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門】陳風·墓門:探秘古墓之謎,領略先秦民風

詩歌原文

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
知而不已,誰昔然矣。墓門有梅,有鴞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訊予不顧,顛倒思予。

墓門 Play

語譯

墓門長滿了酸棗枝,隨便揮動起鐵斧便可以把它砍掉。這個人品行敗壞,全國上下誰不知曉!
明知這個人不懷好意卻不去制止,他的罪孽已經累積很久了。墓門長滿了梅樹,貓頭鷹棲息在樹上。
這個人品行邪惡,唱首歌兒敲響警鐘。告戒的話他充耳不聞,栽了跟斗才想起我的勸告。

詩歌分析

墓門

第一節

首句以“墓門有棘”起興,以墓門上的酸棗枝來比喻昏庸的統治者。酸棗枝是一種低矮的灌木,容易生長,卻沒有什麼用處。這與昏庸的統治者相似,他們只會浪費國家的財力物力,卻沒有什麼作為。

第三句“夫也不良,國人知之”則直接點明瞭詩歌的主題,揭露了昏庸的統治者的罪行。作者以“夫”來稱呼昏君,這是對統治者的輕蔑的稱呼。

第四句“知而不已,誰昔然矣”則進一步批判了昏庸的統治者,指責他們明知故犯,罪孽深重。

第二節

第五句“墓門有梅,有鴞萃止”同樣以“墓門有梅”起興,以墓門上的梅樹來比喻昏庸的統治者。梅花是一種美麗的花朵,但是梅花的花期很短,而且花謝後會結出苦澀的果實。這與昏庸的統治者相似,他們外表光鮮,但內心腐朽,最終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苦難。

第六句“鴞萃止”則以貓頭鷹聚集在樹上比喻昏庸的統治者周圍聚集着奸臣和小人。這些奸臣和小人會利用昏君的昏庸無能,為自己謀私利,最終導致國家滅亡。

第八句“訊予不顧,顛倒思予”,則表達了作者勸誡無效的無奈和失望。昏君不僅不聽勸告,反而變本加厲,最終會自食其果。

詩歌的藝術特色

  • 揭露時政,針砭時弊: 詩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黑暗腐敗的現實,對昏庸的統治者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 教育意義: 詩歌通過對昏庸的統治者的批判,告誡人們要吸取歷史教訓,警惕昏庸的統治,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總結

墓門

在生命旅程的終點,一座座墓門靜立在塵土之中,守望着逝去者的最後安息之所。這些墓門,不僅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户,更承載着過往歲月的記憶,訴説着歷史變遷的痕跡。

墓門的歷史演變

從遠古時代的土葬到現代的火葬,墓門的樣式和結構也經歷了不斷的演變。

時代 墓門樣式 構造 材質
原始社會 石塊堆砌 簡陋 石頭、泥土
夏商周 土坯砌築 較為複雜 土坯、磚
秦漢 磚石結構 更加堅固 磚、石
魏晉南北朝 門樓式 豪華精美 磚、石、木
隋唐 石雕門樓 氣勢恢宏 石頭
宋元明清 磚雕門樓 精雕細琢 磚、石
現代 多種形式 因地制宜 鋼筋混凝土、石材、玻璃

墓門的文化意義

墓門不僅僅是通往墓穴的通道,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 象徵意義:墓門代表着死者靈魂的歸宿,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
  • 儀式意義:在傳統的葬禮儀式中,墓門是死者最後告別人間的地方,也是生者表達哀思和追悼的場所。
  • 藝術價值:墓門的設計和雕刻往往體現着當時的建築風格和藝術水平,成為重要的文化遺產。

墓門的種類

墓門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形制和功能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 秦始皇陵墓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墓葬之一,其墓門高約7米,寬約4米,氣勢雄偉。
  • 明十三陵長陵墓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水庫西岸,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其墓門雕刻精美,造型華麗。
  • 清東陵孝陵石牌坊:位於河北省遵化市清東陵,是清朝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孝陵的石牌坊,高約16米,寬約50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石牌坊之一。

墓門,在歷史的長河中靜默佇立,見證着生與死、愛與恨、榮耀與衰敗。它們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橋樑,也是我們緬懷過去、展望未來的窗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