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官校四大兇墳】陸軍官校最恐怖!四大兇墳靈異傳説一次看

將軍墳傳説億年昔

傳聞中,陸軍軍官學校的四座死難軍人之墓,分別鎮守校園的四個方位。將軍墳坐落於東北隅,相傳安葬著一位抗日將軍。墓前孤樹挺立,傳為將軍化身。小姐墳佇立西北角,盛傳是一位女子遭愛郎背棄後含恨而終了。士兵墳位居西南隅,相傳一位訓練過度的士兵不幸殉職。學員墳遙望東南向,相傳一位學員在實彈射擊時不幸身亡。

軍魂永駐黃埔期

陸軍軍官學校肇始於民國13年,創立之初校址選定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時稱「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民國18年遷往南京,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抗戰爆發後,軍校輾轉西遷至成都。民國34年,軍校再返台灣高雄鳳山復校至今已逾70載。陸軍軍官學校的校徽和校訓均寓意深重,校徽上的 Schild 象徵自信和勇氣,親愛精誠為陸官校訓,青天白日國徽代表中華民國,指揮刀詮釋軍人職責,瑞穗則象徵陸軍在抗戰及建國中的豐功偉績。

回眸黃埔精神

民國13年建校之初,總教官何應欽奉命設計校旗,以紅底、中綴青天白日國徽、外圍加上金黃色穗頭為校旗。民國46年,校旗上方增添一榮譽旗,意在表彰功績並紀念改制(四年制)。軍校的學生,除了時常唱校歌與國民革命歌,另外還需向蘇聯通信顧問科丘別耶夫學習國際歌。

民國15年,陸官校認為有必要制定新校歌。熊雄對少校政治教官陳祖康表示,學生已開學五期,學校各方面均已具備,唯獨新校歌尚未製作完成。大家都認為你具備對詩歌的專長,請你撰寫一篇校歌歌詞。於是由陳祖康作詞,由音樂教官林慶培譜曲,歌詞於民國16年在黃埔軍校舊址內勒碑立石,後於民國66年在台灣鳳山陸官勒石紀念。

陸軍官校四大兇墳 Play

校慶日寄寓重任

每年6月16日訂為「校慶日」,旨在紀念軍校於民國13年6月16日正式開學。大陸時期,軍校因戰事多未能舉辦大型校慶活動。遷台後的首次校慶舉辦於民國43年6月16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親臨主持,與時任中華民國副總統陳誠一同在校慶中閲兵、校閲騎兵隊,另外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少將也上台致詞。此後,陸官校友會、大陸黃埔軍校同學會與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也會各自在紀念黃埔軍校建校週年紀念時,發行相關黃埔軍校人物歷史事件的郵票。

廣東首設軍官學校

清朝同治13年,兩廣總督劉坤一倡議創立「廣東西學館」,並以8萬兩白銀買下位於黃埔長洲島的船塢為廣東西學館館址。同治19年,廣東西學館易名「廣東實學館」。光緒元年,張之洞由山西巡撫調升兩廣總督後,將廣東實學館再度易名,改為「廣東博學館」。張之洞後來於光緒14年8月3日創建了「廣東水陸師學堂」,恰位於廣東博學館原址。

中華民國陸軍之母

民國12年2月,當孫中山準備返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時,邀請蘇聯派遣軍事專家和政治工作人員到廣州協助建軍,並提出建議委派代表團赴蘇考察政治、軍事,學習蘇聯辦軍事學校的經驗,談判軍事援助等。孫中山與馬林、張太雷、蔣中正、汪精衞、張繼、林業明等商談後,決定派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考察黨務和軍事。代表團由4人組成:蔣中正(蔣介石,為負責人)、張太雷(共產黨員,俄文翻譯)、沈定一(共產黨員)、王宗山(後為蔣介石的英文秘書)。民國12年8月16日,孫中山於是派遣蔣中正代表團開始訪問蘇聯。

軍官學校正式誕生

陸軍官校四大兇墳

陸軍軍官學校最初定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為中國國民黨培養革命軍幹部之軍官學校。民國13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開辦軍官學校,創立黨軍」。1月,孫中山正式委派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展開籌備工作。籌備委員7人:王柏齡、李濟深、沈應時、林振雄、俞飛鵬、宋榮昌、張家瑞。委員會定設立培訓軍事人才的學校。陸軍軍官學校位於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的長洲島上,以舊有廣東陸軍學校與廣東海軍學校舊址為學校校址,通稱「黃埔軍校」。

首屆學生及成立

民國13年5月1日,陸軍軍官學校招收了第一批學生。5月5日入學,成為陸軍軍官首批學生,6月16日正式開學,大元帥孫中山至校主持。當天上午6時孫中山身穿白色中山服,頭戴「拿破崙」式白帽,偕夫人宋慶齡乘江固艦由大本營出發,江漢艦隨同翼衞。抵校時由校長蔣中正與妻子陳潔如及校員生在校前排隊奉迎,孫中山接見了主要幹部,後於09時20分赴禮堂演説了「革命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講話,孫向學生説:要從今天起立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今天在這地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而在11時30分於操場的開學式中,孫中山説之所以擇定陳炯明事件兩週年這天舉行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旨在表明要記住沉痛歷史教訓,堅決為締造一支「武力與民眾相結合」的革命武裝而奮鬥。後由胡漢民總參議宣讀總理的書面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諮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其內容後來更制訂為中華民國國歌歌詞。

創校與創校宗旨

參照蘇聯紅軍制度實行「軍事與政治並重」的方針,學生學習軍事及革命理論,以提高政治覺悟。民國13年8月10日至10月16日,黃埔一期學生首次參與軍事行動,為廣州商團事變。在海軍江固號炮艦協助下,扣押由挪威籍貨輪載運的廣東省商團採購軍械。隨後黃埔校軍在10月10日後和廣州商團軍交戰,並成功鎮壓商團軍。

改弦更張與再次更名

民國14年2月,軍校為消滅中國共產黨在陸軍官校內的勢力,將校名改為「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民國15年8月,軍校出師第一次東徵時的《告東江人民書》首次使用該校名。

民國15年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以國民革命軍軍事教育有統一之必要,決定改組黃埔軍校,合併駐紮廣東的各軍原有的各自的軍官學校,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直屬該會,並以黃埔軍校為本校校舍,任命蔣中正為校長。而1926年2月軍校為援助省港罷工發表的《慰問罷工工友公開信》,仍署名「陸軍軍官學校」。

遷址與再度更名

北伐革命軍成功攻取武漢後,國民政府於民國15年10月27日決定於兩湖書院舊址設立政治訓練班。後來,政治訓練班改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並將陸軍軍官學校第5期的政治科學員全數調至武昌就讀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國民政府於民國15年12月將陸軍軍官學校第5期的砲兵、工兵科學員調至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民國16年1月19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正式易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此黃埔時期陸軍官校自1924年興辦到1927年共招訓學生5期,也即第1期至第5期。

後續招生與改名

黃埔軍校1至5期畢業人數:民國17年8月在廣州黃埔地區第七期招收1,400人入學,稱為預科生。民國18年秋,接收第八路軍幹部學校學員約800人。民國19年12月經升學考試轉為正式生。民國20年9月26日在廣州畢業666人,稱第七期第二總隊。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民國14年11月12日開始招生。民國15年6月1日第一期學員348人畢業,與黃埔該校第三期同等待遇。民國15年6月6日第二期學生入伍生期滿升入正科,12月底380人滿畢業,與黃埔軍校本校第四期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北伐軍攻佔武漢後,民國15年10月27日在武昌文昌門、平湖門之間的兩湖書院成立武漢分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招考委員會於民國1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並開始在武漢和全國各省、市陸續招生。初試6,000餘人,複試4,000餘人。民國15年12月初黃埔五期政治科、炮科、工兵科從廣州本校調武漢分校。

民國16年1月19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正式成立,主任鄧演達,黨代表顧孟餘,秘書長兼政治部主任周佛海,教育長兼訓練部部長張治中,政治總教官惲代英,軍事總教官藍騰蛟,學生總隊長楊樹淞。民國16年2月12日舉行開學大典,正式錄取第六期入伍生男生986人、女生195人(183名女生正式入學,加上南湖學兵團30名女生被併入女生隊,女生隊實際在冊213人,編為「武漢分校入伍生總隊政治女生大隊」),全部編為政治科。民國16年3月22日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取消分校名稱。民國16年3月下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取消軍校校長制,由譚曙卿、鄧演達、惲代英3人組成校務委員會,管理校務。四一二事變後,周佛海等出走;後侯連瀛任教育長。民國16年6月在校生奉命臨時改編為「中央獨立師」,侯連瀛任師長,楊樹淞任副師長,宗漢英任師參謀長,政治科學生編成第一團,藍騰蛟任第一團團長。

黃埔軍校長沙分校:民國15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唐生智在長沙籌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即黃埔軍校長沙分校)。民國16年1月28日,長沙《大公報》刊登長沙分校招生廣告。民國16年2月10日在長沙小吳門外教廠坪原湖南建國講武堂舊址成立長沙分校。錄取了千餘名入學。新招學生分為步、工、炮和政治4科,學習期限1年;帶職軍官學習期限6個月。校長石醉六。

黃埔軍校廣州分校:民國15年北伐開始後,黃埔軍校留守廣州。教育長方鼎英,代理校長兼廣州長洲要塞司令官。副校長李濟深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第四軍軍長、國民革命軍廣州後方留守處主任。軍校政治部主任熊雄。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鄧文儀。民國15年9月黃埔五期正式從入伍生升學入校。後第五期政治科、炮科、工兵科調往武漢分校。民國16年李濟深發動四一五事變在廣東清黨,黃埔軍校廣州分校是重點。民國16年7月黃埔五期步兵科的2個大隊和經理隊開往南京,8月16日在南京舉行畢業典禮。

南京成立軍校與改名

民國16年北伐軍攻下南京,廣州國民政府北遷南京,隨着政府中樞北遷,黃埔軍校也計劃遷往南京,原訂於民國16年11月1日正式開學。但同年發生中國國民黨清黨事件,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分裂,並發生寧漢分裂事件。此時在廣州、武漢、南京分別出現了3所「黃埔軍校」:在武漢,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改組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在南京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在廣州原「(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未因國民政府北遷而停止招生,並在1927月續招第6期、1928年招收第7期生,副校長李濟深於民國17年5月將軍校黃埔本部改名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但學生紛紛前往武漢、南京,最後在廣東的原4,400人的第六期1929年畢業時只剩下718人。民國18年9月10日,南京國民政府把廣州的該校改稱「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第7期生於民國19年畢業時,校長蔣中正來電:「第七期學生畢業後,埔校即行停辦」。民國19年9月,廣州陸官學校正式停辦,招收的第8期生則撥交南京方面編為第一總隊完成學業。黃埔軍校6至8期畢業人數:

南京中央陸軍官校時期

在南京的黃埔軍校最初名為「(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蔣中正並要求所有學員宣誓反共,在民國16年招收第6期、民國17年招收第7期生,學制與第2期後同樣為1年速成教育。原在武漢、長沙、廣州及各部隊的學員,都一律先行往杭州集中編隊受訓,共3,534人,然後轉往南京入學。民國16年11月,南京國民政府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政治部分在南京大石橋組建中央黨務學校,以軍事部分在南京太平門內原南京陸軍軍官學校舊址於民國17年3月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以蔣中正為校長,宗旨在培育陸軍初級軍官,備充國軍幹部。

駐豫軍官教育團

民國20年8月河南省政府主席、駐豫特派綏靖主任公署主任劉峙開封南關舊營房成立。調訓駐豫各部隊及地方團隊現職下級幹部。團長劉峙,副團長胡伯翰。

西北軍官訓練班

民國22年初在甘肅省天水玉泉觀開設「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西北軍官訓練班」。教育長胡宗南,總隊長郭釋愚(黃埔一期)。學制一年。

軍官訓練班

民國20年9月,蔣介石以各部隊現役初級軍官(連排長)中行伍出身者,需施以教育,令南京本校設立軍官訓練班,敍列黃埔學籍,在「校期班別」欄中加「軍訓班」三字,以免與黃埔學生正期混同。民國22年11月1日祝紹周任洛陽分校籌備主任,軍官訓練班第2期至第5期改在洛陽分校召集訓練,每期10個月。計7,700餘人。洛陽分校校刊《黨軍新報》。

成都分校

民國24年秋-民國27年:主任李明灝,在城西北的陸軍小學、武備學校故地為校址。川黔保送編餘軍官中甄別得六千人,分為第一期(1935年11月20日至1936年11月)、第二期(1936年3月至1937年10月)兩期。1936年4月15日兩期同在北較場舉行開學典禮,分軍官、團警、交通、土木工程4個訓練班學習。土木工程訓練班少將班主任馬嗣良。1938年,中央軍官學校本校進駐成都分校校址。

西遷與分校設置

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因應國都遷徙,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於民國26年8月由南京西遷。民國26年10月軍校抵廬山牯嶺休整,並於廬山海會寺舉行十一期二總隊畢業及十三期入伍生升學典禮。旋奉令繼續西撤武漢。後至成都。校刊《戰鬥日報》(民國30年1月改《黨軍日報》)。

民國26年8月,李明灝到武漢分校就任中將主任。在武漢招收了第14期青年學生,隨後又招收了第15期。民國26年11月,武漢分校南遷湖南邵陽。二分校政治部少將主任劉公武,就帶領第15期部分學生由武昌坐火車到湖南湘潭易家灣,然後徒步幾百里來邵陽。根據分校副主任周磐建議,民國27年5月,又遷武岡,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民國28年,二分校擴大17期招生計劃,在浙江寧波、金華,河南南陽,湖北宜昌、巴東,湖南常德、邵陽錄取4,000多人。民國28年秋至民國31年夏,沈建中(沈清塵)任二分校同少將政治部主任,主持該校的政訓工作。辦公處處長姚價垣,教育處長李亞芬,總務、經理、軍械、軍醫等處。民國29年3月,又將在福建招的入伍生團調來武岡,從福建的長汀,徒步跋涉,經江西、廣東到達武岡。17期學員編為第6、7、21、27四個總隊,其中二十七總隊為政訓總隊。18期編為第十二、十三總隊。民國31年8月周磐接任分校主任,張泰祥接任政治部主任。從14期辦到19期,共辦10個學生總隊,總計畢業學生、學員2萬3千多人。學員在校要經過兩個階段的教育,第一階段是入伍教育,為期約半年;第二個階段是軍官教育,這是學習的重點,時間一年到一年半。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包括中山堂、李明灝故居和法相巖)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宗南之第七分校設西安王曲,留法的顧希平任副主任,政治部主任為七期的政訓處訓育股長王超凡。

民國34年春,在成都的新都縣北門外寶光寺開辦陸軍軍官第一預備學校,教育長鄧樹仁,招收初中畢業學生,民國34年5月入校編隊,6月開學,學制三年,學習高中文化課程(佔六分之五學時)及基本軍事訓練,畢業考試合格直接升入陸軍軍官學校。原擬在全國開設九所。民國35年10月1日改為「陸軍軍官學校預備班」,班主任徐幼常。民國37年7月畢業,民國37年7月16日全體升入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十二期第一總隊(1948年11月改稱第三總隊),民國38年9月27日畢業。

成都陸軍官校時期

民國34年日本投降,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並未遷回南京,仍續留成都。由於國防組織改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解散。抗戰勝利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於民國35年1月奉命改名為「陸軍軍官學校」。隸屬陸軍總部。民國36年1月7日蔣中正卸任校長,由黃埔一期畢業之關麟徵接任,蔣中正改任名譽校長,除了中國籍學生,此時陸軍官校開始招收韓國與越南籍人施以軍事教育。因國共內戰白熱化,原本被撤裁的分校重新開辦,稱為「軍官訓練班」,其中最知名者為民國36年孫立人在台灣高雄縣鳳山鎮的前日本台灣軍基地開設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又稱「陸軍軍官學校台灣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

遷校與改制

在中華民國國軍敗戰趨勢明朗化後,成都的陸軍軍官學校本部也開始籌備遷校事宜。陸官在大陸最後一期23期學生,在民國37年6月、7月間有3,000多位考生,於12月1日入學於四川成都的陸軍官校,但卻提前於民國38年12月畢業,畢業典禮是由蔣中正主持,但因四川已遭解放軍包圍,學生只能在學校待命,9月中有77名23期台籍與特殊狀況學生先由政府運送到台灣。民國38年9月8日教育處處長李永中少將,總隊長蕭平波少將,及蕭步鵬少將等3人與中國共產黨取得聯繫,於民國38年11月初蔣中正第二次來陸官時對官生講話,李永中、蕭平波準備扣押蔣,但蕭步鵬把計劃告訴蔣而逃走。後來李永中以「遷校行軍總指揮」名義安排遷校事宜。11月中旬全校開始行軍,為使解放軍能順利接收軍校,一個多月時間部隊採取讓拖等來回遊動在川西平原。12月20日軍校北上至温江西,已和解放軍接上頭;西面是羅廣文一個軍宣佈投共;東面是胡宗南的國軍。這時由李蕭二人召集隊長和學生代表,講了形勢和解放軍的協議與政策,願投共的、跟國民黨的或回家的都自便,學生大都願意投共,25日隊伍至郫縣便由李永中宣佈軍校投共,而解放軍將軍校保持原編制,暫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校」。民國38年12月,解放軍佔領成都,成都陸軍官校自民國26年興辦到民國38年共招訓學生11期,也即第13期至第23期,由中華民國在大陸開辦的陸官到23期停辦,至此,陸官的大陸時期終告結束,邁入台灣時期。

台灣復興與設校

民國39年3月1日,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總統蔣中正發表關於陸軍官校復校的演説。民國39年8月復校後,首屆校長一職正式由羅友倫中將接任。民國39年10月,政府決定以台灣省高雄縣鳳山鎮原第四軍官訓練班班址為軍校校址,陸軍軍官學校在台復校。校址為原大日本帝國陸軍的武器儲存庫等設施所在。民國40年4月,第四軍官訓練班的所有學員、教師及設施都被編進學員總隊,並且成立第24期學生總隊,其訓練期為二年。

民國41年6月,蔣中正主持陸軍軍官學校校慶,勉全體師生,抱定光榮戰死之決心。9月,蔣介石於陸軍軍官學校預備軍官訓練班剴切致訓詞,説明國家需要革命青年,青年需要革命教育,期以身體生命獻與國家,挽回國運。民國42年6月,蔣中正至鳳山主持陸軍軍官學校校慶,並巡視左營軍區,慰勞留越返國將士。

民國43年6月16日,蔣中正至鳳山,主持陸軍軍官學校三十週年校慶,時官校已改為四年制,其正科畢業生,由教育部授予學士學位。校慶閲兵典禮由當時總統蔣中正主持,與副總統陳誠一同在校慶中閲兵、校閲騎兵隊,是遷台後首次舉辦校慶「閲兵」,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少將也上台致詞。民國53年6月,陸軍軍官學校建校40週年,蔣介石親臨致訓,昭示軍校師生黃埔一貫精神,乃犧牲精神、團結精神、負責精神。陸軍軍官學校學制於民國41年第27期起由兩年改為四年,在此之前各期學年不定,並無四年大學制的「正期班」稱謂,多以第幾期第幾年班稱謂期別,直至民國55年陸軍軍官學校開辦「專修學生班」制,為區分前後班別之異,原常規班制始改有「正期學生班」之稱謂。民國59年起正期班畢業年班改授為中尉官階,於民國60年第47期起學制再延長為四年三個月,在民國60年第48期起陸官首次授予文學士學位,在民國82年畢業正期班第62期起恢復初任少尉 ,民國83年入學正期班第67期開始招收女性學員,民國87年開始招收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英語: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 (Taiwan))學生。並為了彰顯國民革命軍源於陸軍官校,中華民國國防部決定將陸軍所屬各軍事院校的「入伍生團訓練」集中於陸軍官校施訓。另外,陸軍軍官學校也提供多種短期但無文憑學位的軍官訓練班,其目的是為充實基層幹部。

民國56年12月6日再將專修班規劃為「專科學生班」,增設土木、企管、機械和電機四科。另於1996至1998年招收三期二技班,每期二年三個月,開授管理、電機二個學系,是同與大學部「正期班」、專科部「專科班」有正式授予軍、文職文憑畢業證書之班隊。「專科班」為二年半學制,民國60年4月28日陸軍軍官學校專科1期至民國66年5月5日專科5期入學期間,還續重疊招收專修48至56期之學生,以後便停止專修班之招收。另國防部為激勵愛國情操,於民國60年命陸軍軍官學校支援拍攝劉家昌導演的軍教片電影「黃埔軍魂」;與1989年支援拍攝柯受良導演的軍教片「壯志豪情」;另2011年國防部為慶祝建國百年,與三立電視合拍軍事偶像劇「勇士們 (電視劇)」共三個單元15集。

專科學生班後因招收的學生不足,因此自民國72年專科8期起,部份期別在每年5月及11月分為甲、乙兩班擴大招生。民國82年專科班第26期乙班首次招收飛行軍官班。在民國83年末屆召收(民國85年停召)第27期後便停止收生,也透過「專業軍官班」的召募來彌補人才短缺問題,陸官專科班1-27期總計畢業生有1萬7,077人。民國85年8月1日,國防部精進案實施,裁減兵員,並將各官校校長的官階降為少將。當時,官校校長王根林提前於民國85年7月1日退休,而作為繼任兼首任少將編階校長的陳良沛仍未上任,因此校長一職由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賈輔義代理,而賈輔義僅當校長一個月便離任,陳良沛是第一位出生於台灣的陸官校長。

結語

為維繫陸軍軍官學校一脈相傳之革命感情,發揚黃埔精神,兩岸先後創建陸官黃埔同學(校友)會組織。北京於1984年6月14日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台北於民國80年1月1日成立「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而「陸軍軍官學校校友會」於民國77年12月4日在陸軍軍官學校鳳山成立,復於民國102年10月26日改制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校友總會」,另「陸軍軍官學校專科班校友會」也於民國103年12月14日在台中成立。

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所言:「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學院;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學堂」。民國13年他在廣州石牌手創「文校」中山大學、廣州黃埔「武校」陸軍軍官學校,合稱「一文一武兩大學府」。而在民初歷史舉足輕重的這兩校,也在兩岸分治後,於民國3950年在高雄縣鳳山鎮復校陸軍軍官學校,民國100年在高雄市鼓山復校中山大學,這「一文一武兩大學府」實現他的理想。陸軍軍官學校建校逾九十年,黃埔出身的名將多參與東徵、北伐、抗日與國共內戰後的復員工作。官校遷台後,陸軍軍官學校的畢業生因戰事少而少有參戰,因此多擔任建軍備戰的工作,以維繫台海安全,儘管陸軍軍官學校的專科班僅開辦27期,卻也產生廿多名將領,並由專科班第1期主專科班以專科5期為典。

陸軍官校四大兇墳:探秘校園裡的靈異傳奇

陸軍官校在校園中流傳著許多靈異傳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四大兇墳」。這些兇墳坐落在不同的校區,據稱埋葬著意外身亡或自殺的軍官。

延伸閲讀…

黃埔軍校鬼故事 :: 非營利組織網

陸軍官校鬼故事ptt :: 非營利組織網

兇墳名稱 地點 傳説
薛伯陵 後山 已故官校訓導長薛伯陵因車禍身亡,傳其靈魂常在後山徘徊。
林安泰陵 林安泰校區 已故軍官林安泰因失戀自殺,傳其墳墓附近經常出現靈異現象。
楊兆雄陵 陽明山分部 已故軍事將領楊兆雄因飛機失事身亡,其墳墓傳説有鬼火出現。
彭孟緝陵 淡水分部 已故總統彭孟緝因心臟病發作身亡,傳其陵墓風水極佳,可鎮壓軍校的怨靈。

薛伯陵

薛伯陵於1956年擔任官校訓導長期間因車禍殉職。他的陵墓位於官校後山,傳説其靈魂依舊徘徊在校園中,每逢夜深時分,就會有人看見他身穿黑西裝在後山踱步。

林安泰

林安泰是一名曾任職於官校的少校軍官,因失戀而於1963年服安眠藥自殺身亡。他的陵墓安葬在林安泰校區,傳説在夜晚時,會有人看見他出現在陵墓旁,並發出詭異的哭聲。

楊兆雄

楊兆雄是台灣空軍上校,1956年奉命率領一架F-86軍機赴日本執行慰問任務,卻不幸在途中失事身亡。他的陵墓位於陽明山分部,傳説每逢陰雨天,就會有人看見鬼火在他的墳墓上跳動。

彭孟緝

彭孟緝曾擔任中華民國總統,1966年因心臟病發作病逝。他的陵墓位於淡水分部,佔地廣大,風水極佳。傳説這座陵墓能夠鎮壓官校的怨靈,使校園免於受到靈異事件的侵擾。

「陸軍官校四大兇墳」的傳説流傳已久,吸引了不少好奇的遊客和靈異愛好者前往探險。然而,這些墳墓實際上是否真的存在過或是否靈驗,並沒有確切的證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