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中宮 相片】三芝古鎮「鎮中宮」500年歷史!多張珍貴相片一次看

從陰霾走向光明:李欣的故事

緣起:

李欣,一個樂觀堅強的人,因錯綜的緣分,從大陸來到台灣,在風浪中顛簸,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港灣。

鎮中宮 相片 Play

歷經磨難:

婚後,李欣肩負照顧生病公婆的重任,幼子待哺,蠟炬兩頭燒,身心備受煎熬。夜不成寐,彷彿置身古代,責任與痛苦吞噬心靈,瀕臨崩潰邊緣。

鎮中宮 相片

走出低潮:

樂於助人的心,讓李欣在困境中得到慰藉。他結識葉郭阿梅,一位熱心的三芝居民,並開始做志工。志工服務的温暖,幫助李欣敞開心扉,認識了新住民朋友,共同組建成在台的温暖港灣。

助人為樂:

在台灣,李欣不僅獲得支持,也傳遞善意。他觀察到捷運上的長者,思及故鄉母親,主動伸出援手。李欣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找到心靈的歸屬。

家庭歸宿:

李欣婚後育有五名子女,組成一個幸福和樂的家庭。如今,兒女漸長,有人求學海外,有人在台灣成家立業。李欣的孫子們也相繼出生,承載著李欣的愛和付出。

感悟

李欣的故事,見證了生命的不確定性和韌性。她經歷過逆境,但沒有被擊垮。相反,她樂觀向上,以助人為樂,在困境中尋得新生。她的故事,也讓人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和支持,以及愛的力量。

關鍵事件時間軸

事件 時間
領養李欣 出生後
與先生相識 1992年
定居台灣 1995年
公婆生病 2000年左右
加入志工團 2002年
公公過世 2009年
婆婆過世 2012年
現階段 2023年

鎮中宮:一幅幅歷史的縮影

在時光的長河中,攝影術的興起為歷史留下了珍貴的瞬間。而鎮中宮,這座見證了淡水歲月變遷的古剎,也透過一張張相片,向我們訴説著它的故事。

鎮中宮的起源

鎮中宮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供奉主神保生大帝。傳説中,昔日淡水地區多瘟疫,居民苦不堪言。某日,有位來自湄洲的醫師來到淡水,治癒了許多病患,並留下一尊保生大帝神像。居民感激神恩,遂集資興建廟宇,奉祀保生大帝,並取名為「鎮中宮」。

建築特色

鎮中宮為三殿兩廊式建築,正殿祀奉保生大帝。其建築特色包括:

特色 説明
穿鬥式木構 屋頂採用穿鬥式木構,由柱、樑和斗拱組成。
燕尾屋脊 飛簷翹角,氣勢雄偉,屋脊上裝飾著精緻的交趾陶。
石獅鎮門 廟埕外安放兩對石獅,象徵威嚴和守護。
九龍壁 殿前的九龍壁,雕刻著九條威猛的巨龍,寓意著祈福消災。

重要文物

鎮中宮收藏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包括:

文物 説明
保生大帝神像 清乾隆年間自湄洲迎來的鎮宮神像。
八仙彩繪抬轎 雍正年間打造的抬轎,上頭彩繪著八仙過海的圖樣。
木雕香爐 清中期製作的香爐,雕刻細緻,為全台少見。
石碑 記載了鎮中宮的重建和修繕等歷史事件。

歷史影像

鎮中宮從建廟以來,經歷了無數風雨。這些歷史痕跡,透過一張張老相片,為我們呈現了不同的時代風貌:

| 相片 | 時代 | 説明 |
|---|---|---|
| [圖片網址] | 清末 | 鎮中宮外景,周圍環境較為荒蕪。 |
| [圖片網址] | 日治時期 | 鎮中宮進行修繕,屋頂上架起鷹架。 |
| [圖片網址] | 國民政府遷台 | 鎮中宮舉行慶典,廟埕前擠滿了信眾。 |
| [圖片網址] | 民國60年代 | 鎮中宮改建擴建,建築外觀煥然一新。 |

這些相片,不僅是歷史的記錄,更見證了鎮中宮與淡水社區的緊密關係。

延伸閲讀…

鎮中宮

三芝鎮中宮

結語

鎮中宮是淡水地區的信仰中心,也是文化遺產的寶庫。透過一張張相片,我們得以回顧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建築特色。這些影像,將繼續承載著鎮中宮的傳奇故事,代代相傳。

相關文章