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1月,英國考古學家卡特終於找到了圖坦卡蒙陵墓。發掘開始後,他們發現了無數的奇珍異寶。第二年年初,他們又打開了圖坦卡蒙豪華的棺槨。也是在這裡,卡特發現了一個匾額。匾額上的文字是古埃及文字,上面寫道:“誰擾亂了這位法老的安寧,展翅的死神將在他頭上降臨”。從此,法老的詛咒擴散開來。數十年來,不少探險者都應驗了這個咒語。

卡特並沒有看懂這段咒語,這是其他專家幾天后翻譯出來的。大家知道,古埃及象形文字隨處可見,他們有的在壁畫上,有的在石碑上,有的在陶瓷器具上。可惜已經無人能識,好比天書一般。現在埃及人說的是阿拉伯語,而不是埃及語。

其實,100年前的1822年,古埃及象形文字無人能識的情況就已經改變了。這一年,法國學者商博良(Champollion)破譯了古埃及語,他通過翻譯羅塞塔碑碑文,寫了一篇“埃及象形文字譯解體系”。很多人通過它的方法,翻譯出了越來越多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近2000年的沉默終於被打破,開始向我們講述古埃及的故事。埃及學也從此誕生。

羅塞塔石碑是一塊製作於公元前196年的花崗閃長岩石碑。它是一塊刻有法老托勒密(Ptolmees)五世詔書的石碑,上面用三種語言刻了同一段內容。這塊石碑先由拿破崙的遠征軍發現,後來又被英國繳獲。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初看上去,古埃及語就是像形表意語言。因為它由一連串不同的人形、鳥形、蛇形等組成,這些形狀有坐著的,有站著的,有飛著的,有吃著的。但是無論使用怎樣組合和翻譯,墓碑上的文字都是喃喃自語,不能給人滿意的解釋。

繪圖/韓建南

羅塞塔石碑第一段的象形文字中,有8個字形加了一個框,這是一個法老的名字。這就是所謂的王名圈。名字中有獅子、刀和傘把的形狀。經過文獻和多處記錄證明 ,這就是名叫“托勒密”的國王的名字。也就是法老的名字。通過不同的王名圈,商博良破解了古埃及聖書體,這是一個表音體系,不過是混合了表意字母。

我們來看看這個句子:

“The great crocodile eats the cool king ”

中文的意思是:大鱷魚吃冰冷的國王。通過分析上面這幅圖及其讀音,聖書體的語句開頭都是一把刀和一隻鳥。鱷魚、國王等前面的文字是用來表示發音的,而且沒有元音。形容詞放在要修飾的名詞後面。動詞的次序有點古怪,和中文完全相反。這種語序其實也不陌生,中文的“我抓貓”在日文裡就變成了“我貓抓”,意思一樣。

古埃及語書寫非常奇特,既可以向左寫,還可以向右寫;既可以向下寫,也可以向上寫。

羅塞塔石碑(英語:Rosetta Stone,又譯為羅塞達碑),是一塊製作於公元前196年的花崗閃長岩石碑,原本只是一塊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石碑,但這塊石碑同時刻有同一段內容的三種不同語言版本,讓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後,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1],而成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羅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時由法軍上尉皮埃爾·弗朗索瓦·札維耶·布夏賀(法語:Pierre-François-Xavier Bouchard)(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今日亦稱為拉希德)發現,但在英法兩國的戰爭之中輾轉到英國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於大英博物館中並公開展示。

目錄

文章內容目錄

特色[編輯]

羅塞塔石碑是由一群生活於埃及托勒密王朝時代的祭司所製作,作為當時的國王、年僅13歲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週年時的紀念,其上的內容主要是在敘述托勒密五世自父親托勒密四世處襲得的王位之正統性,與托勒密五世所貢獻的許多善行,例如減稅、在神廟中豎立雕像等對神廟與祭司們大力支持的舉動。

特別的是在當時的西元前古人們看來,埃及文明就已經是遠古文明了,因此在托勒密王朝之前、法老時代的埃及,像這般的詔書原本都是由法老親自撰寫頒授,等同於聖旨,但到了托勒密時代埃及文化已經式微,當代的法老早就流行講外語,不懂這些傳統文字的寫法,唯一還知道埃及象形文撰寫方式的祭司們卻成為詔書的頒寫者,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特點。以至於在西元以後的羅馬時代,這些未來的「古代學者」也無法閱讀這些古代文字。

羅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又稱為聖書體,代表獻給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間是32行埃及草書(又稱為世俗體,是當時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種埃及的紙莎草文書,再下面是54行古希臘文(代表統治者的語言,這是因為當時的埃及已臣服於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之下,來自希臘的統治者要求統治領地內所有的此類文書都需要添加希臘文的譯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殘缺。在西元4世紀結束後不久,尼羅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古代埃及象形文之讀法與寫法徹底失傳,雖然之後有許多古代的考古與歷史學家極盡所能,這些古人卻一直解讀不了這些古代神秘文字的結構與用法。直到時隔1400年之後羅塞塔石碑出土,它獨特的三語對照寫法,意外成為解碼的關鍵,因為三種語言中的古希臘文是近代人類可以閱讀的,利用這關鍵來比對分析碑上其他兩種語言的內容,就可以瞭解這些失傳語言的文字與文法結構。

在許多嘗試解讀羅塞塔石碑的學者中,19世紀初期的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是第一個證明碑文中曾多次提及「托勒密」這人名的發音者。 [2] 1802年法國貴族和語言學家及東方(阿拉伯)研究學者Antoine-Isaac Silvestre de Sacy(法語:Antoine-Isaac Silvestre de Sacy)(1758–1838)和他的瑞典學生Johan David Åkerblad(瑞典語:Johan David Åkerblad)(1763–1819)是第一個試圖用表音理論來解釋羅塞塔石碑上的聖書體並成功翻譯出幾個國王和王后的名字。 Antoine Isaac Silvestre de Sacy 也曾是法國學者讓-弗朗索瓦·商博良的老師,商博良則利用他曾破譯科普特語的知識,第一個成功確認埃及象形文既表音也表意的理論假設,第一個破解“圖特摩斯”和“拉美西斯”名字的象形繭,[3]這重大發現之後成為解讀所有埃及象形文的關鍵線索。也正是因為這緣故,羅塞塔石碑會被稱為瞭解古埃及語言與文化的關鍵基礎。

今日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埃及廳中展示的羅塞塔石碑,是個高約112.3公分、寬75.7公分、厚28.4公分,略呈長方形但實際上缺了許多邊角的平面石碑,花崗閃長岩材質製造,重約762公斤。大理石的黑色表面上刻有塗上白漆的文字,石碑的兩側刻有後人加上的文字,其中左側為「1801年時由英軍在埃及獲得」(Captured in Egypt by the British Army in 1801),右側則為「國王喬治三世捐贈」(Presented by King George III),雖然這塊石碑曾在1998年時由大英博物館的古物維護專家以現代化的手法清理乾淨還原其原貌,但上述的舊刻字也因時間變得有歷史意味,由於也是近代人類文明事蹟的見證之一,因此被保留了下來。除此之外,石碑底部左側也有一個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沒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對照,讓人們知道清理前與清理後的差異。

歷史[編輯]

1799年7月15日,當時隨著拿破崙佔領埃及(1798年—1801年)的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在尼羅河三角洲上一個稱為羅塞塔的港口城鎮郊外,指揮聖朱利安要塞(Fort St Julien)的地基擴大挖掘工程時,意外挖到一顆黑色的大石頭。他意識到這顆石頭的重要性而向指揮官阿卜達拉·傑克·德·門努瓦(Abdallah Jacques de Menou)報告,後者決定應該將這顆大石送去給拿破崙在開羅設立的古埃及研究所(法語:Institut d’Égypte)(Institut de l’Égypte)裡之科學家們研究分析,並於同年8月運抵開羅。由於石碑是在羅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根據發現地點而命名為羅塞塔石碑。

1801年,拿破崙的大軍被英軍打敗投降,也結束了法軍在埃及為期三年的佔領期。埃及的佔領權易手也掀起這批法軍在埃及收集到的古物之所有權爭議,當時法國的科學家們希望能保留這批古物並在6月開羅破城時,帶著它們避走亞歷山卓港,但英方卻認為這些古物是沒收品,應當屬於英王喬治三世的財產。當時,著名法國自然學家艾奇恩那·若弗魯瓦·聖-蒂萊爾曾致信英國大使威廉·理查·漢彌爾頓(英語:William Richard Hamilton)爵士(Sir William Richard Hamilton),威脅如果英方豪奪,他們將焚燬這批發現物。英軍在佔領亞歷山卓後,與法方簽訂亞歷山卓降書(英語:Capitulation of Alexandria (1801))(Capitulation of Alexandria,1801年9月)正式結束法軍在埃及的佔領,根據此協約法軍在佔領期間於埃及發現的古物,也應一同轉移給英方。但法軍在撤退時並未依約繳出羅塞塔石碑,而是將它藏在一艘小船上準備偷渡回歐陸,但功敗垂成半途被英軍捕獲。事後雙方協議,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與石碑的拓印,但英方則獲得石碑的實際擁有權。

羅塞塔石碑在1802年時運抵英國,並以英王的名義捐獻給大英博物館作為收藏,從此之後羅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博物館的埃及館中,是該館最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之一。在之後的兩百多年間,羅塞塔石碑僅曾短暫地離開過大英博物館一次——1917年時,接近尾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蔓延,由於博物館方面擔心倫敦遭受到激烈的轟炸而損傷古物,因此將一批包括有羅塞塔石碑、較為輕便容易搬移的重要古物,偷偷藏匿在霍本一帶深達地下50英尺的地鐵車站中,為期兩年。直至大戰結束恢復和平後,才將古物移回博物館繼續展覽。

不過,不是全世界的人們都很樂意見到羅塞塔石碑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中,由於羅塞塔石碑是解開埃及古文字的關鍵,對埃及考古界來說意義非凡,也因此設址於開羅的埃及古物最高委員會(阿拉伯語:المجلس الأعلى للآثار (مصر))(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是埃及文化部的下轄組織之一,此委員會負責掌管埃及出土的所有古蹟與古物)秘書長、也是知名埃及考古學家的札希·哈瓦斯博士就曾公開呼籲英國應該將羅塞塔石碑歸還給它真正的歸屬地——埃及。羅塞塔石碑也是這些年古物最高委員會追討流失文物的重點之一。

羅塞塔石碑(英語:Rosetta Stone,又譯為羅塞達碑),是一塊製作於公元前196年的花崗閃長岩石碑,原本只是一塊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石碑,但這塊石碑同時刻有同一段內容的三種不同語言版本,讓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後,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1],而成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羅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時由法軍上尉皮埃爾·弗朗索瓦·札維耶·布夏賀(法語:Pierre-François-Xavier Bouchard)(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今日亦稱為拉希德)發現,但在英法兩國的戰爭之中輾轉到英國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於大英博物館中並公開展示。

目錄

特色編輯

羅塞塔石碑是由一群生活於埃及托勒密王朝時代的祭司所製作,作為當時的國王、年僅13歲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週年時的紀念,其上的內容主要是在敘述托勒密五世自父親托勒密四世處襲得的王位之正統性,與托勒密五世所貢獻的許多善行,例如減稅、在神廟中豎立雕像等對神廟與祭司們大力支持的舉動。

特別的是在當時的西元前古人們看來,埃及文明就已經是遠古文明了,因此在托勒密王朝之前、法老時代的埃及,像這般的詔書原本都是由法老親自撰寫頒授,等同於聖旨,但到了托勒密時代埃及文化已經式微,當代的法老早就流行講外語,不懂這些傳統文字的寫法,唯一還知道埃及象形文撰寫方式的祭司們卻成為詔書的頒寫者,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特點。以至於在西元以後的羅馬時代,這些未來的「古代學者」也無法閱讀這些古代文字。

羅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又稱為聖書體,代表獻給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間是32行埃及草書(又稱為世俗體,是當時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種埃及的紙莎草文書,再下面是54行古希臘文(代表統治者的語言,這是因為當時的埃及已臣服於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之下,來自希臘的統治者要求統治領地內所有的此類文書都需要添加希臘文的譯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殘缺。在西元4世紀結束後不久,尼羅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古代埃及象形文之讀法與寫法徹底失傳,雖然之後有許多古代的考古與歷史學家極盡所能,這些古人卻一直解讀不了這些古代神秘文字的結構與用法。直到時隔1400年之後羅塞塔石碑出土,它獨特的三語對照寫法,意外成為解碼的關鍵,因為三種語言中的古希臘文是近代人類可以閱讀的,利用這關鍵來比對分析碑上其他兩種語言的內容,就可以瞭解這些失傳語言的文字與文法結構。

在許多嘗試解讀羅塞塔石碑的學者中,19世紀初期的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是第一個證明碑文中曾多次提及「托勒密」這人名的發音者。 [2] 1802年法國貴族和語言學家及東方(阿拉伯)研究學者Antoine-Isaac Silvestre de Sacy(法語:Antoine-Isaac Silvestre de Sacy)(1758–1838)和他的瑞典學生Johan David Åkerblad(瑞典語:Johan David Åkerblad)(1763–1819)是第一個試圖用表音理論來解釋羅塞塔石碑上的聖書體並成功翻譯出幾個國王和王后的名字。 Antoine Isaac Silvestre de Sacy 也曾是法國學者讓-弗朗索瓦·商博良的老師,商博良則利用他曾破譯科普特語的知識,第一個成功確認埃及象形文既表音也表意的理論假設,第一個破解“圖特摩斯”和“拉美西斯”名字的象形繭,[3]這重大發現之後成為解讀所有埃及象形文的關鍵線索。也正是因為這緣故,羅塞塔石碑會被稱為瞭解古埃及語言與文化的關鍵基礎。

今日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埃及廳中展示的羅塞塔石碑,是個高約112.3公分、寬75.7公分、厚28.4公分,略呈長方形但實際上缺了許多邊角的平面石碑,花崗閃長岩材質製造,重約762公斤。大理石的黑色表面上刻有塗上白漆的文字,石碑的兩側刻有後人加上的文字,其中左側為「1801年時由英軍在埃及獲得」(Captured in Egypt by the British Army in 1801),右側則為「國王喬治三世捐贈」(Presented by King George III),雖然這塊石碑曾在1998年時由大英博物館的古物維護專家以現代化的手法清理乾淨還原其原貌,但上述的舊刻字也因時間變得有歷史意味,由於也是近代人類文明事蹟的見證之一,因此被保留了下來。除此之外,石碑底部左側也有一個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沒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對照,讓人們知道清理前與清理後的差異。

歷史編輯

1799年7月15日,當時隨著拿破崙佔領埃及(1798年—1801年)的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在尼羅河三角洲上一個稱為羅塞塔的港口城鎮郊外,指揮聖朱利安要塞(Fort St Julien)的地基擴大挖掘工程時,意外挖到一顆黑色的大石頭。他意識到這顆石頭的重要性而向指揮官阿卜達拉·傑克·德·門努瓦(Abdallah Jacques de Menou)報告,後者決定應該將這顆大石送去給拿破崙在開羅設立的古埃及研究所(法語:Institut d’Égypte)(Institut de l’Égypte)裡之科學家們研究分析,並於同年8月運抵開羅。由於石碑是在羅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根據發現地點而命名為羅塞塔石碑。

1801年,拿破崙的大軍被英軍打敗投降,也結束了法軍在埃及為期三年的佔領期。埃及的佔領權易手也掀起這批法軍在埃及收集到的古物之所有權爭議,當時法國的科學家們希望能保留這批古物並在6月開羅破城時,帶著它們避走亞歷山卓港,但英方卻認為這些古物是沒收品,應當屬於英王喬治三世的財產。當時,著名法國自然學家艾奇恩那·若弗魯瓦·聖-蒂萊爾曾致信英國大使威廉·理查·漢彌爾頓(英語:William Richard Hamilton)爵士(Sir William Richard Hamilton),威脅如果英方豪奪,他們將焚燬這批發現物。英軍在佔領亞歷山卓後,與法方簽訂亞歷山卓降書(英語:Capitulation of Alexandria (1801))(Capitulation of Alexandria,1801年9月)正式結束法軍在埃及的佔領,根據此協約法軍在佔領期間於埃及發現的古物,也應一同轉移給英方。但法軍在撤退時並未依約繳出羅塞塔石碑,而是將它藏在一艘小船上準備偷渡回歐陸,但功敗垂成半途被英軍捕獲。事後雙方協議,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與石碑的拓印,但英方則獲得石碑的實際擁有權。

羅塞塔石碑在1802年時運抵英國,並以英王的名義捐獻給大英博物館作為收藏,從此之後羅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博物館的埃及館中,是該館最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之一。在之後的兩百多年間,羅塞塔石碑僅曾短暫地離開過大英博物館一次——1917年時,接近尾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蔓延,由於博物館方面擔心倫敦遭受到激烈的轟炸而損傷古物,因此將一批包括有羅塞塔石碑、較為輕便容易搬移的重要古物,偷偷藏匿在霍本一帶深達地下50英尺的地鐵車站中,為期兩年。直至大戰結束恢復和平後,才將古物移回博物館繼續展覽。

不過,不是全世界的人們都很樂意見到羅塞塔石碑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中,由於羅塞塔石碑是解開埃及古文字的關鍵,對埃及考古界來說意義非凡,也因此設址於開羅的埃及古物最高委員會(阿拉伯語:المجلس الأعلى للآثار (مصر))(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是埃及文化部的下轄組織之一,此委員會負責掌管埃及出土的所有古蹟與古物)秘書長、也是知名埃及考古學家的札希·哈瓦斯博士就曾公開呼籲英國應該將羅塞塔石碑歸還給它真正的歸屬地——埃及。羅塞塔石碑也是這些年古物最高委員會追討流失文物的重點之一。

衍生意義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