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不對啊,牌義是通用的呀,每張塔羅牌都有固定的定義啊!如果每個人的牌義都自己來定義,那為什麼塔羅牌教材裡,定義大體都相似呢?

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這個塔羅師是背出來的牌義,所以給人一種塔羅牌有固定的定義的錯覺;

另一種情況是,人對牌的理解都有共通點。

比如看到“太陽”這個牌,我想99%的人都會直覺想到光明,而不會想到猥瑣什麼之類的,這就是人對事物有共通的看法,這個不分國籍的。不可能說歐洲人看到“太陽”會覺得光明,中國人看到“太陽”會想到猥瑣。

塔羅牌的定義來自全人類對事物的共通看法。比如太陽對應光明、戀人對應相愛。

這樣你可以理解了嗎?

回到如何更好的理解牌義上,我要說的是,你的理解就是牌的定義。

那麼如何更容易地去理解牌的定義呢?

我推荐一個小方法。

把牌的中英文的翻譯用東西遮蓋上,然後看著牌面,看到一個什麼故事?看到這個是什麼心情?

有沒有試過,不論是翻開書或在牌桌前面對面,兩個同樣對塔羅都熟悉的人,對同一張牌可以有完全不一樣的解答?

要簡單解釋解牌時出現牌義「不一樣」的情況,我不否認主要是每個人對牌義的理解角度都不同 (我懂這是廢話🙈)。

牌義與最常見的有出入,甚至完全矛盾,會否代表那是「錯」的解釋?如果答案不同但又不是錯,該怎麼處理?

我們口中通常所指的「牌義」,即每張牌卡擁有的代表意義,是很多牌卡師、牌用家體驗過,而且是隨時間下來都經得起考驗的象徵意義。

當你發現牌卡師給你的解答與「通常」牌義不同,但是你又覺得那解答有道理,你的個別情況也許很特殊,所以才會出現那獨一無二的解釋。不過,若你有實際或理性理由質疑他/她的說法,可能就是擷取的牌義並不恰當了。

所謂「不恰當」,就是說牌義並沒有切合所需。當中原因可以包括對牌義理解不全面、對牌義不求甚解,或純粹覺得用「直覺」就可以得出解牌答案。

不難發現,原來有些塔羅初學者甚至是老手,解牌時都習慣只套用某一兩個關鍵牌義作為解答,極端的就只詮釋同一固定的意義。對於他/她們來說,每張牌都有如此這般一兩個既有牌義;不論事件背景怎樣、人物狀況如何、提問範疇是什麼,同一答案套下去就好。

既然都學過了,還是老師傳承的手法,我不會判斷說此手法「不正確」,但是聽起來也能感覺到這樣解牌的彈性並沒有很高。

所以有哪些因素會影響牌義的擷取?最常見的可能是以下幾點:

很明顯的,問牌的事件背景或當下狀況,才是影響牌義的最重要因素。

在不同情境中,每一張牌其實都可自然呈現出它的不同意義或層面。觀察事件的角度不同、思考代入不同,牌義的面向、層次甚至形容語調也會不同;它是否足夠呈現事件的情況,以及多角度拆解出事件的本來樣子?

與你當下狀況最有關連的,那些才是你需要的解答。如果牌義能夠多角度切入問題,可以令解讀更立體。

那如果不能呢?

這情況背後,其實隱藏了一個更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在非自佔情況下,牌卡師為問牌者解牌,無論是由牌卡師洗牌抽牌或者讓問牌的人一起參與都好,從提問出來的一刻開始,都是一次「聯合企劃」。

這企劃的真正目的,或者它的實質背後意義,事實上都專屬於問牌者。若屬自佔,那就是根據你的事件狀況與感覺為依歸。

當牌抽出來之後,要怎麼解,絕大部份時間是觀點與角度問題;對於解牌的人,他/她對牌義有哪些見解、思考的空間是否廣闊、甚至乎是學習的過程當中曾經受過哪些啟發,這些都會影響解牌出來的效果。

對比一下那些不同的解牌意義,若非完全矛盾,很大機會它們都是正確的答案,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同一件事。當牌義與想像中有出入或完全摸不著頭腦的時候,不一定是讀牌「不準」;不過,很大機會那些解答也不見得能夠反映出事實的全部。

愈能夠多閱讀、思考愈無拘束的學習牌義,才不致於將解牌的空間壓縮。對牌義了解愈多,解牌的彈性愈高,愈能夠帶出合理、適用的解釋。

又如果,解牌與問牌者的想法、感受完全矛盾,或建議完全有違問牌者意志的時候,除了理性地反問問牌的一方是否願意坦誠面對事實和自己內心之外,這次問牌是否仍然叫做恰當或者有意義?

在牌義解釋上出現不同觀點的時候,最理想是能夠持開放態度討論。尤其遇上都懂塔羅的人,若其中一方不接納和不認同存在討論牌義的空間,如此情況下就唯有先盡量將不同的牌義納入參考,稍後再回頭看看是否能夠令解答更有深度了。

即使對塔羅牌完全沒有認識都好,問牌者對圖像的理解,絕對是有價值的參考指標。只要解答適當,就是一次有效的問牌。

最後一點是:牌義「準不準」,或者並不是解牌的人單方面說了算呢。

More from 未來的塔羅師

AboutHelpTermsPrivacy

Get the Medium 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