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牌位與神位安置法則
祖先牌位


- 安置於神桌右方(家宅面對外之座向)
- 不可高過神像或置於神爐前
- 祖先名諱分左、右兩側,主姓居左(大邊)
- 拜祭時碗筷數量對應祖先牌位數
- 不可放置剪刀、藥瓶等雜物
安置步驟
- 放置神燈
- 安放祖先牌位
- 放置燭台
- 放置敬盞
- 擺放三牲
- 由內向外祭拜
神位
- 安置於神桌中央(家宅面對外之座向)
- 高度通常為神像肚臍處
- 神爐宜高於祖先爐,香火比人眼高
- 遵循神格高低階序安置:佛(最高)>菩薩>帝>君>公>爺
安置步驟
- 清淨牆壁
- 釘架子
- 安置神像圖片
- 放置神明燈
- 擺放燭台
- 插鮮花
- 安置香爐(過火、置寶)
- 點香、敬盞、擺清茶
- 供奉五果
- 供奉三杯湯圓
- 供奉發粿
墓碑刻字規則
- 採取「兩生夾一老」字數格式
- 右上方:修建時間(六字或十一字)
- 左下方:建立者信息(六字或十一字)
- 正上方:七字或十二字(「老」的字數)
- 正下方:十一字(「生」的字數)
墓碑禁忌
- 不可使用自然石(未經裁整)
- 不可讓碑面青苔叢生或雜草掩蓋
- 不可讓碑色暗淡或倒陷埋於土中
- 不可讓碑上有鳥禽糞洩
- 不可讓碑身全部變為暗黑色
文章內容目錄
台灣墓碑寫法:傳統習俗與現代演變
台灣墓碑寫法反映了台灣傳統習俗和社會變遷。從清朝中葉以降,台灣墓碑開始形成獨特的寫法與格式,至今仍廣為沿用。
傳統墓碑寫法
傳統台灣墓碑通常由以下部分組成:
部分 | 內容 | 位置 |
---|---|---|
碑額 | 記載墓主人姓名和生卒年 | 墓碑頂部 |
諡號 | 墓主人生前所獲的榮譽稱號 | 碑額下方 |
正文 | 生平事蹟、籍貫、子女名錄等 | 碑額下方 |
落款 | 立碑人、立碑日期 | 墓碑底部 |
正文可分為「生壙」和「死壙」兩部分。生壙記載墓主人生前事蹟,死壙記載墓主人去世後的安葬情況。
現代墓碑寫法
隨著社會演變,現代台灣墓碑寫法出現了一些變化:
變化 | 原因 |
---|---|
正文簡化 | 教育普及,不識字者減少 |
落款精簡 | 家族觀念淡化,立碑人記載減少 |
雕刻樣式多元 | 文化多元化,墓碑設計更自由 |
墓碑題字習俗
台灣墓碑題字的習俗也有許多講究:
字體:早期墓碑多以隸書或楷體書寫,現已演變為各種字體。
筆劃方向:古時墓碑題字多由右向左書寫,現在則以由左向右為主。
名諱避諱:子女為長輩立碑時,會避開長輩名諱中的某些字。
墓碑樣式
台灣墓碑樣式多樣化,常見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