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淺灘:台灣海峽南部的海底瑰寶
台灣淺灘,又稱台灣堆或南淺漁場,位處台灣海峽南部,是台灣本島和福建沿海之間的一片淺水區域。淺灘水深約8至40公尺,部分區域會在退潮時露出海面,形成豐富的生態環境。
淺灘形成於上新世,是由來自兩岸的泥沙沉積形成。全新世的海平面上升,殘留的海底沙礫形成淺灘。淺灘提供了重要的漁場,吸引許多漁民前往捕撈,也孕育著多樣的海底生物。


然而,近年來,中國大陸的抽砂船頻繁越過海峽中線,破壞淺灘的生態環境。為保護淺灘,呼籲相關單位制定法規,加強執法,並進行生態監測和巡邏,確保台灣淺灘的永續性。
以下表格整理了淺灘的相關資訊:
特性 | 詳細説明 |
---|---|
位置 | 台灣海峽南部,澎湖七美西南方 |
水深 | 8至40公尺 |
面積 | 約200平方公里 |
生態 | 豐富的海洋生物,包括珊瑚礁、海草牀和魚類 |
漁業 | 重要的漁場,以石烙魚和軟絲聞名 |
脅威 | 中國大陸非法抽砂 |
保護措施 | 建議制定法規、加強執法、進行生態監測和巡邏 |
文章內容目錄
西淺位置:瞭解其意義與影響
西淺位置,又稱「淺層西風帶」,是地球大氣層中的一股特定風帶。其特徵為位於中緯度地區,風向主要為由西向東。西淺位置對於全球氣候系統和天氣模式有重要的影響。
形成原因
西淺位置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地球自轉科氏力的影響。科氏力會使運動中的物體產生偏轉效應,在北半球為偏右,南半球則偏左。當空氣從高緯度向低緯度移動時,科氏力會使其偏轉成西風,並逐漸形成西淺位置。
特點與分佈
特點:
- 風速強勁,通常為每小時30至50公里
- 風向穩定,主要由西向東吹拂
- 風帶較窄,緯度範圍約為30°至60°
- 高度較低,約位於地面至8公里之間
分佈:
西淺位置主要分佈於南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約位於30°至60°緯度之間。在北半球,西淺位置出現在美國西海岸、歐洲西海岸和東亞東岸等地區;在南半球,則分佈於南美洲南部、澳洲南部和非洲南部等地。
半球 | 分佈地區 | 緯度範圍 (北/南) |
---|---|---|
北半球 | 北美洲、歐洲、亞洲 | 30°至60°北緯 |
南半球 | 南美洲、非洲、澳洲、紐西蘭 | 30°至60°南緯 |
天氣影響
西淺位置對於全球天氣模式有重大的影響:
氣旋生成:
西淺位置強勁的風速會產生擾動,導致氣壓下降,形成氣旋。這些氣旋能帶來暴風雨、豪雨和雷暴。
鋒面系統:
西淺位置與其他風帶交界處會形成鋒面,例如冷鋒和暖鋒。鋒面帶來大量的水汽,會導致降水。
降水量:
西淺位置與鋒面系統的交互作用會影響降水量,在西淺位置附近地區通常降水較多。
氣温:
西淺位置的西風會帶來中高緯度地區較涼爽的空氣,降低當地氣温。
氣候影響
西淺位置對於全球氣候也具有影響力:
温帶海洋性氣候:
西淺位置的強勁風速和降水會形成温帶海洋性氣候。這種氣候特徵為温和濕潤的冬季,涼爽多雨的夏季。
降雨分佈:
西淺位置對全球降雨分佈有重要影響。在西淺位置附近的西部地區,通常降水較多,而東部地區則較乾旱。
植被分佈:
降雨量的差異影響植被分佈。在降水較多的西側,往往是森林和草原地,而東側則可能是半乾旱或乾旱地區。
農業:
降水量的多寡對於農業至關重要。西淺位置附近的農業活動會依據降雨分佈進行調整,以適應不同的作物生長環境。
延伸閲讀…
「台灣淺堆」知多少?
跟著老闆釣魚去EP10 -七美西淺爆釣連活餌倉都爆了! – YouTube
總結
西淺位置是地球大氣層中一股重要的風帶,對於天氣模式和氣候變化有深遠的影響。瞭解西淺位置的特性、分佈和影響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理解全球大氣環境和氣候變遷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