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羅漢
公元前五百年左右,被譯為漢語的「羅漢」,又稱阿羅漢。其本意是應真應當受人供養,應當受人尊重啟迪之意,代表圓滿無上正果涅槃之追求。


羅漢人選
早期佛經記載羅漢數目飄忽不定,大乘經載有多至三千比丘、乃至九十九億大阿羅漢之説,而小乘四分律中明確記載阿羅漢人數為一千二百五十人。法住記一書則具體列出十六位著名羅漢姓名,他們分守四方,護持佛法,不墜輪迴。
羅漢形象
羅漢最初與佛陀一同造型,端坐在周圍,形象一致,面容慈悲。唐朝前,羅漢像的藝術風格十分單一,但隨著羅漢受歡迎程度的提升,藝術家們逐漸放飛想像,唐以後的羅漢造型要素呈現多變,表情豐富,人物形象各異,其中有兩大主流:禪月派和龍眠派。禪月派以貫休為代表,其羅漢造型奇異,追求表達出塵超俗的意境;而龍眠派以李公麟為代表,世態相羅漢則是其主要特色。
羅漢的意義
羅漢形象的出現,展現了佛家文化中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在宗教界,除了作為信徒崇拜的神明,也代表著人們追求解脱煩惱、洗滌身心的一種理想和嚮往;而在藝術界,羅漢則成為畫家們展現技藝、表達思想的題材,豐富了中國繪畫的人物畫風,推動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羅漢藝術,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在佛教文化和中國藝術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筆。
羅漢圖:佛教藝術中的不朽傳承
引言:
羅漢圖作為佛教藝術中的不朽傳承,在中國佛教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旨在探討羅漢圖的歷史起源、 iconography(圖像學)和文化意義。
歷史起源:
羅漢,意指佛教中已得解脱的聖人。羅漢圖的繪製可追溯至西元一世紀的犍陀羅時期。當時的羅漢形象多為獨自修行或兩兩對話的僧人。到了六朝時代,中國的羅漢圖開始受到印度和中亞風格的影響,出現了以十六羅漢為主題的畫作。
iconography:
羅漢圖的iconography 隨著時間演變而逐漸定型。典型的羅漢形象包括:
* 白髮長鬚,頭頂肉髻
* 衣著樸素,袈裟披掛
* 動作或姿勢具有動態和表現力
* 攜帶或 surrounded by 象徵意義的法器或動物(例如:錫杖、蓮花)
文化意義:
羅漢圖不僅具有宗教意義,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羅漢被視為民間崇拜的神靈,能驅邪避害、保佑平安。此外,羅漢圖還被用作裝飾品和教育教材。
十六羅漢:
最具代表性的羅漢圖是「十六羅漢」,他們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加上六位尊者,分別為:
延伸閲讀…
文章內容目錄
宋劉松年畫羅漢軸< 精選圖像< 故宮Open Data專區
《羅漢圖》!50幅歷代名家所畫的《羅漢圖》欣賞——端莊妙麗
名稱 | 人物 | 事跡 |
---|---|---|
賓頭盧尊者 | 舍利弗 | 多聞第一 |
迦諾迦尊者 | 目犍連 | 神通第一 |
迦葉尊者 | 大迦葉 | 頭陀第一 |
羅睺羅尊者 | 羅睺羅 | 密行第一 |
須菩提尊者 | 須菩提 | 解空第一 |
阿難尊者 | 阿難 | 多聞第一 |
十力迦葉尊者 | 十力迦葉 | 佛力第一 |
降龍尊者 | 降龍羅漢 | 降伏惡龍 |
伏虎尊者 | 伏虎羅漢 | 降伏猛虎 |
歡喜尊者 | 歡喜羅漢 | 常懷喜心 |
笑彌勒尊者 | 笑彌勒羅漢 | 面容慈祥 |
長眉尊者 | 長眉羅漢 | 長眉垂肩 |
慶喜尊者 | 慶喜羅漢 | 慶賀佛祖降生 |
諦聽尊者 | 諦聽羅漢 | 善於聆聽佛法 |
因揭陀尊者 | 因揭陀羅漢 | 背負金銀 |
寶光尊者 | 寶光羅漢 | 全身散發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