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特塔羅牌共有78張,對我來說,其中有76張牌的逆位解讀原理一致,包括20張大牌和全部56張小牌,這些牌在逆位時的含義變化都可以用“主宮動搖原則”來理解。

特殊的2張大牌是戀人和世界,這兩張牌在“光暗法則”中對應黑夜和白晝,獨立於五宮系統之外,所以不適用“主宮動搖原則”。它們的逆位含義是相互轉化的,也就是逆位世界指向正位戀人,可以理解為“目前的狀態正從正位世界向正位戀人轉化”;逆位戀人指向正位世界,即“目前的狀態正從正位戀人向正位世界轉化”。並且同晝夜更替一樣,這兩種狀態互相轉化的速度也比較快。

五角星軌跡重合點

先從大牌說起:

五宮系統最基本的概念是“宮”。 “宮”一共有五個:太陽宮、女皇宮、皇帝宮、教皇宮和惡魔宮,命名源於五張大牌:太陽、女皇、皇帝、教皇和惡魔,象徵人性的五個基本維度和意識原型,對應“光暗法則”中光明與黑暗的五種結合形態。 “光暗法則”是塔羅牌的抽象原理。將唯一的抽象原理賦予多樣的具體範疇就會產生意義,範疇不同意義也不同。正如陰陽之道於自然則為天地、於氣候則為寒暑、於性別則為雌雄、於命運則為吉凶等等,隨機應變,變化無窮。將完整的“光暗法則”置於“人”的範疇之內,就成為關於人性、人生、人世的本質、規律和意義。而試圖以畫面方式將其意義描繪、表達和傳承的創造之一,就是塔羅牌。

除了戀人和世界之外,每一張大牌都可以理解為由五宮牌中的兩張牌所組成,並且這兩張牌之間形成特定的衝突關係。具體為:

“上位牌”:

高塔:惡魔VS太陽,惡魔宮為主,太陽宮為客,主宮優勢取勝;

審判:教皇VS惡魔,教皇宮為主,惡魔宮為客,主宮優勢取勝;

戰車:皇帝VS教皇,皇帝宮為主,教皇宮為客,主宮優勢取勝;

力量:女皇VS皇帝,女皇宮為主,皇帝宮為客,主宮優勢取勝;

星星:太陽VS女皇,太陽宮為主,女皇宮為客,主宮優勢取勝;

“平位牌”:

月亮:太陽VS惡魔,太陽宮為主,惡魔宮為客,主宮均勢制衡;

節制:女皇VS太陽,女皇宮為主,太陽宮為客,主宮均勢制衡;

正義:皇帝VS女皇,皇帝宮為主,女皇宮為客,主宮均勢制衡;

命運之輪:教皇VS皇帝,教皇宮為主,皇帝宮為客,主宮均勢制衡;

死神:惡魔VS教皇,惡魔宮為主,教皇宮為客,主宮均勢制衡;

“下位牌”:

吊人:惡魔VS女皇,惡魔宮為主,女皇宮為客,主宮劣勢保守;

魔術師:教皇VS太陽,教皇宮為主,太陽宮為客,主宮劣勢保守;

隱士:皇帝VS惡魔,皇帝宮為主,惡魔宮為客,主宮劣勢保守;

女祭司:女皇VS教皇,女皇宮為主,教皇宮為客,主宮劣勢保守;

愚者:太陽VS皇帝,太陽宮為主,皇帝宮為客,主宮劣勢保守;

以同樣的思維方式,可將五宮牌理解為是主客同宮、和而不爭的形態,即:

太陽:太陽VS太陽,主客同為太陽宮,無內部衝突;

女皇:女皇VS女皇,主客同為女皇宮,無內部衝突;

皇帝:皇帝VS皇帝,主客同為皇帝宮,無內部衝突;

教皇:教皇VS教皇,主客同為教皇宮,無內部衝突;

惡魔:惡魔VS惡魔,主客同為惡魔宮,無內部衝突;

這五張牌稱為“極位牌”。

為了加深印象,可以想像上下兩個輪盤,每個輪盤由五宮牌首尾銜接環繞而成。任意轉動兩個輪盤,就對應組合出不同的大牌。

對易經有所了解的讀者,可能會感到這種二宮相對的牌理與上下疊卦的易理很相似。表面看的確是,但本質並不相同。按疊卦思維,五宮牌之間應該形成25種組合。之所以大牌只餘20張,是因為二宮相對的原理並非是窮舉排列組合,而是根據“光暗法則”由日食推動、沿五角星軌跡往復振盪依次觸發的,所以在第三週期就會出現5個重合點(見配圖)。在重合點上沖突關係的進行是單向的,所以排列組合中其餘5種衝突關係會轉化為已有的關係,稱為“轉宮”。這與奇門遁甲中天干布洛書,六甲隱於六儀之下,只見儀而不見甲的情形很相似。具體為:

女皇VS惡魔,女皇宮為主,惡魔宮為客,轉宮為魔術師;

太陽VS教皇,太陽宮為主,教皇宮為客,轉宮為隱士;

惡魔VS皇帝,惡魔宮為主,皇帝宮為客,轉宮為女祭司;

教皇VS女皇,教皇宮為主,女皇宮為客,轉宮為愚者;

皇帝VS太陽,皇帝宮為主,太陽宮為客,轉宮為吊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