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是中國漢姓記載書,成書於北宋初,編者錢塘縣一位士大夫。有關資料記載共收錄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並稱「三百千千」,是中國古代幼兒啟蒙讀物[1][2],因此流傳,是婦孺皆知。

《百家姓》各個姓氏排列次序不是人口數量多少,而是中國政治史準則。

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趙錢孫李」之所以是《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北宋初年吳越錢塘地區形成,所以當時家庭姓氏:

  編者:福建省政協委員、國立華僑大學華僑研究所副教授林少川泉州文史界有蜚聲,他近作《泉州百家姓源流》泉州百家姓氏得姓由來、入泉,及其傳衍播遷歷史一一作了簡明生動的敍述,並開設專欄《泉州晚報·海外版》連載,深受海內外讀者歡迎。

  請問您貴姓?,每個人能説上自己姓和名。倘若問,您知道自己姓氏來嗎?始祖是誰?從哪裏發源開基?如何演變搬遷?郡望(號)堂號是什麼?説清了。

  樹有,水有源,追根溯源是人類天性。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黑人作家阿歷克斯·哈利寫了一部名叫《》説,生動描寫了美國黑人祖先奴隸販子非洲掠運到美洲,其子孫歷盡千辛萬苦尋找自己祖根故事,轟動了世界,引發了“尋”。 其實,我們中華民族以來“木本水源”,視自己祖“”,體現追民族傳統文化精神。我國具有世界上姓氏傳統文化,一些古老姓氏相傳綿延,已有四千多年歷史。而世界其他國家姓氏都出現得晚,歐美國家姓氏大多出現於中世紀,日本少數特權階層外,絕大多數平民百姓直到明治維新公佈《平民稱姓氏名字義務令》後擁有自己姓氏。 姓氏源流,是個話題,歷久而。姓氏是代表個人及其所出家庭一種符號,它產生、發展、演變有極其複雜歷史原因,諸如有國、爵、官、諡、邑、姓、字、族係氏者。姓氏萌生於人類早期生存原始部落中,故姓氏源,帶有神話傳説和神秘色彩。遠古“姓”和“氏”是有區別,“姓”“氏”起源。東漢許慎《説文解字》説:“姓,人所生。……因生以為姓,從女生。”姓起於女系,氏起於男系,後來生產發展,社會男主體,故姓改男,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顧炎武《日知錄》記載,到漢代司馬遷著《史記》時,稱漢高祖為“姓劉氏”,姓氏始混一,因此,漢後姓氏區分,表姓義。

  徜徉泉州大街小巷、村間鄉裏,可見建築物門額橫匾往往鐫刻着諸如“九牧傳芳”、“江夏衍派”醒目大字。有人能夠看着這些郡望堂號而講出房主姓氏來,而且挺準。您若感話,不妨瀏覽本欄目的《泉州百家姓》,到大街小巷去試試,能您帶來一些意想不到。

  您若問,泉州這些郡望堂號是怎麼來?得追根溯源到中原。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山川毓秀,人文薈萃,有傳統文化積澱,是我國首批公佈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何喬遠《閩書》載,早在西晉永嘉,“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大批晉人南遷,這裏沿江而居“晉江”因此而得名。晉朝以來南遷中原漢族移民,地僻東南一隅泉州一帶聚族而居,保留多中原傳統習俗,同時適應閩南山海環境形成區域性特色。例如,譽為“活化石”泉州南音南戲,仍保存中原晉唐古音。有許許多多中原姓氏,保留泉州。

  泉州台灣一水之隔,是台灣同胞祖籍地之一。泉州台灣本一家,骨肉情,血脈,語言相通,習俗,有着密切“五緣”文化關係。宋元時期,有泉州人遷往台灣,明末清初有大批隨鄭芝龍、鄭移民東渡台灣。目前台灣2000多萬人口中,泉州府籍佔44.8%。這些泉州移民,於開發寶島台灣,經濟,發展科技文化事業起了作用。台灣《“唐山過台灣”故事》説:“台灣人姓氏,名字排行,乃至家族世代相襲堂號和郡望,無一不是大陸各地延續,台灣有,大陸會有。”統計資料表明,目前台灣“百家姓前十名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這泉州百家姓前十名(陳、林、黃、王、李、吳、張、鄭、蔡、蘇)排列順序十分接近。因此,台胞若欲尋根問祖,來泉州是首選第一站。 全國僑鄉華僑華人尋。

  泉州是我國僑鄉。南北朝,泉州已有船隻航行南海諸島,唐時,泉州港已成中國四大貿易港口之一,宋元時期泉州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素稱“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北宋惠安籍進士謝履《泉南歌》曰:“泉州人山谷瘠,雖耕無地僻;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泉州華僑大量出國生動寫照。明清時期,實行“海禁”,泉州港衰落,泉州人離鄉背井、飄泊海外謀生。統計,目前祖籍泉州華僑華人達600多萬人,分佈1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故鄉泉州有千絲萬縷血緣關係,祖國家鄉有感情。這些年來,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回泉州尋根祭祖者絡繹不絕,掀起了“尋”。回答“什麼這樣熱衷於尋根問祖”時,一位泉州籍華僑説得:“我身上流着中華民族血!無論走到天涯海角,我改中國人名和姓!”由此可見,什麼是中華民族自己傳統特色,姓氏文化其中特色之一,這在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史上是十分、十分。

  ●陳姓泉州第一大姓(台灣亦同),排名中國百家姓第五位。

  此外,泉州黃氏有許多入閩支派,例如“燕山黃”,以及邵武黃峭衍派。

  陳姓出自媯姓,相傳是舜帝後代。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前代聖王後人,找到了舜帝後裔媯。武王女兒太姬嫁媯,封他陳(河南淮陽)侯,讓他奉守舜帝宗祀。妨滿死後,諡號陳胡公,其子孫以國氏,稱為陳氏。陳胡公十世孫陳完,為避禍奔齊國,改姓田氏,數代後裔孫了齊國國王,史稱“田氏代齊”,後秦滅。齊王建次子桓改姓王,三子軫跑到楚,爾後做了楚國丞相,封潁川侯,遷入潁川,復改姓陳,故稱潁川陳姓地。後來,陳軫十世孫陳寔,漢桓帝時任太丘,德高望重,故後世陳姓多尊奉陳寔潁川衍派祖。如今泉州城鄉陳氏人家建築物門額橫匾鐫刻着“潁川衍派”郡望堂號,紀念祖源。

  潁川陳氏閩遷居泉州,主要支派有:其一,西晉中原永嘉,“江左衣冠望族”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入閩。族譜記載,陳潤“仕晉官散騎常侍,永嘉時渡江入閩”,自此陳姓繁衍閩中;其二,唐高宗總章年間,陳寔裔孫陳政父子奉敕入閩平叛,率領58姓入閩,陳元光譽為“開漳聖王”,其後代遍佈漳泉,稱為“將軍派”;其三,陳寔裔孫陳邕,唐中宗時登進士,官太子太傅,遭宰相李林甫排擠,謫入閩,其子孫漳泉繁衍,稱“南院派”。五代南唐時,陳邕裔孫陳洪進,任清源軍節度使,開發圍墾陳埭,促進泉州經濟發展。陳洪進後代,成為泉州陳氏望族;其四,唐末五代,王審知入閩,有大批陳氏隨軍入泉,現存一些泉州古族譜,有“光州隨王審知入閩”記載。此外,宋元鼎革以及明清交替,有中原陳氏成批或零星入遷泉州。

  泉州台灣一水之隔,泉人遷台歷史十分。族譜記載,明末有大批陳氏族人隨鄭開發台灣,陳澤、陳永華,陳氏入台始祖。南安《詩山陳氏族譜》載:“我祖潁川分派於河南光州,抵入閩,一郎公卜居武榮詩山霞宅。”派陳姓,清初民國300年間,遷台人數達2000人。

  值得一提是,初“閩人三十六姓”落户琉球,擔任通事、船長有大量泉州陳氏。筆者多年來華僑大學事“華僑族譜研究”,收集泉州陳氏播遷海外史料,例如:安海《飛錢陳氏族譜》記載:“陳章燦……生萬曆癸巳(1593),卒崇禎庚午年,商於呂宋,葬其地。”晉江《陳氏族譜》載:“陳士勳,生崇禎癸未(1643),卒康熙丁卯,商於咬喇吧而卒,遂葬其地。”載:“陳胤穎,生康熙己丑(1709),商於暹羅而卒。”

  ●俗諺説“陳林半天下”。林姓為泉州第二大姓(台灣亦同),排名中國百家姓第16位。

  談到林姓源流,要太始祖比干講起。比干是商王文丁子、帝乙弟、紂王叔,封於,故稱比干。族譜載,比干乃黃帝第33世孫,有賢德,官少師。時紂王暴虐無道,微子去國箕子囚,國勢岌岌可危。比干見狀痛心疾首地説:“主過諫非忠,畏死不言非勇。諫而從且死,忠。”於是抱定必死之志,三日進宮犯顏直諫。紂王問:“何以自恃?”比干坦然答道:“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王惱羞成怒,起殺意,説:“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説罷叫人乾心挖出來。比干遇,正妃媯氏(:陳姓始祖胡公滿封陳之前,稱媯氏)孕三月,恐禍及,即攜婢女四人出逃,避難於牧野(今河南衞輝),後於長林石室生下一男。此後,周武王滅商得天下,旌表比干。比干遺孤誕生於長林石室,武王賜姓林,命名堅,封博陵公,食邑博陵。這便是中國林姓開族。於林堅生於長林,受封於博陵,地處黃河之西,稱西河,故林氏地郡望“西河”(總燈號)。3000多年過去了,現在全世界林姓繁衍人數達7000多萬。如今,寓居海內外林姓華裔,緬懷祖先,思念邦國,匾額堂號總是冠以“西河世第”;年節喜慶日,大門要貼上“西河世澤,囗囗家聲”楹聯,掛上“西河林氏”大紅燈籠;續譜要寫上《西河族譜》,以示忘祖源。

  泉州林氏,與其他各姓,是中原遷來。入閩第一人是晉安郡王——林祿,系比干裔孫,晉朝南渡,其後裔福建繁衍,構成閩林主流派。當時“永嘉,衣冠南遷”,林祿於太寧三年(325)奉敕守晉安郡,遂家晉安,匡扶晉室,開發閩疆。永和十二年卒於官,追封晉安郡王,葬於塗嶺九龍崗(今泉州泉港區),穴名“龍馬毓奇”。

  林祿後裔泉州,支派眾多,有“闕下林”、“九牧林”、“遊洋林”,“九牧衍派”分佈廣。唐代,泉州田林氏有兄弟九人(葦、藻、著、薦、曄、藴、蒙、遇、蔇)俱官刺史,一門九州牧,世稱“唐九牧”。宋代,泉州霞洲林氏有兄弟九人(景淵、景祐、景默、景輝、景大、景瑞、景元、景貞、景亨)俱任知州,世稱“宋九牧”。泉州霞洲是閩林“宋九牧”地,時今日,閩台及海外林氏宗祠見“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聯,對“九牧林”歷史生動概括。不久前,泉州“宋九牧”林氏祖墓泉州門外烏石山麓發現,引起海內外關注重視,1998年,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海內外各界熱心人士組成“泉州市閩林宋九牧文物史蹟復修委員會”,正在籌劃宋代原貌進行復修。該墓復修後,成為海外三胞來泉州尋根謁祖一旅遊景點。

  此外,泉州林氏有一部分是唐末隨王審知河南光州入閩,現存有族譜佐證有晉江金井“後垵林”。

  泉州台灣隔一海峽(寬度200公里,狹處百餘公里),泉州人説:“‘一流水’可到台灣”,這是地緣關係密切。看族譜,泉州台灣血緣關係會看得。族譜本是封建制度產物,但它記載了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興替家族史,這是史籍無法記載,可見族譜具有史料價值,因此,族譜方誌譽史學研究領域內亟待開發“兩大金礦”。80年代初,莊為璣王連茂合編了《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受海內外關注,選用70多部族譜中,福建遷台有姓名者達4000多人,而其中晉江玉山“九牧林”遷台者有1000多人,可見林氏遷台人數佔有份量。統計,台灣地區林氏人口佔全台人口總數9%,於佔全台11%陳氏,可見,台灣泉州可稱“陳林半天下”了。

  華僑為何稱“唐人”,從泉州林氏唐朝開始海外播遷,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林氏移居海外呢?據清代晉江學者蔡永蒹《西山雜誌》記載:“唐開元八年(720)東石林知祥子林鑾,字安車……試航至勃泥(婆羅洲),往來,沿海畲家人俱去,引來番舟……晉海舟人競相率航海。”該書載:“唐乾符時(875~879),林鑾九世孫林靈仙,經商航海台灣、甘棠、真臘諸國,建造百艘大舟鰲江,家資萬貫。”此記載如可靠,晉江東石林鑾,堪稱林氏出洋第一人。

  值得一提是,泉州“九牧林”有一支是唐末播遷到韓國而發展達120多萬人,這一尋根發現,改寫了泉州籍海外華人總數統計數字,華僑華人為何稱“唐人”提供一個例證。

  此事要韓國佛教界知名人士、世界佛教成道會指導法師、大覺寺住持佛心大師(俗名林允華)來中國尋根故事講起。,佛心大師韓國林氏宗親是“唐九牧”六房、邵州刺史林藴後裔。韓國族譜記載,入韓林氏始祖是林藴孫林八及,唐代掌過兵權,朱温叛亂,避禍彭城渡海出國,飄泊到新羅國江華灣登岸,擇平澤縣棲身,後來支派蕃衍,發展120多萬人。其後裔中國傳統編族譜字輩,尊八及為“海東一世”,現傳至40多世。但是,“彭城”哪裏?多年來大師前來中國探問未果。後來,泉州武榮比干文化研究會林樹丹先生協助考證下,終於證實韓國林氏根泉州,其先祖林八及是唐末彭城(今惠安東嶺彭城)渡海赴新羅。佛心大師實現了尋根心願,捐鉅款泉州南安建一座金碧“比干紀念堂”,並於1997年農曆十月廿五日(比干殉國3026週年紀念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韓國林氏,分隔千年後遠萬裏前來泉州尋根,為“九牧林氏”族史增輝生色,中華民族播遷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

  ●黃姓泉州第三大姓(台灣亦同),排名中國百家姓第八位。

  黃姓是中國古老姓氏之一。宋鄭樵《通志·氏族》載:“黃氏,嬴姓,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今河南潢川)。後楚滅,子孫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首領伯益(作伯翳、柏翳),是“帝顓頊苗裔”,帝舜賜姓嬴姓。伯益後裔有14支,即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冥氏、螢廉氏、秦氏、趙氏,合稱14氏,其中黃氏潢川建立黃國,因此,黃氏尊伯益始祖。戰國時期,黃姓族史上出了一個人物——黃歇,他是黃國貴族後代,仕楚,任楚相,封為春申君,是“戰國四君子”之一。春申君封地是潢川,後改封於吳,黃歇遇後,其子孫遷到江夏。因此江夏郡(今湖北武漢一帶)是黃氏發展繁衍中心,族人“江夏”郡號。

  黃氏入居福建,始於晉代。《閩書》載:“永嘉二年,中原振盪,衣冠入閩者八族”,有黃氏。當時河南光州有個黃舜夫,其子叫黃道隆,避亂光州入閩,初居仙遊,後居泉州。,北方安定,道隆回光州,後來動,他孫子元方大批遊民入閩,居福州烏石山,即今日黃巷。黃元方開閩黃氏始祖。

  元方後裔中一支,福州遷泉州,唐朝黃守恭已成鉅,名聞遐邇,人稱黃長者。黃守恭,字國材,生於唐貞觀三年(629),一生好施,故事是獻桑園宅建開元寺。相傳有個雲遊和尚黃守恭乞地建寺,守恭,想了一個推託詞説,若園中桑樹開蓮花,可獻地建寺。隔數日,奇蹟出現了,黃宅桑樹開了蓮花,於是,黃長者地獻出桑園宅地。現在我們到泉州參觀開元寺,猶可以看見這株老態龍鍾古桑,可合抱,樹頭主幹裂三叉,古幹龍盤,作為文物保留下來,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海內外遊客,極大地提高了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知名度。守恭獻宅建寺,歷代傳為話。因有桑開蓮花之瑞,故名蓮花寺,有紫雲蓋地之瑞,改稱紫雲寺。後改名開元寺,延用。現在守恭子孫,開元寺中檀越祠祖字,“紫雲”堂號。 相傳黃守恭獻宅建寺後,讓子孫開拓發展,五子分居五安:居南安,次紀居惠安,三綱居安溪,四倫居同安,五緯居詔安,稱為“五安黃”。值得一提是,黃守恭遣子分派“五安”時,作了一首“示兒詩”:

“駿馬登程異方,任立綱。

汝居外境猶吾境,身他鄉即故鄉。

朝夕勿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

蒼天有眼長垂祐,俾我兒孫總熾昌。”

  1300餘年,如今紫雲後裔,廣播閩、浙、贛、粵、港、澳、台,並僑居海外、馬、泰、菲、印尼、歐美地,瓜瓞綿長。紫雲黃氏子孫歷代科第聯芳,管纓顯宦、名賢博士、商賈富豪,人才輩出,遍及海內外,每回來尋根認祖,他們見面時總要念出這首“認祖詩”。以此詩作為認祖聯親,成為。

歷史記載,中國姓,有女字。如姬(周朝天子國姓)、姜(齊國)、嬴(秦國)、媯(陳國)、姒、姞、妘。中國老祖先母系社會,知道優生學,而發展出姓,避免血緣接近子孫之間通婚。

  ●王姓泉州第四大姓(台灣第六大姓)。統計研究資料表明,人數多少排出當今中國百家姓新座次,王姓替代李娃,成為當今中國第一大姓。

  王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總人口超過一億人。“王”這一姓氏由來有一段故事:上古時期,東周靈王有太子名晉,聰明早慧,未成年已名聞諸侯。靈王廿二年(公元前550年),京師洛陽附近谷、洛二水氾濫成災,威脅王宮,靈王準備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晉力陳不可,主張應像大禹治水那樣,,因勢利導。這本是一個主意,但靈王聽進,太子晉廢為庶人(黎民百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氏。”如今,天下絕大多數王姓人,尊奉太子晉祖先。太子晉後裔後來遷山西、山東一帶,秦漢時分為太原、琅琊二望,這兩支後來發展成為天下王姓主要支派。魏晉南北朝時東海望,隋唐及以後分為中山、河東、河內、鄴郡、開閩、三槐王姓郡望支派,明清後開始播遷海外,目前遍佈海內外一億多王姓人,大都是太子晉後裔。 ,王姓來源太子晉這一支外,有其他一些支派。王姓起源,古時帝王子孫多稱王子、王孫,其後人有許多稱王氏。宋代史學家鄭樵在《通志·氏族》中説:“京兆、河間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陳留者,舜後,此媯姓王;出汲郡者,王子比干後,此子姓王;出河南者,可頻氏;出馮翊者,鉗耳族;出營州者,本;出安東者,本阿史布,此虜姓王。子孫王者後,號曰王氏。” 王姓之所以成為中國第一大族,是它來源眾多、支派複雜分開。唐宋以來,歷代史家王姓來源,它分為姬姓之王、媯姓之王、子姓王、少數民族王;其祖居地劃分太原王、琅琊王、北海王、陳留之王;其堂號劃分烏衣王、三槐王、開閩王。僅《廣韻》所載,王姓有21郡望:太原(今山西)、琅琊(山東)、北海(山東)、陳留(河南)、東海(山東)、高平(甘肅)、京兆(陝西)、天水(甘肅)、東平(山東)、新蔡(河南)、新野(河南)、山陽(山東)、中山(河北)、章武(河北)、東萊(山東)、河東(山西)、金城(江蘇)、廣漢(湖南)、長沙(湖南)、堂邑(江蘇)、河南。實際上不止這21望。這眾多王氏郡望中,“太原”、“琅琊”。

  而南方王姓祠堂多以“三槐堂”堂號,有一段故事:據《宋史·王旦傳》:王旦父親王祐,是五代時名士,平素行善事,積了許多“陰德”。王祐勉勵子孫立志求進,槐樹象徵淵博學問和崇高地位,庭院中手植三株槐樹,説:“吾後世有三公者,此其所以志。”後來他次子王旦宋真宗時拜相,人們稱其家族為“三槐王氏”。王旦生三子,長子王雍國子博士,次子王衝左贊善大夫,三子王素,仁宗時任工部尚書。蘇東坡《三槐堂銘》贊曰:“王氏之福,蓋未艾。”於“三槐王氏”盛名及“三槐”良義,“三槐堂”成為王氏風範象徵,海內外播揚。

  唐朝末年,有一支來自河南光州南下入閩王氏分支,開疆創業,拓閩稱王,建立閩國,這後來形成閩粵、港台以及海外大多數王氏共祖望族——“開閩王氏”。現在泉州城鄉可以看到許多人家大門匾額上鐫刻着“開閩傳芳”醒目大字,您若感話,打聽一下這裏人家,主人姓“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泉州有句盡人皆知俗語“開閩王”,指“三王”(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入閩事。

  據《忠懿王氏族譜》記載,開閩王氏屬琅琊王一個分支,其祖乃周靈王太子晉。傳至王曄時,唐貞元中(785~804年)任令,家於光州。王曄生友,友生玉,玉生恁,恁生三子:潮、審邽、審知。王氏兄弟三人,氣度,溢,時人稱“王家三龍”。時唐僖宗年間,黃巢造反,天下羣雄並起,光州屠夫王緒趁機聚眾起兵,任用王潮軍,審邽、審知隨兄入伍。光啓元年(885年)王緒南下入閩,“王家三龍”率領一批王氏族人和鄉兵南下,並奉母。説王緒其人性猜忌,曾以軍中糧而下令軍人“老孺需從者斬”,殺王氏之母。因此,王潮先下手,隊伍開往南安途中發動兵變,擒縛王緒,取而代之。

  王潮治軍有方,整頓軍紀,隊伍發展。當時泉州百姓刺史廖彥若壓榨下,民不聊生,於是派出張延魯耆老前往邀請王潮引兵入泉,民除害。王潮率軍圍攻泉州,一年戰鬥,於光啓二年(886年)攻克泉州,消滅廖彥若,控制泉、漳二州。王潮唐朝任命為泉州刺史。景福二年(893年),王潮率眾攻入福州,統一福建,授為威武軍節度使。第二年王潮病逝,王審知繼任。後來,唐亡,朱温稱帝,國號梁,開平年間封王審知閩王,這“開閩王”由來。當時中原戰亂頻,但王審知治閩30年間,卻一派安康景象,吸引了大批中原王氏族人南下安居福建。於王氏三兄弟開發閩疆貢獻大,因此,“三王”兄弟尊奉閩王開山始祖。

  此外,王姓入閩尚有許多支派,例如“太原衍派”。

  台灣王姓主要源於福建,是泉州地區。台灣有關族譜記載,王審邽有一支後裔王燁,常住泉州西南船方巷,這支王氏後來遷居台灣,蕃衍成為大族。史載,王氏入台者有王,泉州惠安人,入台時受鄭芝龍、鄭父子厚遇,開發台灣有貢獻。有泉州府同安人王世傑,在台開墾拓荒績。

  明清後,有許多王姓族人海外發展,因而今天港澳以及、馬、菲、泰、印尼東南亞華人王姓家族中,大都有開閩王氏後裔。晉江金井《王氏族譜》有明萬曆庚子(1600年)前往菲律賓並定居該地記載。菲律賓馬尼拉有一條“王彬街”,並樹立一尊王彬銅像,紀念當地作出貢獻晉江華僑王彬。

  ●李姓泉州第五大姓(台灣亦同),排名當今中國百家姓第二位。

  我國大陸當前百家大姓,系統資料出自《人民日報》1987年5月3日所報道有關成果,即中國科學院兩位研究人員研究成果,李姓排名第一位。但國家權威部門最近對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李姓排名座次為第二位。

  李姓出自黃帝,其始祖皋陶是黃帝孫顓頊後裔。《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出自嬴姓,皋陶後,世為大理,官命族理氏。”皋陶任理宮,即掌管司法長宮。《史記》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並罪行來量刑治,不用五刑罪人分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皋陶後,歷虞、夏、商,26世為理官。古人官為氏習慣,故稱呆陶及其後裔“理”氏。

  理為氏,後來什麼變成了“李”呢?,官為氏理氏,傳至理徵時,任商紂玉理官,時紂王無道,理徵執法阿,紂玉不容。理徵罹難,理氏家族將面臨滅族災。理徵妻帶幼子利貞逃伊侯墟(今河南)避難,飢餓不堪,見樹上結有“木子”,採來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後,利貞為防追捕,姓理,感念“木子”救命之恩,改為“李”氏。“木子”,李樹李子。

  史籍記載,李氏郡望有13個,即:隴西、趙郡、柳城、略陽、雞田、武威、代北、高麗、範陽、渤海、西域、河南、京兆。其中,隴西趙郡這兩支郡望名聲,今天下李氏多出自這兩支。“隴西”,是李氏發源地,今甘肅境內。據《人民日報》(1992年8月27日)報道“李氏根基隴西”,正式批准隴西修復李氏“隴西堂”。現在,泉州城鄉乃至台灣、東南亞李氏人家,大都大門匾額上鐫刻着“隴西衍派”,以示忘祖源。 二、李氏入閩

  李氏入閩,始於唐代,《漳州府志》記載:“李伯瑤者,人,隨陳元光開漳州”。台北《李氏族譜》載:“先世光州人,唐末隨王潮入閩。”有《燕樓派家譜》雲:其先世唐時居燕京東角樓,宋元間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家安同安(屬泉州),這支李氏,在台灣李氏中人數多。

  隴西李氏入閣,宋代出了大名鼎鼎李綱。李綱是宋代主戰派,官丞相,作出貢獻。李綱先祖是唐朝宗室,避難入居福建邵武,其裔孫有李珠者,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後裔,人數多,播於海內外,尊為南方隴西李氏始祖,稱為閩台始祖。

  值得一提是,李氏入閩一支是唐朝江王李元祥,據永春《官林李氏族譜》載,李元祥封於閩,其後裔或居南安,或遷沙縣,18世有一支派徙於永春,卜居官林。今官林李氏蔚大族,並播遷台灣、海外。

  ●吳姓泉州第六大姓(台灣第七大姓),排名中國百家姓第十位。

  吳姓起源古老,本姓姬,是黃帝族系發展後分衍而成支裔。鄭樵《通志·氏族》載:“泰伯封於吳,子孫國為姓。”《姓氏急就篇》載:“周太王子太伯封吳,其後氏。”説,吳姓始祖是周代泰伯。 泰伯,周太王公亶父子,即後來周文王大伯父。《史記·周本紀》記載,公亶父有三子,長泰伯,次仲雍,三季歷。季歷子姬昌,後來周文王。當周文王出世之時,有聖瑞現顯,古公亶父高興地説:“我世當有興者,其昌乎?”泰伯仲雍知道此事,瞭父親意思,是想世業傳給幼弟季歷,以便後傳姬昌。於是,二人決心讓賢,自動引退,後乘父親抱病,託言到衡山採藥,偕奔於荊蠻(今江蘇無錫一帶),自號“句吳”,吳為姓,並且入方隨俗,和當地土著人民一樣“斷髮紋身”。這樣,幼弟季歷改立太子,其後姬昌周文王。

  泰伯卒後600多年,孔子出生。孔子《論語》中説:“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這是他泰伯這位歷史人物崇高評價,認為泰伯品德到了境界,這“至德”堂號來源。到了漢代司馬遷作《史記》,列吳泰伯世家第一,所以後世子孫以“讓德傳芳”和“記首世家”吳氏族望,榮耀千古,垂祖澤。

  後來,傳至泰伯19世孫壽夢時,開始稱王。吳王壽夢有四子:長諸樊、次餘祭、三餘昧、四季札。於季札賢,吳王要傳位於他,他堅決辭讓。壽夢薨後,決定兄弟次序傳,後傳至季札。可是,季札堅持禮讓,後來索性避居到延陵(今江蘇武進),二兄餘祭無奈,延陵封他屬邑,因此世稱延陵季子。季札不但繼承了“讓德傳芳”高尚品質,而且高度文化素養稱賢於世。季札去世時,孔子65歲,他題寫墓碑:“於戲有吳延陵季子墓”,世稱“延陵十字碑”。

華夏百家姓氏宗親平台中收錄百家姓中,有73個姓氏能河南找到發源地。河南是中原地區核心部位。這片土地是“人祖”伏羲、炎帝、黃帝、顓頊和帝嚳活動區域,八大古都河南居半,炎黃子孫祖先深情地眷念這片土地。河南是中華姓氏搖籃, 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中原關係密切。

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文化現象。姓氏於中國人來説是一種符號,一種代代相傳文化徽章。中國人看來,姓氏是祖先所賜,是一個人表現,姓氏便是祖先和自己。尋根溯源,很多姓氏根可以上溯到黃帝炎帝,因此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母體,中原地區是海內外華人主要祖根地,這些賦予了河南文化資源。華人祖根河南,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動於河南;中華大姓,大都發源於河南;中華民族歷史上許多人物出自河南。可以説,中華民族血脈根河南。

延伸閱讀…

泉州百家姓源流

《百家姓》你知道多少?

姓氏文化概念:姓氏文化,是指姓氏有關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其內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變、家族播遷、名人事蹟遺蹟、家譜、宗祠、世系、家訓、郡望、堂號、堂聯、字輩,以及由此形成尊祖敬宗、報本反始、尋根問祖族姓與民族文化認同理念。

姓氏文化開端:人祖太昊伏羲氏 “姓氏,別婚姻”算起,姓氏發展有五千年歷史。6500年前,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為中心黃淮區域,尊為“人文始祖”、“三皇首”太昊伏羲統一了九大部落,奉“龍”華夏圖騰。但當時部落男女往往“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愛,不知其禮”,因此,伏羲開始實踐“制嫁娶,姓氏”。他“風”姓。接着,當時尚存母系家族定姓,如:姒、姜、姚、姬。他百姓定氏時使用了、辦法。有居住地地形景物氏 ,如石、邱、、沙、江、洪、谷;有馴養動物氏,如牛氏、馬氏;有植物氏,如楊、葉、柳、花,有方位氏,如左氏、南氏;有天象氏 ,如雷氏、陰氏;有以生活用品氏,如柴氏。

姓氏產生條件:河南歷史,產生姓氏,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建都,得姓機會:一、河南有眾多 人文始祖遺蹟。同為三皇伏羲、炎帝河南留有遺蹟,伏羲居於陳地,死後葬 於陳地,今河南淮陽有太昊陵,即伏羲墓。二、河南有古城古國資源。夏、商、周三代是中國 姓氏形成時期, 而這三代政治、 經濟、 文化中心河南。 三、河南有眾多姓氏郡望地。四、河南是眾多歷史名人祖籍地及生活地。名人是家族,他們出生、生活地 方是後人祭祀、緬懷聖地。五、河南是歷史上移民集散地。中國歷史上三次規模移民運動中,即永嘉、安史、靖康後北人南遷,移民主體大都來自河南。另外,河南還是客家人、閩台人、粵港人祖根地。

姓氏文化發展:歷史上使用過姓氏共有兩萬多個,其發展演變可分如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姓產生。中華姓氏產生於伏羲、女媧時代母系社會。 周代“同姓不婚”制度淵源於此。第二階段是氏出現及其演變。氏出現於從炎、黃二帝時期開始父系氏族社會,社會 組織男性為中心,標誌着和級。舜時“賜姓命氏”,是大規模賜姓命氏淵源。第三階段是中華姓氏普及和定型。 周初實行周朝貴族內部層層分封制,中華姓氏 這一時期得到普及和定型。第四階段姓氏混一。戰國時期,宗法制度崩潰,等級制度破壞,姓氏合二一,標 志着現代意義姓氏產生。有來源可考4820個姓氏中, 起源於河南姓氏共有1834個。漢族 前120大姓中,全源於河南姓氏有52個,如:李、張、陳、黃、周、蔣、葉、嚴、牛;部分源頭河南姓氏有45個,如王、劉、趙、徐、孫、朱、、洪;兩項合計,起源於河南姓氏共有97個,概言,起源於河南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85%以上。因此,可以誇張地説,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 大省,海內外華人祖根大半河南。河南是中華姓氏搖籃。

中國人不管移民到世界各地,他單音節姓氏認出其炎黃子孫身分。少數國家像是日本、泰國,規定入籍者要改成當地姓氏,使許多華僑不願歸化入籍。

中國人姓氏成為民族「註冊商標」,於中國姓,你瞭解有多少呢?

猶記當年電腦界名人王安美國闖出名號時,所有中國人同感。因為光看他英文拼音姓名,知道他是一位中國人。

近年世界經濟不景氣,找工作十分困難。一位美國華人透露,雖然法律規定僱主不得歧視少數民族,但人家只要一看寄來履歷表,知道誰是華人——他單音節姓氏,洩漏了族羣身分。

其實全世界中,華人之外,韓國、越南人姓氏是單音節。

「夏威夷韓國裔美國人了表示他不是華人,會他姓後面加個括號,註Korean(韓裔)」,台灣省立博物館人類學組組長阮昌鋭説。他表示,韓國和越南是中國版圖,人民中國姓,不是什麼奇怪事了。

中國人姓氏是單音節之外,和全世界各民族姓比起來,發展得,並且受人民重視。

大英百科全書,歐美的姓氏使用,始於十一世紀,到十六世紀定型;中國自公元前四世紀有了世襲姓習俗。

但中國傳説,中國姓氏起源於五千年前黃帝分封十四個兒子領土名。姓氏見諸正史,是孔子所作春秋,堶探ㄗ鴘漫m氏一共有廿二個。春秋時代,是西元前七百七十年開始了。

人多以為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姓氏應該發展得。但令人想不到是,明治天皇之前,日本只有貴族階級有姓,平民是只有名字,沒有姓氏。他們指稱某某人時,頂多名字之前,加上地名及職業。人有姓,是這一百年來事。

中國姓氏出現得,阮昌鋭表示,主要是民族文化重點。西方民族是拜神民族,重視人神關係;中國人重視人際關係,崇拜祖先。像是宗祠,同姓祖廟;宗親會,是同姓人士組成社會團體;家譜,是記載這一姓家族歷史,和姓氏密切相關。

中國人炎黃子孫自居,後來四方夷狄入侵並定居中國,我們老祖宗於那些「夷族」,、重視自己姓氏了。

母姓,復

延續自家姓氏,中國人重視生兒子。萬一斷了香煙,有種種方法變通,例如招贅婿。

但是要男人改姓入贅困難。中國人素有「大丈夫坐不改姓,行改名」觀念。接受入贅者,多半認為這樣做不起自己列祖列宗,是一種恥辱。

因此福建、廣東、台灣地方,民間有一種「豬母姓」,叫抽豬母税,母姓意思。男女嫁娶時,來生兒子中有幾個人要媽媽孃家姓,像抽税一樣。

最近台灣女權主義者有人主張,民法應該規定子女父姓。台大外文系教授黃毓秀,申請姓改成母親劉姓,不過沒有。

其實,父權主義者認為這種主張是「革命」,説起來,這頂多算是復。因為,中國時候,是母姓。

阮昌鋭表示,古代各部落統歸於封建制度下時候,有圖騰符號轉化成語文形式姓。當時中國是母系社會,「姓」這個字本「女子所生」。

歷史記載,中國姓,有女字。如姬(周朝天子國姓)、姜(齊國)、嬴(秦國)、媯(陳國)、姒、姞、妘。中國老祖先母系社會,知道優生學,而發展出姓,避免血緣接近子孫之間通婚。

延伸閱讀…

典籍中的中國工匠有趣亦有料- 《勞動報》

計姓

後來,轉入父系社會,有姓產生變遷。周初分建諸侯,採用「胙土命氏」辦法,氏成為貴族階級標誌,人人有氏榮。,有氏家族捨了姓,而以氏來作為家族代號。

「到了戰國,社會變動,孔老夫子有教無類,布衣而為卿相很多」,聯合報國學文獻館館長陳捷先説,加上秦漢時代,行郡縣制,瓦解,氏表示權貴,母親姓父親氏混一談了。

同一個姓氏人,不管空間和時間上隔了多,只要家譜推溯上去,可以找到祖先。像是姓陳,祖先是大舜;林姓祖先是比干。這中國人説「五百年前是一家」。

在台灣彰化福興鄉,有一個粘氏宗親會,族譜記載,他們是女真名完顏阿骨打後代。是,移民台灣三百多年後,很多粘姓子孫現在唯一會講是閩南語。該宗親會現任會長粘火營表示,他們每年祭祖大典三月卅一日,那天,全省六千位粘姓宗親會來四、五百人,穿著服裝和祭儀是傳統女真族呢。

工商社會,許多人姓氏缺乏這種認同了。是一些大姓,彼此見了面會有什麼感。原本同姓不婚千古傳統,打破了。

但是對一些人數很少小姓,那份一家人感覺是存在。

雜誌社擔任記者滕淑芬,從高中唸到孟子梁惠王篇:「滕,小國」,自己姓氏和出身有了很瞭解。後來她到美國讀書,遇到一位姓滕同學,兩人地開玩笑,説她們是失散多年姊妹。

大陸,於許多同姓人聚居一地,同姓之間感情十分。如果對某人不起,那可是得罪了他全村人。所以有些姓之間是幾百年世仇,恩怨化解。

香港明報最近報導,大陸消失了四十年宗族械鬥,近來死灰復燃了。四川某縣,有劉、徐兩姓比鄰而居,世代敵,吵吵打打了上百年,劉姓將紛爭原委記入族譜,並明確規定,子孫不得徐村人聯姻。沒想到最近劉家女孩徐姓男孩相戀,劉家族怒,他號召宗親,和徐家打了戰,結果有兩個人打死,三十多人傷。

兩姓聯姻,這是中國家族大喜事。(張良綱)

因為中國人姓氏如此重視,中國早年孩童啟蒙書之一《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人人朗朗上口。

中國姓氏是一百個嗎?漢代,這個答案沒錯;但現在,中國姓氏起碼有五、六千以上了。

姓既然是繼承自祖先,有人家斷了香煙,照理説中國人姓會來,顯然有很多姓是無中生有。

漢朝應劭作《風俗通義》,他當時中國一百多個姓氏區分九類,起源於祖先號、謚、字、爵名、分封國名、居住地名、官名或是職業。

但是到後人,有因為於國或犯罪,皇帝改,前者多賜給予皇帝國姓,後者改為吉利東西姓,如虺。有些是避禍,像是孔子門生子貢,原姓端木,後人避仇而改姓木或沐。

另外,有因為省略筆畫、音訛或筆誤,而變出另一個姓。像是鄣改章,郯改為談,莘改為辛。而複姓簡化姓,姓氏增加因素。

其實,中國引以「註冊商標」單音節姓氏,不是一開始主流。商周時期,中國的複姓佔總數一半以上,但是簡化改成單姓。到了宋朝人編百家姓時,複姓只佔總數十分之一左右了。

宗祠祭祖大典十分,恭請祖訓是重頭戲。(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中國姓氏增加潮流中,值得注意,要算是少數民族姓氏漢化。

少數民族姓和西方人一樣,是多音節,譯成中文變成複姓,像是愛新覺羅、完顏、富察。漢化過程中,他們避免歧視,將自己有異於漢人的複姓改掉,融入主流社會。像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實行民族融合,鮮卑族人全部改為漢姓。他身作則,改姓元。

到了清朝,於他們姓譯成漢文,歷史記載中,這些人只有名字,沒有用姓。結果清末,革命黨人就説人有姓,用以汙衊他們。「因為中國,只有私生子是沒有姓」,陳捷先説,民國後,遺族怕人家知道他們是人,會受人欺負,改成了單音節漢姓。

在台灣,原住民姓氏改。日時代改成日本姓名;到了國民政府遷台,基於户政管理需要,他們改成漢姓。

改名方法,有的記得自己姓氏,音譯或意譯方法取個中文姓。像是阿美族有一族人姓patsilal,是太陽意思,改姓日或陽或是楊。但是有些是户政人員自己姓「送」他們,或「就地取材」。

「很多平埔族姓潘。當時告訴他們:這個姓,你看有水有米有田。但是説他們是住水番人」,陳捷先説。

有很多原住民姓,因為他們住高山上;姓林,因為他們住山林裡;姓台,因為他們是台灣人。

經由族譜記載,台灣彰化粘氏宗親會得知,他們是女真族後代。(張良綱)

話説籍貫安徽台大教授台靜農,生前念看看能不能在台灣找到同宗,結果透過內政部資料找到了幾家,但深入調查後失望地發現他們是原住民。

南投縣仁愛鄉廬山部落,有很多姓孔人家。不過,他們是正宗泰雅族,不是孔老夫子親戚。看來過去於孔氏家族記載沒有中斷過,歷來大家公認,天下孔姓「一家,無分號」,打破了。

中國人重視自己姓氏,非改變。但是有例外。中國人五倫觀念裡,天地君親師,皇帝自己祖宗要,因此當皇帝賜姓,無上。

像是明末反鄭,明朝唐王賜姓朱,人盡皆知「國姓爺」。台灣紀念鄭偉績,南投縣有國姓鄉、台中甲及彰化有國姓井。而中國賜國姓歷史,可以推到唐代。當年李淵建立唐朝後,對大臣賜姓李,使得李姓今天族羣繁衍,是中國大姓。

説奇怪,中國人名字會避諱,但於自己姓,卻如此大方。不但皇帝如此,有錢人家買進來奴婢,和主人姓同樣姓。像紅樓夢裡賈府小廝,全都姓賈。

「賜你我姓,表示後我們是同一族人了,你要忠於我」,阮昌鋭解釋。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日本人是深諳其中道理。日末期,日本統治者在台灣實施「皇民化運動」,其中一項改成日本姓名。

中國人原本有姓氏觀念,但一來日本在台灣統治近五十年了,很多中國傳統觀念變得;二來日本人以利誘,改成日本姓名家庭,戰時配給多。而且,還不是所有人可以改成日本姓名,只有公務員、教員、村長或有地位人家可以申請,審核是否通過。換一個角度,日本是改姓提升到賜姓層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