年的電商業主可能面臨銷售效果不彰的問題;而對於新進電商產業的年輕品牌來說,則是一個彎道超車、進場學習的關鍵點。哪間公司可以重整營運模式、迅速建立彈性,就能找出通往高盈利能力的道路,進而度過低迷期,並在下一個週期中茁壯成長。

那麼,究竟品牌主應如何思考新局勢下的數位商務結構?可先從兩個大方面著手: 1.利潤結構:成本與獲利是經商最重要的原則,如果沒有好好計算與規劃利潤結構,便可能陷入盲點,甚至產生「多賣多賠」的情況。因此,品牌主應在所有成本都上漲的局勢下重新檢視商務本質,從定價商品、如何漲價、到設計商品組合開始學習,以財務觀點檢視利潤結構。 2.整體佈局策略:巴菲特曾說:「海水退潮就知道誰沒穿褲子游泳。」套用在經商也一樣,當景氣不好時就知道誰的企業體質不好。因此,電商品牌應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為完整產品生命週期建立策略,學習從籌備、銷售、客戶關係經營等的結構化知識。

曾為台灣多個知名品牌擔任電商操刀手、外號「小黑」的實戰顧問邱煜庭,多年來反覆驗證電商營運心法,並與台灣電商教育單位「燒賣研究所」及製課專業「透鏡數位」,合作研發出一套任何人都能迅速理解且好上手的「電商結構學」課程,在當前局勢下為品牌主們雪中送炭,提供一套可以檢視、調整與轉型的實作手冊!

他分享,電商經營知識可分為四個階段:籌備期、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每一個階段都有相對應的經營觀念,不僅有行銷,更有完整的企業經營、佈局策略知識。例如,將在「產品籌備期」,教業主如何全面健檢成本結構與受眾定位,讓品牌不只是燒錢做行銷,更能設計出擁有精準TA的熱賣商品;接著是「產品導入期」,以邏輯性的行銷策略,藉由Google Ads與KOL快速打響品牌認知,讓商品一上市就有機會成為爆款;第三階段是「產品成長期」,這時的重點在於持續推高銷量顛峰,要以無孔不入的廣告佈局與SEO加持輸出;最後則是「產品成熟期」,需要學習產品組合的設計,以及培養忠誠客戶來製造品牌第二曲線,順利克服衰退危機。

Felix culpa,拉丁文,愉悅的墮落。曾就讀SOAS藝術史碩士班,現為藝術產業從業者,試圖以偏狹的觀點、醉倒的姿態紀錄城市。

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英博物館的知名展物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最近卻被宣布納入「LGBTQ+」的導覽,在這背後,其實有個悲情故事。

數日前,大英博物館宣布將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加入館方的LGBTQ+導覽行程中。這個訊息發布後一陣譁然,肯定很多人都摸不著頭緒,究竟這個石碑是什麼來頭?怎麼會和LGBTQ+議題產生關聯?而大英博物館的LGBTQ+導覽又到底是什麼玩意?怎麼會有如此導覽在博物館之中?

隨著漫長的人龍往內走,穿越富麗的川堂進入通透的中庭,順著左邊繞,遠遠就能瞧到一群觀光客熱切地圍繞著顆灰撲撲的大石頭猛按快門。羅賽塔石碑,大家耳熟能詳依稀在歷史課本瞄過幾眼,但從沒搞清楚是什麼的文物。它長年名列大英博物館最熱門的文物,為博物館賺來大筆大筆鈔票和歷史地位,無論埃及政府如何抗議要求歸還,館方董事會能裝死是裝死。

羅賽塔石碑流落到大英博物館一事需要回溯至1798年拿破崙遠徵埃及,隨行的法國學者們熱熱鬧鬧在當時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埃及四處考古挖掘,羅賽塔石碑也在這時出土。沒多久,英軍在土耳其蘇丹的請求下來到埃及,將法國人趕走,也順便將石碑納入國庫。

這塊托勒密王朝(希臘化時代)所製作的石碑內容極其無聊,僅是稅收相關的官方宣告,但它最特別的,就是用了古希臘語、埃及草書體,以及埃及聖書體三種語言撰寫而成。

發源自公元前3200年的埃及聖書體(也就是我們電影中常見的埃及象形文字)早在4世紀左右便失傳,出土之際早已沒有任何人能夠判讀。因此當石碑被挖掘出來並被帶回英國後,全歐洲的埃及學學者瘋狂投入碑文的轉譯,過程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國學者Thomas Young發現反覆出現的文字代表了國王「托勒密」,而法國學者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最後成功解碼碑文,並撰寫《古埃及象形文字體系概論》等專書後,人們終於能夠重新閱讀古埃及聖書體了!

兩位學者的研究構成瞭如今人們對於羅賽塔石碑與古埃及文字的印象,所有的導覽員來到羅石碑之前都不免提及他們的貢獻,但是在這背後,其實有個悲情故事。

出生18世紀末英國貴族世家的William John Bankes,曾以政治家與探險家為世人所知。他和詩人拜倫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時的老友,拜倫曾形容他才華洋溢且幽默,更暱稱他為「惡作劇之父」。除了幹壞事,Bankes也著迷於藝術品與埃及文物,他不僅豪擲千金搜羅以妝點宅邸Kingston Lacy,也耗費心血破譯羅賽塔石碑,大英博物館認為,Bankes是當時首位提出「三種不同語言的文字都是為了訴說相同事件」的人,而他也提供了自己收藏的埃及方尖碑,作為石碑解密的工具。

應該是能與前兩位學者並列的功勳,然而William John Bankes先是因同性戀性傾向被家族放逐,1841年再度因和一名士兵在Green Park中做愛,以「不自然的罪行」受到法庭指控。當時的英國社會對於男同性戀極度不友善,更甚會將其處以絞刑,Bankes只得慌慌忙忙地流亡海外,並於1855年死於威尼斯。而他對於埃及學的貢獻,也隨著他的性傾向被掩蓋在歷史洪流中[註1]。

近年,英國的博物館逐漸開始注重長年處在歷史陰影中的LGBTQ+族群。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從2015年開始,定期於館內舉辦LGBTQ+導覽。此導覽由志工Dan Vo發起,他挖掘並整理館藏的脈絡,以獨特的觀點重新詮釋正經八百的解說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在志工團隊的努力推動下,LGBTQ+導覽不但是館內最受歡迎的導覽之一,還推廣到劍橋大學博物館群與卡地夫國家博物館中,甚至連英國陸軍博物館都曾一度在同志驕傲月時舉辦LGBTQ+導覽,訴說英國軍隊史上的同志族群。

大英博物館的LGBTQ+之旅以「慾望、愛、身份:LGBTQ的歷史足跡(Desire, love, identity: LGBTQ histories trail)」為名,從2019年開始籌辦,毫不意外地大受歡迎。

這個導覽可以追溯回博物館於2013年出版的書籍《同性戀小史(A Little Gay History: Desire and Diversity Across the World)》,策展人精選了四十多件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談談背後的性別議題。當年出版時館方曾擔心會遭受到漫天批評,沒料湧來大量熱切的正面回饋,也鼓舞了博物館,先是在2018年推出線上語音導覽,人們可以自由地在Spotify和iTunes上收聽,並隨著語音的指示探索博物館。

從11000年前猶太曠野中的一塊性向模糊的雕刻石碑「The Ain Sakhri Lovers」開始,訪客可以一路觀賞綴有男性性愛場景的古羅馬銀質水杯「The Warren Cup」、馬雅廟宇中雌雄同體的神明「A Maya Ruler」、曾被19世紀初著名女同志情侶「Ladies of Llangollen」[註2]所收藏的瓷器組等相關文物。

志工導覽團隊負責人Stuart Frost認為,雖然LGBTQ+族群在歷史上存在已久、也有多樣的藝術形式在頌揚該族群的生活,但卻罕見於主流論述,如今透過不同的角度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能夠幫助人們以嶄新方式重新觀看歷史,而羅塞塔石碑也將在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後,成為LGBTQ+導覽路線的新成員。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啟用還不到20年的倫敦市政廳,為何被列入「瀕危建築」名單? 1年前

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疫情、俄烏戰爭造成全球性的通膨與供應鏈吃緊,使得在疫情隔離政策下消費需求大增的電商產業,看似潛力無窮,卻隱含潛在的成本結構問題。品牌主應如何保持優勢、降低通膨與供應鏈帶來的影響?

自2020年起,全球局勢的轉變以疫情作為起點,再到俄烏戰爭、台海情勢而不斷發酵,接連影響經濟層面的通貨膨脹與供應鏈吃緊,而各國央行祭出的升息政策也讓人們更傾向把錢留在銀行、放緩借貸、減少投資,甚至減少消費,對品牌經營造成莫大影響。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就曾指出,全球供應鏈的動盪阻礙了銷售。不斷上漲的勞動力和燃料成本增加了每筆訂單的費用,再加上利率的急劇變化,讓消費者未來的支出成為不可預測的問號。

影響之大,就連在疫情期間看似爆發性成長的電子商務產業,也在此背景下受到打擊。根據 Statista Digital Market Outlook的最新預測,電子商務收入預計將首次出現萎縮,其最主要原因正是供應鏈、通膨所造成。

因應不同的時空環境,品牌主更需要不同的應對策略,除了重視銷售結果之外,也應回頭省視包括成本定價、財務規劃等企業營運的本質,才能達到永續經營,持續獲利。

疫情下的隔離措施、封城政策等,為電商的發展提供了空前絕後的機會,巨大消費者需求帶起營業額、物流需求以及廣告投資等。不過,在這場空前的繁榮之後,一個轉折點到來了——俄烏戰爭、通貨膨脹與供應鏈衝擊等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原本突飛猛進的業績開始放緩。

通膨帶來的效應是巨大且一連串的。首先,消費者會驚覺手上的現金能買到的東西愈來愈少,接著他們又發現隨之而來的升息,讓各式貸款如車貸、房貸的負擔變得更加沈重。這些現實會讓消費者開始減少非必需品的支出,例如保養化妝品、鞋包3C等,導致相關產品的銷量下降;同時,消費者也會更精打細算地採購必需品,趁著折價時一口氣囤積貨物,可能讓銷售額短暫上衝,卻後繼無力。而供應鏈所造成的影響更為直接顯著——當工廠所在地(如中國)因疫情而對製造與運送進行限制和封鎖時,就會造成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品牌更常面臨產品缺貨的問題,甚至是物流配送的時間拉長,讓消費者擔心何時才會收到他們買的東西,或是乾脆放棄購買。

當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降低,製造與運輸成本卻不斷上升時,便一口一口蠶食了每筆訂單的利潤,使整體產業的成長出現危機。

從今年起,不少經營多年的電商業主可能面臨銷售效果不彰的問題;而對於新進電商產業的年輕品牌來說,則是一個彎道超車、進場學習的關鍵點。哪間公司可以重整營運模式、迅速建立彈性,就能找出通往高盈利能力的道路,進而度過低迷期,並在下一個週期中茁壯成長。

那麼,究竟品牌主應如何思考新局勢下的數位商務結構?可先從兩個大方面著手: 1.利潤結構:成本與獲利是經商最重要的原則,如果沒有好好計算與規劃利潤結構,便可能陷入盲點,甚至產生「多賣多賠」的情況。因此,品牌主應在所有成本都上漲的局勢下重新檢視商務本質,從定價商品、如何漲價、到設計商品組合開始學習,以財務觀點檢視利潤結構。 2.整體佈局策略:巴菲特曾說:「海水退潮就知道誰沒穿褲子游泳。」套用在經商也一樣,當景氣不好時就知道誰的企業體質不好。因此,電商品牌應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為完整產品生命週期建立策略,學習從籌備、銷售、客戶關係經營等的結構化知識。

曾為台灣多個知名品牌擔任電商操刀手、外號「小黑」的實戰顧問邱煜庭,多年來反覆驗證電商營運心法,並與台灣電商教育單位「燒賣研究所」及製課專業「透鏡數位」,合作研發出一套任何人都能迅速理解且好上手的「電商結構學」課程,在當前局勢下為品牌主們雪中送炭,提供一套可以檢視、調整與轉型的實作手冊!

他分享,電商經營知識可分為四個階段:籌備期、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每一個階段都有相對應的經營觀念,不僅有行銷,更有完整的企業經營、佈局策略知識。例如,將在「產品籌備期」,教業主如何全面健檢成本結構與受眾定位,讓品牌不只是燒錢做行銷,更能設計出擁有精準TA的熱賣商品;接著是「產品導入期」,以邏輯性的行銷策略,藉由Google Ads與KOL快速打響品牌認知,讓商品一上市就有機會成為爆款;第三階段是「產品成長期」,這時的重點在於持續推高銷量顛峰,要以無孔不入的廣告佈局與SEO加持輸出;最後則是「產品成熟期」,需要學習產品組合的設計,以及培養忠誠客戶來製造品牌第二曲線,順利克服衰退危機。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館藏量多達800多萬件,足足覆蓋了人類200萬年曆史和7大洲的文明,每年接待超600萬遊客。

而就其中的文物價值和遊客訪問量的火爆程度而言, 羅賽塔碑如果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每個去過大英博物館的遊客,在羅塞塔碑面前都能成功感受到一股春運的壓力。

在大英博物館攻略裡還流傳這樣一種說法:“逛博物館前,先看它的禮品店,重量級館藏一般都做成了文創產品,比網上攻略還靠譜”。

而以羅塞塔碑為原型的衍生品,一共開發了60多種,在大英博物館幾乎是花樣最多的,每次上線都被瞬間搶購一空!

尤其是藝術氣息與實用功能兼具的:“羅塞塔碑”創意 陶瓷杯

01/

來自古埃及文明的文化密碼

羅塞塔碑陶瓷杯上的象形文字圖案,可是大有來頭~

羅塞塔碑原本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時代的詔書,石碑被發現的時候早已經失傳了千餘年,始終無人破解。

直到商博良無意間發現石碑上是 3種不同語言—— 古埃及象形文、埃及草書、古希臘文,而靠著對古希臘文僅有的理解, 耗費幾十年,才最終破解羅塞塔碑的文字內涵。

所以說,羅塞塔碑並不是一件普通意義上的出土文物,它是人類開啟古埃及文明的鑰匙!沒有它,古埃及的一切至今將是未解之謎,我們永遠無法了解它!

杯子上的象形文字,是根據羅塞塔碑實物進行原畫轉制,將羅塞塔石碑上原有的3種不同文字進行了提取、分類和重組。

每一處微小的細節都被精心還原, 黑與白的極簡搭配,復刻出古老文明的視覺語言。在有限的局部紋樣中巧妙地融合了羅塞塔碑最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

來自古老文明的3種語言,就像一串跨越時空聯結古今的文化密碼,不僅提升了杯子的顏值,更賦予了我們一種使命與價值感。

讓人喝水的時候不禁聯想: 古埃及人留下了羅塞塔碑,讓我們了解那個時代,我們又將留下什麼樣的符號,傳遞給未來文明?

02/

大英博物館文創的獨特匠心

從羅塞塔碑提取的核心文字和飾紋作為靈感元素,再到將提取元素與生活場景的實用性與功能性兼容。便能感受到其從“符號直譯”到“ 與功能的巧妙結合”,再到整體統一的“ 意境詮釋”。

古埃及的羅塞塔碑,實實在在跨越了時空的界限,有著比紀錄片更深邃和強大的記敘力量,讓人不禁思考世界在人類手上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而化身成陶瓷咖啡杯的樣式, 一方面是大英博物館寄希望於將古老文明融入今天生活,另一面又暗含英國人一貫追求審慎與質樸的態度。

“ 避免過於新潮而使得文化衍生品變得譁眾取寵,喪失了文化的本性品格”,大英博物館創意產品研發負責人強調:

“ 我們要保持對文物和藝術品的嚴謹、審慎的態度,而不是過於賣弄和天馬行空”。

03 /

羅塞塔石碑(英語:Rosetta Stone,又譯為羅塞達碑),是一塊製作於公元前196年的花崗閃長岩石碑,原本只是一塊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石碑,但這塊石碑同時刻有同一段內容的三種不同語言版本,讓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後,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1],而成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羅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時由法軍上尉皮埃爾·弗朗索瓦·札維耶·布夏賀(法語:Pierre-François-Xavier Bouchard)(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今日亦稱為拉希德)發現,但在英法兩國的戰爭之中輾轉到英國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於大英博物館中並公開展示。

目錄

文章內容目錄

特色[編輯]

羅塞塔石碑是由一群生活於埃及托勒密王朝時代的祭司所製作,作為當時的國王、年僅13歲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週年時的紀念,其上的內容主要是在敘述托勒密五世自父親托勒密四世處襲得的王位之正統性,與托勒密五世所貢獻的許多善行,例如減稅、在神廟中豎立雕像等對神廟與祭司們大力支持的舉動。

特別的是在當時的西元前古人們看來,埃及文明就已經是遠古文明了,因此在托勒密王朝之前、法老時代的埃及,像這般的詔書原本都是由法老親自撰寫頒授,等同於聖旨,但到了托勒密時代埃及文化已經式微,當代的法老早就流行講外語,不懂這些傳統文字的寫法,唯一還知道埃及象形文撰寫方式的祭司們卻成為詔書的頒寫者,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特點。以至於在西元以後的羅馬時代,這些未來的「古代學者」也無法閱讀這些古代文字。

羅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又稱為聖書體,代表獻給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間是32行埃及草書(又稱為世俗體,是當時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種埃及的紙莎草文書,再下面是54行古希臘文(代表統治者的語言,這是因為當時的埃及已臣服於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之下,來自希臘的統治者要求統治領地內所有的此類文書都需要添加希臘文的譯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殘缺。在西元4世紀結束後不久,尼羅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古代埃及象形文之讀法與寫法徹底失傳,雖然之後有許多古代的考古與歷史學家極盡所能,這些古人卻一直解讀不了這些古代神秘文字的結構與用法。直到時隔1400年之後羅塞塔石碑出土,它獨特的三語對照寫法,意外成為解碼的關鍵,因為三種語言中的古希臘文是近代人類可以閱讀的,利用這關鍵來比對分析碑上其他兩種語言的內容,就可以瞭解這些失傳語言的文字與文法結構。

在許多嘗試解讀羅塞塔石碑的學者中,19世紀初期的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是第一個證明碑文中曾多次提及「托勒密」這人名的發音者。 [2] 1802年法國貴族和語言學家及東方(阿拉伯)研究學者Antoine-Isaac Silvestre de Sacy(法語:Antoine-Isaac Silvestre de Sacy)(1758–1838)和他的瑞典學生Johan David Åkerblad(瑞典語:Johan David Åkerblad)(1763–1819)是第一個試圖用表音理論來解釋羅塞塔石碑上的聖書體並成功翻譯出幾個國王和王后的名字。 Antoine Isaac Silvestre de Sacy 也曾是法國學者讓-弗朗索瓦·商博良的老師,商博良則利用他曾破譯科普特語的知識,第一個成功確認埃及象形文既表音也表意的理論假設,第一個破解“圖特摩斯”和“拉美西斯”名字的象形繭,[3]這重大發現之後成為解讀所有埃及象形文的關鍵線索。也正是因為這緣故,羅塞塔石碑會被稱為瞭解古埃及語言與文化的關鍵基礎。

今日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埃及廳中展示的羅塞塔石碑,是個高約112.3公分、寬75.7公分、厚28.4公分,略呈長方形但實際上缺了許多邊角的平面石碑,花崗閃長岩材質製造,重約762公斤。大理石的黑色表面上刻有塗上白漆的文字,石碑的兩側刻有後人加上的文字,其中左側為「1801年時由英軍在埃及獲得」(Captured in Egypt by the British Army in 1801),右側則為「國王喬治三世捐贈」(Presented by King George III),雖然這塊石碑曾在1998年時由大英博物館的古物維護專家以現代化的手法清理乾淨還原其原貌,但上述的舊刻字也因時間變得有歷史意味,由於也是近代人類文明事蹟的見證之一,因此被保留了下來。除此之外,石碑底部左側也有一個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沒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對照,讓人們知道清理前與清理後的差異。

歷史[編輯]

1799年7月15日,當時隨著拿破崙佔領埃及(1798年—1801年)的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在尼羅河三角洲上一個稱為羅塞塔的港口城鎮郊外,指揮聖朱利安要塞(Fort St Julien)的地基擴大挖掘工程時,意外挖到一顆黑色的大石頭。他意識到這顆石頭的重要性而向指揮官阿卜達拉·傑克·德·門努瓦(Abdallah Jacques de Menou)報告,後者決定應該將這顆大石送去給拿破崙在開羅設立的古埃及研究所(法語:Institut d’Égypte)(Institut de l’Égypte)裡之科學家們研究分析,並於同年8月運抵開羅。由於石碑是在羅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根據發現地點而命名為羅塞塔石碑。

1801年,拿破崙的大軍被英軍打敗投降,也結束了法軍在埃及為期三年的佔領期。埃及的佔領權易手也掀起這批法軍在埃及收集到的古物之所有權爭議,當時法國的科學家們希望能保留這批古物並在6月開羅破城時,帶著它們避走亞歷山卓港,但英方卻認為這些古物是沒收品,應當屬於英王喬治三世的財產。當時,著名法國自然學家艾奇恩那·若弗魯瓦·聖-蒂萊爾曾致信英國大使威廉·理查·漢彌爾頓(英語:William Richard Hamilton)爵士(Sir William Richard Hamilton),威脅如果英方豪奪,他們將焚燬這批發現物。英軍在佔領亞歷山卓後,與法方簽訂亞歷山卓降書(英語:Capitulation of Alexandria (1801))(Capitulation of Alexandria,1801年9月)正式結束法軍在埃及的佔領,根據此協約法軍在佔領期間於埃及發現的古物,也應一同轉移給英方。但法軍在撤退時並未依約繳出羅塞塔石碑,而是將它藏在一艘小船上準備偷渡回歐陸,但功敗垂成半途被英軍捕獲。事後雙方協議,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與石碑的拓印,但英方則獲得石碑的實際擁有權。

羅塞塔石碑在1802年時運抵英國,並以英王的名義捐獻給大英博物館作為收藏,從此之後羅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博物館的埃及館中,是該館最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之一。在之後的兩百多年間,羅塞塔石碑僅曾短暫地離開過大英博物館一次——1917年時,接近尾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蔓延,由於博物館方面擔心倫敦遭受到激烈的轟炸而損傷古物,因此將一批包括有羅塞塔石碑、較為輕便容易搬移的重要古物,偷偷藏匿在霍本一帶深達地下50英尺的地鐵車站中,為期兩年。直至大戰結束恢復和平後,才將古物移回博物館繼續展覽。

不過,不是全世界的人們都很樂意見到羅塞塔石碑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中,由於羅塞塔石碑是解開埃及古文字的關鍵,對埃及考古界來說意義非凡,也因此設址於開羅的埃及古物最高委員會(阿拉伯語:المجلس الأعلى للآثار (مصر))(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是埃及文化部的下轄組織之一,此委員會負責掌管埃及出土的所有古蹟與古物)秘書長、也是知名埃及考古學家的札希·哈瓦斯博士就曾公開呼籲英國應該將羅塞塔石碑歸還給它真正的歸屬地——埃及。羅塞塔石碑也是這些年古物最高委員會追討流失文物的重點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