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彩別稱 | 材質 | 常見題材 |
---|---|---|
神明漆、佛祖彩 | 木材、亞加力 | 觀音彩 |
佛祖漆、佛公漆 | 土地公、媽祖、關公 | |
佛祖漆仔 | 隨各地風土民情 | |
佛祖仔 | 佛、道神祇 |
神明彩(神明漆、佛祖彩、佛公漆、佛祖漆仔)是用於祭拜的繪像,常出現在台灣家庭的神明廳和佛堂中。材質多為木材或亞加力,表面覆蓋防塵玻璃。
觀音彩是神明彩中十分常見的題材,其起源可追溯至中國閩南地區。觀音信仰在台灣民間廣泛流傳,與佛教文化息息相關。早期觀音彩僅有黑白簡略的繪像,如今也有僅繪單一觀世音菩薩像者。


除觀音外,神明彩也繪有其他神祇,如媽祖、關公、土地公、灶君等,因應各地信仰淵源的不同,題材有所差異。
三寶佛畫像採用釋迦牟尼佛、藥師琉璃光佛、阿彌陀佛的法相,面向佛像,左手邊為阿彌陀佛,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右手邊為藥師琉璃光佛,三佛皆為坐姿。
受到唐密曼荼羅的影響,台灣也有人繪製諸佛菩薩的形象供奉。
較為簡便的圖像配置為上層繪有釋迦牟尼佛,配祀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兩大羅漢;兩側為藥師佛與阿彌陀佛;中層上方繪觀音菩薩,配祀善財龍女,兩側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中層下方為地藏王菩薩,兩側為四大天王;下方為彌勒菩薩,配祀韋馱菩薩、伽藍護法,中國稱之為滿堂佛或全佛圖。
西方三聖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由信眾方向觀看,從左至右依序為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為佛教淨土宗信仰之本尊。
文章內容目錄
神明廳的神明:信仰與習俗的凝聚
在傳統華人文化中,神明廳是供奉神明、進行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這些神明廳的神明代表著人們對上蒼的崇敬,也承載著豐富的信仰與習俗。
神明廳神明簡介
神明 | 職能 | 備註 |
---|---|---|
天公 | 掌管天氣,主宰萬物 | 農曆正月初九祭祀 |
玉皇大帝 | 天界最高統治者,統領一切神祇 | 農曆正月初九祭祀 |
土地公 | 掌管地方土地,庇佑農作 | 農曆二月二日祭祀 |
關聖帝君 | 武財神,保佑武運昌隆、財源廣進 | 農曆五月十三日祭祀 |
媽祖 | 海神,保佑航海平安 | 農曆三月廿三日祭祀 |
中壇元帥 | 火神,斬妖除魔 | 農曆六月十五日祭祀 |
福德正神 | 土地公,掌管地方土地,庇佑農作 | 農曆八月十五日祭祀 |
日常祭祀與禮儀
神明廳神明需要定期祭祀,常見的祭祀方式包括:
- 上香:早晨或傍晚,以香火傳達對神明的敬意。
- 供品:準備水果、糕點等供品,供奉在神明前。
- 祝禱:向神明表達祈願或感謝,誠心祈求保佑。
此外,神明廳也經常舉辦各種慶典活動,例如:
- 神明壽誕:慶祝神明的生日,舉辦盛大的祭典。
- 祈福法會:舉辦法會祈求神明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遶境進香:將神像迎出神明廳,遊走各地祈福消災。
信仰與習俗的凝聚
神明廳的神明不僅是人們信仰的對象,也承載著豐富的習俗傳統。這些習俗與信仰相互交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
- 家規與教誨:神明廳的神明被視為家庭的守護者,其教誨與家規影響著家庭成員的生活準則。
- 歲時祭祀:各個神明的壽誕日和特定節日都有相應的祭祀活動,成為社區凝聚力的象徵。
- 信仰傳承:神明廳的信仰代代相傳,成為維繫家族與社區情感的紐帶。
結語
神明廳的神明是華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著人們對上蒼的敬畏與信仰。透過日常祭祀、慶典活動和歲時習俗,這些神明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共同構築了一個充滿信仰與傳承的文化體系。
延伸閲讀…
神明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神明相隨‧徵文示範作】王聖方/神明廳變成鬼窟了? – 琅琅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