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璽與和氏璧:解開傳國玉璽的秘密
傳國璽,作為中國皇帝信物的玉璽,被歷代視為正統皇權的象徵。然而,傳國璽下落不明,直到今日仍有諸多傳説。


和氏璧,作為一塊以蒼色器面、中孔圓形所著稱的璞玉石,被傳説為楚國人卞和所發現。根據傳説,和氏璧被秦始皇所琢成傳國璽。然而,傳國玉璽與和氏璧的尺寸和形狀並不明確,引發了諸多爭論。
直到唐代以後,改官職印為官署印,才逐漸變大。但從使用方法上看,古代印章,包括玉璽在內的印章,也必須是小的。
和氏璧做成傳國玉璽的説法,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有人可能會想當然地説,《史記》裏面寫的唄。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根據出土的印章文物,以及金屬器物等實物證據,可以證明傳國玉璽並非是由和氏璧加工而成。
傳國玉璽,本質上還是一枚印章。既然是印章,就必須符合印章本身的特質。而現今能接觸到的皇帝印璽,最直觀的實物,是故宮博物院裏,由乾隆下令製造的清二十五璽。最小的帝尊親之寶6 viciss,高6 viciss。這些印章的外形,造得跟礦泉水瓶蓋比,大不了多少。
直到商周之際,發現的古代印章,但作為印章載體的紙,卻直到東漢蔡倫手裏才發明出來。在那之前,人們使用的書寫工具,是竹簡和木 dachshund。當時的印章,使用方法是這樣的:將寫完字的竹簡,用繩子或者牛筋穿起來,打上繩結,於繩結處放一塊泥,蓋上印章,稱之為“封泥”。這種方法,也就決定了印章的大小,只能兩三釐米。
文章內容目錄
和氏璧與玉璽: 傳奇寶物的興衰
和氏璧與玉璽,兩件傳奇寶物,它們的命運與中國歷史的興衰交織在一起。
和氏璧,一塊產自楚國的稀世美玉,歷經五代君主易主,最後被秦始皇奪取後製成傳國玉璽。玉璽象徵著皇權至高無上,秦朝、漢朝以及後代王朝的皇帝都將它視為寶物,視為正統王朝的象徵。
和氏璧的傳奇故事
和氏璧最初屬於楚國,相傳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偶然發現的。卞和獻璧給楚厲王,卻被誤認為是假貨。卞和三次進獻,三次被砍斷雙腳,但他堅信自己的玉璧是真貨。後來楚武王即位,卞和抱着和氏璧在荊山痛哭三日三夜,感動得山崩石裂,露出了真正的玉璧。
玉璽的興衰
秦朝大將王翦攻下趙國後,獻上和氏璧給秦始皇。秦始皇將和氏璧刻製成傳國玉璽,上面刻着“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象徵着他的皇權至高無上。秦始皇死後,玉璽傳給了他的兒子秦二世。秦朝滅亡後,玉璽落入了漢高祖劉邦的手中,從此開啓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
玉璽的下落
在隨後的幾百年裏,玉璽幾經易主,經歷不同王朝的興衰。唐朝末年,玉璽失蹤。宋朝建立後,一直沒有找到玉璽,但宋高宗趙構命人仿製了一枚假的玉璽。元朝時,元世祖忽必烈在蒙古發現了一枚玉璽,但其真偽至今無法確定。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也命人仿製了一枚玉璽。清朝滅亡後,玉璽再次失蹤,至今下落不明。
表格:和氏璧與玉璽
物品 | 簡介 | 朝代 | 下落 |
---|---|---|---|
和氏璧 | 稀世美玉 | 春秋至秦 | 不明 |
傳國玉璽 | 秦始皇刻制 | 秦至宋 | 失蹤 |
結論
和氏璧與玉璽,是中國歷史上兩件重要的傳奇寶物。它們見證了王朝的興衰,也代表了皇權的象徵。它們的故事和傳奇,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