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肘穴】手握解熱秘訣!「帝肘穴」一按,告別體內燥熱!

基於經絡的穴位按摩與針灸:解氣消炎的秘訣

在手肘以下,有尺澤穴、五俞穴等穴位,這些穴位對應手太陰肺經,可以幫助解氣消炎。尺澤穴的穴性屬水,屬於肺經的子穴。在尺澤上下針的時候,如果直下,那就是平補平瀉,逆經為瀉,順經為補。

帝肘穴 Play

手三里穴位於手臂上,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相對應。有清熱明目,理氣通腑的功效。手三里穴除了能改善腸胃消化的問題之外,對於肩、背、手臂視着痛的症狀有效果。手三里穴還有疏筋活絡的作用,能減輕扭傷和受損的神經疼痛,改善各種疼痛的現象。

帝肘穴

尺澤穴可以幫助緩解氣喘與呼吸急促。在治療任何跟頭部與後頸有關的病症時,例如偏頭痛,這也是關鍵的穴道。列缺穴是很好的穴道,可以緩解氣喘與呼吸急促。

合谷穴是最有名的穴道之一,對於消除體內多餘熱氣很有幫助。合谷穴還可以加強身體的防衞之氣,用來緩解過敏、鼻竇充血、感冒、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痛、眼睛痛和牙痛。懷孕期間禁用此穴。

手肘以上,有手太陰肺經手肘以上的穴位。這些穴位包括手太陰肺經手肘以上的穴位,如

帝肘穴

帝肘穴,是位於人體手肘外側的穴位,別名“偏歷”,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此穴位在肘尖上 2 寸,肱骨外上髁後緣,當肱骨外上髁與尺骨鷹嘴之間,肱骨外上髁上 1 寸,赤白肉際處。

帝肘穴的主要作用:

  • 疏通經絡: 帝肘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能夠促進經絡氣血的運行,疏通經絡,消除瘀阻。
  • 活血化瘀: 帝肘穴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緩解肘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良好效果。
  • 消腫止痛: 帝肘穴還可以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骨折、扭傷等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 健脾胃: 帝肘穴與脾胃也有密切關係,能夠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

帝肘穴的常用配穴:

  • 合谷穴: 補益氣血,活血止痛。
  • 曲池穴: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 陽谿穴: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 足三里: 健脾胃,補中益氣。

帝肘穴的艾灸方法:

  • 艾條懸灸: 取艾條一支,點燃後對準帝肘穴進行懸灸,每次 15-20 分鐘,每日 1-2 次。
  • 艾炷灸: 取艾絨做成艾炷,置於帝肘穴上點燃,每次 5-10 分鐘,每日 1-2 次。
  • 温灸器灸: 將温灸器置於帝肘穴上,温度調至 40-50 度,每次 20-30 分鐘,每日 1-2 次。

注意事項

  • 孕婦禁用帝肘穴。
  • 患有化膿性皮膚感染者,應禁止艾灸帝肘穴。
  • 艾灸後,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帝肘穴與其它穴位的位置關係:

穴位名稱 位置
肱骨外上髁 手肘外側,肱骨外上髁突出部位
尺骨鷹嘴 手肘內側,尺骨鷹嘴突出部位
赤白肉際 帝肘穴上方,肱骨外上髁上 1 寸

表格

穴位名稱 所屬經脈 位置 主要作用
帝肘穴 手陽明大腸經 肘尖上2寸,肱骨外上髁後緣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健脾胃
合谷穴 手陽明大腸經 第一掌骨橈側中點,第二掌骨橈側緣與大拇指第二關節之間 補益氣血、活血止痛
曲池穴 手陽明大腸經 屈肘,外側橫紋盡頭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陽谿穴 手陽明大腸經 小指側尺骨莖突下方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足三里 足陽明胃經 外膝眼下 3 寸,脛骨外側 健脾胃、補中益氣

注: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操作請諮詢專業醫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