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想
玄學,源於漢末魏晉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其代表人物如王弼、何晏等,主張回歸道家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崇尚自然,以無為為宗旨。
9. 魏晉玄學對中國文化影響


玄學對魏晉後的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其思想滲透至文學、藝術和政治等領域,促成了竹林七賢、山水田園詩派等文化現象,並為隋唐時期的新儒學提供了思想基礎。
8. 玄學的歷史背景
魏晉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繁,人民疾苦,知識分子尋求精神寄託和解脱,為玄學的興起提供了沃土。
7. 玄學思想的特點
玄學思想主張回歸自然,以無為為宗旨,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無,萬物皆由無而生。
6. 玄學的代表人物
王弼和何晏是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主張回歸老子和莊子的思想,以無為為宗旨。
5. 玄學與儒家思想的異同
玄學與儒家思想既有同又有異。同在於都講究道德修養,異在於儒家強調仁義禮智,而玄學則崇尚自然無為。
4. 玄學與道家思想的關係
玄學思想與道家思想源遠流長,玄學可視為道家思想在魏晉時期的復興。
3. 玄學的傳播方式
玄學主要通過講學和著述傳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玄學著作,如王弼的《老子注》和何晏的《道德論注》。
2. 玄學思想的興起緣由
玄學思想的興起與魏晉時期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在亂世之中,人們渴望尋求精神解脱。
1. 玄學思想的概述
玄學是魏晉時期興起的哲學思想,以無為為宗旨,主張回歸自然,其代表人物是王弼和何晏。
表格:
特點 | 代表人物 | 影響 |
---|---|---|
回歸自然,崇尚無為 | 王弼,何晏 | 竹林七賢,山水田園詩派,新儒學 |
文章內容目錄
睨:冷峻鋭利的目光
睨,這個字在中文裡常見於貶義,表示不懷好意、輕蔑或生氣的凝視。然而,仔細探討其語源和用法,會發現睨的內涵並不全然是消極的。
語源與演變
睨字最早出現在《説文解字》,解釋為「視也」,即看的意思。但隨著時間演變,睨逐漸帶上了貶義的色彩:
朝代 | 義涵 |
---|---|
漢代 | 斜視 |
唐代 | 怒視 |
宋代 | 輕視 |
明代 | 斜視、怒視 |
清代 | 斜視、怒視、輕視 |
到了近代,睨字的貶義意味更加濃重,常被用來形容傲慢、不友善的目光。
分類與解析
根據不同的語境,睨可以細分為幾種不同類型:
類型 | 定義 | 用法 |
---|---|---|
正視型 | 專注於某個目標凝視 | 表達認真、威嚴或審視 |
斜視型 | 眼睛朝著某處,但餘光會掃向他處 | 表達疑惑、鄙視或挑釁 |
怒視型 | 兩眼圓睜,怒氣勃發 | 表達憤怒、恐嚇或報復 |
輕視型 | 眼角餘光不屑地瞥視 | 表達傲慢、自大或冷漠 |
窺視型 | 眼神偷偷摸摸地瞄向目標 | 表達好奇、猜測或陰謀 |
成語應用
睨字也常出現在成語中,進一步闡釋其意涵:
成語 | 解釋 |
---|---|
怒目而視 | 用憤怒的眼神看著 |
橫眉冷對 | 眉毛豎起,用冷峻的眼神對著 |
睨而視之 | 斜視他人,表示輕視或挑釁 |
虎視眈眈 | 像老虎一樣死死盯著獵物,伺機而動 |
斜睨旁觀 | 斜視著旁觀,表示不在意或漠不關心 |
應用情境
在實際應用中,睨可以出現在以下情境:
延伸閲讀…
漢典“睨”字的基本解釋
漢典“睨”字的基本解釋
- 人際關係:表達敵意、輕蔑或優越感。
- 競爭環境:表示威嚇、挑釁或自信心。
- 審視判斷:專注凝視目標,評估或決策。
- 藝術表現:透過目光傳遞人物的情感或心理狀態。
- 社會觀察:旁觀者的眼神反映出他們的態度和觀點。
結語
睨字雖然常被視為貶義詞,但實際上涵蓋的意涵十分廣泛,從專注的眼神到不友善的凝視皆包括在內。透過瞭解其語源、分類、成語應用和實際情境,我們可以更準確地理解和運用睨字,豐富中文表達的層次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