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 病灶 |
---|---|
呈顆粒狀 | 疣狀痣 |
帶有硬質短毛 | 毛痣 |
外觀較不對稱 | 藍痣 |
發生於青春期 | 青少年痘痘 |
惡化速度較快 | 基底細胞癌 |
常出現於中年人 | 脂漏性角化症 |
體積較小 | 皮脂腺增生 |
表面較光滑 | 粉刺 |
發生部位較特殊 | 巨痔 |
可長在皮膚皺褶處 | 皮膚贅瘤 |
帶有細細的頸部 | 纖維瘤 |
顏色較深 | 黑色素瘤 |
常發生於下肢 | 紅痣 |
與日曬相關 | 老人斑 |
容易發生於肥胖者 | 皮膚瘜肉 |
呈現淡黃色 | 皮脂腺 |
中老年人較常見 | 櫻桃血管瘤 |
常呈咖啡色 | 痣 |
常長在軀幹與手臂 | 蜘蛛狀血管瘤 |
出現凹陷 | 皮膚纖維瘤 |
有可能與癌症有關 | 脂漏性角化角 |
文章內容目錄
肉色痣:認識你身上的常見標記
肉色痣,又稱「良性色素沉澱」,是皮膚上常見的色素增生,由黑色素細胞過度增生所致。肉色痣的形狀、大小和顏色各不相同,有些是凸起的,有些則是平的,顏色範圍從粉紅色到深棕色。
成因分類
肉色痣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


類型 | 成因 |
---|---|
先天性 | 出生時即存在,由胚胎發育過程中黑色素細胞的異常 |
後天性 | 後天出現,與陽光照射、荷爾蒙變化、遺傳等因素有關 |
種類
根據細胞在皮膚中生長的深度,肉色痣可分為三種類型:
種類 | 細胞生長深度 |
---|---|
交界痣 | 黑色素細胞生長在表皮與真皮交界處 |
真皮痣 | 黑色素細胞生長在真皮層內 |
複合痣 | 黑色素細胞同時存在於表皮和真皮中 |
常見部位
肉色痣可以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但較常出現於以下區域:
- 臉部:前額、鼻樑、下巴
- 手臂:上臂內側
- 軀幹:胸部、背部
- 腿:大腿外側
症狀與併發症
大多數肉色痣是良性的,不會引起任何症狀或疼痛。然而,某些情況下,肉色痣可能會發生變化,包括:
- 顏色改變:變淡或變深
- 大小變化:變大或變小
- 形狀改變:變得不對稱
- 出血或發炎:持續發癢或疼痛
這些變化可能是惡性黑色素瘤的徵兆,應立即就醫檢查。
治療
大多數良性的肉色痣不需要治療。但如果痣出現異常變化、影響美觀或造成不適,可以考慮以下治療方法:
- 冷凍療法:使用液態氮冷凍痣組織
- 雷射治療:使用雷射破壞痣中的黑色素
- 切除手術:將痣組織切除
預防與照護
以下措施有助於預防和保護肉色痣:
- 防曬:外出時塗抹寬頻防曬乳,UVA 和 UVB 指數至少 30
- 避免過度日曬:中午時段減少陽光曝曬
- 定期自我檢查:注意肉色痣的外觀是否有所變化
- 定期接受皮膚科檢查:尤其是如果有家族病史或大量肉色痣
透過認識肉色痣,瞭解它們的成因、種類、症狀和照護方式,可以幫助你及早發現異常變化,避免潛在的風險。
延伸閲讀…
息肉、紅痣是老了,還是疾病或癌症前兆?圖解8種皮膚腫瘤問題
痣雖小,但事兒不小,警惕你身上的“痣”命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